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鑄造工藝,存在毛孔也實屬正常。更何況,對于如何減少甚至消除粉末床金屬3D打印技術所帶來的毛孔的問題是科學家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包括調整加工參數,包括過程中工藝監測和質量控制等等。
近日,卡內基·梅隆大學官方發布聲明3DPI和3Dprint報道歪曲了校方的研究。在兩家媒體作者都沒有與卡內基·梅隆大學的Anthony Rollett教授溝通的情況下,兩家媒體僅僅憑借學校發布的文章,在此基礎上自我解讀成Fatally flawed – 致命的缺陷。然而, 卡內基·梅隆大學所從事的研究并非是發現行業內人人皆知的肉眼很難察覺到的毛孔問題,而是希望通過調整加工工藝來減少和避免毛孔的發生。 了融化粉末,必須有充足的激光能量被轉移到材料中,以熔化中心區的粉末,從而創建完全致密的部分,但同時熱量的傳導超出了激光光斑周長,影響到周圍的粉末。所以最小的制造尺寸一般比激光斑要大,超出激光點的燒結量取決于粉末的熱導率和激光的能量。
卡內基·梅隆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Tony Rollett通過巨大的同步X射線輻射機,足以看到百萬分之一米的金屬內部細節。X射線掃描金屬3D打印的數據被送回匹茲堡來分析金屬打印結果與打印參數之間的關系。
科學家們能夠通過同步加速器來研究各種各樣的材料的內部結構,包括聚合物、生物醫學活檢和合金。該小組檢查了3D打印的金屬,金屬內部的毛孔是肉眼難以察覺的,甚至小到難以檢測到。而Tony Rollett教授的職業生涯就專注于通過研究材料的微觀結構來研究材料的性能如抗疲勞強度等。而金屬3D打印的目標是融入到世界的主流制造應用過程中,如航空航天部件,生物醫學植入物,和高性能的汽車。研究如何控制金屬內部的結構與金屬的3D打印的質量息息相關。
卡內基·梅隆大學最近的研究表明表明大多數3D打印鈦孔隙率可以通過調整機器的工藝參數來消除。更少的毛孔意味著更強大、更可靠的終端部件。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odgf.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