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是德國當今第一大制藥企業,2017年處方藥銷售額190億美元,在全球制藥巨頭中名列十四。德國是現代制藥工業的主要發源地,早在20世紀初,德國的藥品就開始享譽西方。但是如今前十大制藥巨頭中沒有德國的企業,你知道為什么?拜耳作為德國制藥企業的代表和縮影,這一問題可以從拜耳的發家史中得到很好的詮釋。
化工技術發展帶來的制藥初期繁榮制藥由化工衍化而來,現代制藥工業起源于萊茵河上游的德國和瑞士,如果談及現代制藥的發展史,就不得不談及拜耳。拜耳的歷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1863年,Friedrich Bayer和Johan Friedrich Weskott在德國Barmen開辦了一家合成染料工廠,揭開了拜耳歷史的篇章。1865年,拜耳收購了一家美國的染料工廠并開始向美國出口產品。得益于迅速發展的化工技術和強大的市場需求,早期的拜耳發展非常迅速。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拜耳進行了重組形成了一家股份制公司,隨后在歐洲開辦了多家工廠,企業的規模迅速擴大。到十九世紀末期,拜耳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工巨頭之一,產品賣到了世界各地。
1884年,化學家Carl Duisberg加入了公司,在他的主導下,拜耳進行積極地開拓創新,1888年,拜耳在染料業務的基礎之上成立了全新的制藥部門。現代藥是由傳統藥衍化而來的,雖然當時人類使用的藥品基本都是天然來源,但很多產品已經知曉明確的分子結構,而拜耳就是世界最早嘗試使用化學方法合成藥物的公司之一。在偉大的化學家霍夫曼的主導下,拜耳在1897年合成出抗炎藥乙酰水楊酸,并在1899年獲得了專利。當時人們對水楊酸的療效早已知曉,而乙酰水楊酸比天然的水楊酸腸胃刺激性更小,更容易服用,其潛在的優勢非常明顯。
1899年,其乙酰水楊酸在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拜耳開始使用“阿司匹林”為商品名開始上市銷售。同年,拜耳公司向三萬名醫生發放了阿司匹林的宣傳資料,并陸續在世界各地開設工廠開始生產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很快就成為最暢銷的藥物,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問世以前的50年里,阿司匹林幾乎“獨占”了整個非阿片類止痛藥的市場。
在跨世紀的幾年間,拜耳相繼合成了止痛藥海洛因,鎮靜催眠藥苯巴比妥和抗菌藥磺胺。盡管拜耳不是首次合成海洛因的公司,但該公司以嗎啡替代品的名義進行商業推廣,在20世紀初期以OTC的形式被廣泛用作止咳和鎮痛。后來發現海洛因比嗎啡更具有成癮性,漸漸地退出了醫療市場。除了阿司匹林,拜耳早期最具影響力的藥物當屬苯巴比妥(Veronal),該產品在后來的幾十年里,被廣泛用作失眠、焦慮、癲癇和麻醉。磺胺是人類最早的合成抗生素,1908年,磺胺的母體解構首次被拜耳的科學家合成出來,但拜耳最初對磺胺的定位是染料,而不是藥物。后來人們發現該產品對肺炎有效,磺胺類藥物的研究高潮被掀起,磺胺也漸漸地成為20世紀初期最重要的抗生素。直到二戰前后,青霉素實現量產,以青霉素為代表的一類抗生素以“療效廣、毒副小”迅速發展,磺胺研究才熱度稍減。盡管如此,磺胺藥具有性質穩定、易于組織生產、價格低廉、服用方便等優點,在抗菌藥物中長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風暴中掙扎的制藥世界大戰對于德國的企業而言是非常致命的,一方面是高度依賴出口的生意被戰爭中斷,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作為軸心國角色,拜耳大量的海外資產被協約國沒收。拜耳因此失去了在北美地區的商標權,以致在以后的數十年里,拜耳在北美不能稱之為“拜耳”,“拜耳阿司匹林”也不屬于拜耳。除了拜耳,遭遇這一現狀的德國企業還有默克、先靈等制藥巨頭。然而令拜耳雪上加霜的還遠不止這些,在一戰之后,俄國十月革命爆發,該公司在俄羅斯的資產再次被充公,到1919年時,拜耳的營收相比1913年下降了三分之一。
