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數量+交期+銷后服務 解釋:生產≠數量+交期+銷后服務,最簡單的是數量足夠了,質量不行了。
質量不行=訂單減少+客戶投訴頻率較高=取消業務往來=生產數量減少=生產下崗=品質下崗。
取消業務往來+生產數量減少+生產下崗+品質下崗=公司倒閉=我們錢包空。解釋:生產=質量+數量+交期+銷后服務,生產數量足夠了,質量做好了,交期趕上了,及時向客戶端詢問質量信息,及客戶反饋意見。
生產數量+質量+交期+客戶反饋意見=業務往來頻率高=生產業績=品質業績
業務往來頻率高+生產業績+品質業績=生產威信+品質威信=公司經濟效益上升=我們腰包鼓(當然可以引申開的遠遠不止這些)
各個企業都是“以技術某發展,以質量求生存。”但實質看來有又幾家公司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做好生產管理的同時也要做好質量管理,有效解決質量問題的同時就是各生產工序、各檢驗工序逐步下手,對每道工序嚴格把關,這不僅質量管理者逐步把關,更重要的是生產管理者逐步把關,因為質量的好壞不僅是測量出來的,也是生產做出來的。加強對生產人員的質量管理意識。有必要協調生產管理者和質量管理者的共同意識,在生產的同時與質量管理者達到質量意識共鳴點。這就要靠你的魅力了

我覺得加強對生產人員的質量意識極大。在實際生活中,我接觸過的企業的員工都認為質量是品質部門的事,和其他人沒有關系,品質部門則也擔心出事(大家都希望息事寧人啊,可是世界上哪有這么好的事)質量的管理是長期的,極其艱巨,不亞于25000里長征。
對此我的經驗就是所有的東西必須完全按照圖紙檢驗(最好以實際測裝配和自己測繪為準)道理很簡單,我們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品質絕不能受制與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出現特采品時,只要不影響使用,在適當的情況下放行。既照顧了公司生產員工,而且也不損害品質的利益。(我所指的適當是不要做的太難看了,尺寸不要做的太過分,太影響美觀)因為我們是生產整機的,我在非常熟悉裝配的情況下,可以自由的掌握這一尺度。具體就不舉例了。基本上今年沒有出過什么大問題(小問題還是有的,意想不到的錯誤)又給自己找借口了

記得有一次,100多個工件上的孔居然帶錐度,影響了后道工序,僅僅是因為沒去測孔與面的垂直度,可是誰又會想到孔是斜的呢?首檢沒有問題。
純屬個人愚見,僅作參考,不可套用。請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自己的(本人從事紡織機械,精度全世界最低的那種,各位見笑了)

(這次偷笑的原因就不告訴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