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ID大師的必經之路!!)作為ID設計師應該考慮以下
1.分拆零件是否合理, 考慮零件是否會出現尖角,倒勾等
2.若要布置零件,主要零件布置空間是否足夠
3.是否有足夠的空間長結構
4.需要考慮表面處理方式,不同的表面處理方式的地方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零件方便生產.
5.ID中有些結構是否可以實現.
6.是否可以通過一些測試,如有些產品需要放在10度的斜坡上不能傾倒等.
7.一些外觀是否合理,如一些產品對散熱孔有電氣標準,看是否符合.
8.看對產品使用會有什么不良,如一些產品腳墊的大小及位置將影響用戶的使用.如一些接口位置是否合理等.
9.產品的外觀決定了表面處理方式,有些也決定了生產加工方式,還應該考慮產品的成本問題.
10.一些測試儀器類產品要求精度高,必須優先考慮功能.
1;出模是否有問題(模具)2;大體尺寸是否可以放小主要的部件(SIZE)3;是否符合實際裝配工考慮(裝配)4;表面處理及材料是否可以滿足ID效果,材質的不同結構上會有很大的差別.(表面處理及材質)我覺得主要需要結構和ID的配合,其實ID是要配合結構做的,有些太差的ID做出來的SIZE也不對,表面搞的花俏的很,跟本就做不到。當然遇到好的搭擋合作是件美妙的事情
考慮以下幾點
(1)確認主板個元氣件是否和外觀位置對應,預留其結構設計空間是否夠,如: 顯示屏的AA區、喇叭音腔高度、受話器固定方式、攝像頭的視角范圍、 天線高度等等。
(2) 模擬各元件裝拆動作或功能使用動作,看是否能達到設計要求,如:電池是否好取、電源插頭插入是否會干涉到 I/O塞、按鍵動作空間是否夠、simcard、T-flash 是否好裝拆 等等。
(3)評估所有零件強度、材料、加工限制、工藝的可行性。
(4) 評估零件對天線射頻、ESD等電氣性能的影響。
(5)如做超薄機,要考慮外形尺寸,盡量在結構強度、元件功能正常使用能保證的情況下,壓縮整機厚度。(6)檢查各零件分模線是否合理和模具制作是否可行,如外觀拔模、薄鋼料、無法出模等等。
(7)其他注意的部分如:鏡片的厚度、按鍵是否有盲點、掉繩孔位置、產品肉厚、美工線等等現在超薄機流行,由此對手機的材料、強度、加工工藝帶來很大考驗。手機推陳出新太快.外觀花樣太多,創意就必須更有新意,才有賣點,現有手機零件外觀表面處理工藝和加工工藝又有局限性,所以,對手機ID設計者也帶來不少困惑.先寫這么多吧!
前面的朋友基本都說的差不多了.
因ID經常忽略一些問題,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以下兩點:
1.螺絲柱沒位置種
2.電池蓋局部膠位太薄.
(1) 長、寬、高是否符合設計尺寸
(2)I/O、 audio_jack、側鍵、掛繩孔等表面要素是否完整
(3)分型面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倒拔模
(4)滑塊痕跡是否影響外觀
(5)有無做防磨支點
(6)外觀面是否有足夠壁厚
(7)camera視角是否有被其他件(如天線)擋住
(8)翻蓋在開合過程中是否存在干涉,能否翻轉到指定角度
(9)PDA翻蓋手機在翻蓋打開時是否會影響到觸控筆的插拔
(10)翻蓋手機的Hinge安裝孔是否有足夠的壁厚,fpc過孔壁厚,fpc寬度空間是否夠
(11)按鍵是否有和BOSS柱重疊,按鍵的按壓面積是否合理
(12)按鍵的工藝可行性
(13)I/O、USB、耳機插頭等能否插到位
(14)電池是否與螺絲孔、RF測試孔交叉,是否有足夠空間容納電芯及保護板
(15)電池與殼體配合是否會出現尖角
(16)lens是否有足夠的粘膠面積
(17)speaker/receiver音腔高度及出聲孔面積是否合理
(18)殼體上電鍍區域是否會影響ESD
(19)電鍍件、金屬件是否會影響天線性能.
留個記錄:設計是要知道很多的,從構思到作用,甚至到售后都可能要考慮進去,圖紙是一種語言,是你在工作里的溝通工具,條理清晰,合理不僅賞心悅目,用起來也是只有他想不到,沒有你沒有想不到的,時間長了,不用出面,別人都會對你另眼相對,所以每一個尺寸不僅要有為什么,還要知道哪些人會用到,和什么尺寸一起用,所以標的集中度,側重點,都是問題,是一種有方法提高的長像和說話方式。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5-3 21:45 , Processed in 0.03324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