因為受到戰爭的巨大破壞,20年代初期是拜耳最煎熬的幾年,之前積累的貨幣資產全部耗光,財務一度陷入危機。隨著戰爭硝煙的慢慢散去,拜耳等德國化工巨頭開始謀劃如何東山再起。但是受到一戰的影響,德國化工業的領先優勢漸漸退去,瑞士和美國的化工巨頭正在高速趕超。為了對抗美國高速發展的化工業,1925年,以拜耳、BASF、Hoechst和Agfa為代表的德國的化工巨頭“強強聯合”,聯合組建了共同體I.G.Farben industrie AG,即Farben公司。各成員公司相繼將資產轉入Farben,并以集團的名義進行財務預算。雖然Farben與現在的公司合并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它是行業壟斷性質的,并不被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所認可。
Farben基本是當時整個德國的化工行業,一形成就對其他公司形成壓倒性優勢。為了謀求發展,最初不愿意加入的聯盟的公司也只能被迫加入,或者組建自己的壟斷聯盟。在德國組建了Farben不久,瑞士的化工巨頭也組建了自己的壟斷聯盟,漸漸地,壟斷聯盟成為歐洲化工巨頭發展的一種潮流。30年代以后,瑞士和歐洲其它國家的化工巨頭為了自己的利益,相繼“入會”,與Farben組建了泛歐洲的二級壟斷聯盟,共同“打壓”美國的化工企業。
因為支持希特勒政府,Farben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在1933年時,該公司的收益只有4800萬馬克,但這一數字在1943年增加到8.22億馬克,相比組建之時增加了8億馬克。雖然Farben作為一個壟斷聯盟而臭名昭著,但該公司也積極地研發和創新,為人類的化學和制藥進步也做了很大的貢獻。從1931年到1945年的15年時間里,Farben公司所申請并獲批的國際專利數達889個,占到當時全世界最大30家化工公司的1/3,而且有多名科學家在此期間獲得了諾貝爾獎,如Carl Bosch、Friedrich Bergius和Gerhard Domagk等。二戰以后,Farben公司被迫拆散成12家公司,1951年12月到1952年1月,Hoechst、拜耳和BASF相繼獨立,3家公司獲得了Farben公司總資產的一半,剩余的9家公司因為規模較小,不具備競爭力,在短短的1年之中,又被這三家巨頭所吞并。
二次東山再起Farben因為二戰的失敗而終止,德國化工巨頭再次遭到戰火的洗禮,國內生產設施被戰爭破壞,海外資產再度大量流失。二戰以后,拜耳公司開始著手重建,50年代以后,拜耳被準許收購海外公司,海外擴張再次重頭開始。盡管遭到戰爭的巨大破壞,但德國的工業底子依然是其它國家無法比擬的。二戰以后,德國的經濟涅槃后重生,很快再次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而拜耳則以德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為依托而再次崛起,到1963年時,拜耳的員工規模發展到8萬人,銷售額達到47億馬克。
60年代以后,德國有限的市場空間已經無法滿足拜耳的發展需求,于是該公司把發展重心放在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因為積極地布局海外業務,60年代成為拜耳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拜耳國內產品銷量翻了3.5倍,海外產品銷量翻了7倍,到70年代,拜耳已經成為僅次于BASF、Hoechst和杜邦的第四大化工巨頭。70年代之后,拜耳加大了在美國的布局,從1973年至1977年間,拜耳每年在美國的投資規模從3億美元增加到5億美元,這些錢被廣泛用于擴大生產或產品開發,到70年代中期,拜耳的產品線擁有6000多個產品,而且很大一部分都申請了專利的保護。
1973年,人類經歷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石化原料價格飛速上漲,德國的經濟奇跡也因此戛然而止。盡管大環境不景氣,但拜耳依然在海外擴張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1974年,拜耳收購了營養品和處方藥生產商Cutter Laboratories,后來又收購了Allied Chemical的燃料部門。 1977年,一項美國反壟斷訴訟迫使拜耳購買孟山都公司的Mobay股份,第二年,拜耳收購了Alka-Seltzer和Flintstones維生素的制造商Miles Laboratories。到70年代后期,拜耳三分之二的銷售額來自于海外。
