張良出身于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
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
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
三國志11中的張良
于秦。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并把這種仇恨集中于一點——反秦。
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現在50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現在
原陽縣的東半部),于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面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后擁。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于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該車擊去。120斤的大鐵椎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鉆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
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難,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兇手10天不得,后來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從此一舉成名
張良椎擊
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于
下邳(今
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一天,張良閑步
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
張良題跋全身像
[4] 上來。隨后,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
孺子可教矣!辈⒓s張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
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后,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
張良題跋坐像
[5] ?5日后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于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后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后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巖穴的高士
黃石公,亦稱“
圮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為訛傳,實為《
素書》)。從此,張良日夜研習
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深明
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
陳勝、吳廣在
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
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并常常采納張良的
謀略。于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于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復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