70年代后期,拜耳逐漸加大了對研發的投入,穩步擴大了藥品和作物保護品的研究活動。1979年,拜耳投資8億馬克用作農產品研究中心建設,與此同時,West Haven的藥品研發中心開始投入使用。在此期間,拜耳的制藥部門成功推出了心血管藥物Adalat®(硝苯地平,1975),喹諾酮類抗生素Ciprobay®(環丙沙星,1986)和光譜抗菌藥Bayleton®(三唑酮,1976)。在這些產品的助力之下,拜耳的藥品銷售額大幅增長。除此以外,因為北美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拜耳的作物保護、塑料和涂料、原材料業務銷售額也大幅增長,到1988年,拜耳總銷售規模首次達到400億馬克(約合228億美元),擁有員工16.5萬人。
九十年代的困局80年代末期,全球化工行業出現周期性衰退,化工巨頭的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利潤明顯下滑,與此同時,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出現了諸多不確定性,比如西歐經濟嚴重衰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等,這一系列的變化對拜耳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在制藥方面,德國政府在1993年削減了藥品支出,醫生不得已大量開具仿制藥處方來代替高價的原研藥,拜耳的國內藥品營收因此而下降超過20%。農業品方面,因為歐洲共同推行了“Common Agricultural”的農業政策,致力于減少歐洲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量,受此影響,拜耳的農作物保護品業務也出現疲軟。受這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影響,拜耳在1988-1993年間,銷售幾乎停止額增長,利潤則在10億美元周圍徘徊,平均凈利潤只有4.4%。
為了應對危機,保證利潤水平,拜耳開始大規模壓縮運營成本,1991年至1995年間,該公司在全球范圍了裁掉14%的員工,剝離了一系列不賺錢的業務,減少了16億美元的成本支出。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大了亞洲和美洲市場的擴張,以減少對歐洲市場的依賴。1992年,拜耳將美國的控股公司整合到子公司Miles Inc名下,1993年與日本衛材簽訂了處方藥銷售協議,1994年又在中國部署了幾家合資企業并開啟相關的生產業務。除此以外,拜耳還在9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加大對制藥業務的布局,其中最大的動作就是買回了北美的商標權。
拜耳與很多德國企業一樣,在美國不能夠稱為拜耳,雖然“拜耳阿司匹林”在美國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但“拜耳阿司匹林”也不屬于拜耳,這或許是拜耳最大的心頭之痛。因為在一戰時受到美國的報復,拜耳的美國資產和商標被沒收并拍賣,最終被Sterling Drugs公司所買下。在Sterling Drugs的經營之下,拜耳阿司匹林是20世紀前葉最暢銷的非阿片類鎮痛藥。雖然在50年代以后,拜耳開始回到美國市場,但商標權一直不在自己的手里。1986年,拜耳向Sterling Drugs支付了2500萬美元,買回了部分商標使用權,但核心權益依然在該公司的手里。1988年,Sterling Drugs被Eastman Kodak公司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后來Kodak公司決定放棄制藥業務,最終在1994年將Sterling的處方藥業務以16.8億美元的價格賣給賽諾菲,造影劑業務4.5億美元賣給奈科明,保健業務則以29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史克必成。雖然拜耳在競標中失敗,但該公司以10億美元的價格從史克必成手中二次買回了Sterling Drug的北美和波多黎各OTC業務,最終,拜耳在北美的商標名才算完全收回,“拜耳阿司匹林”也因此再度回到拜耳的手中。
通過Sterling Drug的收購,拜耳的保健業務得到大幅的增強,在這筆收購中,拜耳不但重新獲得了“拜耳阿司匹林”、還獲得了Midol和Neo Synephrine等產品,年銷售額增加近4億美元。收購Sterling Drug之后,拜耳將子公司Miles Inc改名為拜耳,這是75年以來,拜耳首次能夠以自己的名稱在美國運營,與此同時,將Miles Inc的保健業務與Sterling合并,整合成消費品業務部門。在收購Sterling的同時,拜耳還收購了丹佛仿制藥巨頭Schein pharma 29.3%的股權,以擴大在北美地區的制藥業務。除此以外,拜耳高額的藥品研發投入在90年代中后期開始有所收獲,其中抗感染藥物Ciprobay在1995年創造了13億美元的銷售額,重組凝血因子Kogenate也開始初露鋒芒,到1997年,拜耳的藥品營收達到48.6億美元,OTC和保健品營收達17.8億美元。
制藥業務的再次爆發21世紀之后,拜耳將一系列業務整合成醫療保健(healthcare)、作物科學(cropscience)、材料科學(Materialscience)等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其中醫療保健板塊又下設制藥、保健、動物保健和診斷器械等子部門。雖然銷售額規模很大(2014年銷售額達550億美元),但利潤較低,在新世紀的前18年里,拜耳的凈利潤水平只有6.7%,遠低于同等規模的制藥巨頭 。盡管創新藥研發成本較高,風險也大,但利潤也很高,很多化工巨頭或多元化巨頭都放棄了原有的業務轉型為制藥巨頭。雖然拜耳并沒有完全轉型,但是在2000年之后,也在保障其它業務發展的基礎上,力所能及地加強醫療保健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制藥業務。
拜耳的藥品研發投入在1997年就已經達到部門銷售額的18.0%,在過去的20年間,其制藥部門的平均研發投入水平為17.55%,合計研發投入322億美元。拜耳的研發效率也相對較高,在21世紀的18年間,相繼成功研發了抗菌藥莫西沙星(Avelox)、勃起功能障礙用藥伐地那非(Levitra)、抗凝藥利伐沙班(Xarelto)、造影劑釓布醇(Gadavist)、抗癌藥瑞戈非尼(Stivarga)和Copanlisib、肺動脈高壓藥物利奧西呱(Adempas)以及長效凝血因子(kovaltry)等產品,與此同時,為了加強制藥業務的發展,拜耳還在2006年以199.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先靈公司(Schering AG),獲得屈螺酮/炔雌醇(Yasmin)等激素產品線,2013年以收購2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lgeta,獲得以氯化鐳(Xofigo)為代表的放射性藥物管線,除此之外,該公司還積極對外合作,聯合推出索拉菲尼(Nexavar)、阿柏西普(Eylea)和碳酸鑭(Fosrenol),藥品銷售額穩步上漲,處方藥銷售額與總營收占比從2000年的19.8%增加到2017年的48.1%,達190.3億美元。除此以外,拜耳的藥品銷售額還有望在未來的5年里,以3%的復合增長率增長,2022年的預期藥品銷售額將達220億美元。
除了加強制藥業務,拜耳也在積極擴張OTC和保健品業務。在收購Sterling之后,拜耳組建了保健業務部門,成為全球五大保健品供應商。但在此后的十年間,拜耳的保健業務并沒有明顯的突破,銷售額規模一直維持在15-17億美元。2004年,拜耳31億美元收購了羅氏的非處方藥部門,其OTC和保健品的銷售規模首次達到30億美元規模。在此之后,該公司又小規模地收購了Topsun、Schiff Nutrition和滇虹藥業,與此同時,該公司還積極了對外申請授權,將專利到期處方藥開發成OTC,2013年的銷售額規模首次達到50億美元。此后,拜耳又大規模出手,以142億美元為代價吃掉了默沙東的OTC部門,2015年之后,拜耳的OTC和保健品銷售額規模接近70億美元,占銷售額規模的17%。
通過18年的業務轉型,拜耳對化工品業務的依賴程度大幅下降,藥品和保健品的銷售額占比從2000年的26%提高到2017年的65%,盈利能力也隨著兩大業務的不斷增強而逐步提高,在過去的三年中,拜耳的平均凈利潤水平達到營收規模的14.1%,遠超過2001-2010年的4.4%。為了緩解巨額并購之后的財務壓力,拜耳先后出售了診斷業務和醫療器械業務,在2015年之后,以處方藥和OTC為核心的醫療保健業務逐漸形成,在三大板塊中,以27.5%的營業利潤遙遙領先。
除了醫療保健業務,拜耳的作物科學業務盈利能力也比較強,在2015年的營業利潤達24.9%,雖然不及醫療保健業務,但遠高于材料科學的10.2%。因為盈利能力較差,使得拜耳萌生出放棄材料科學業務的決心。最終,該公司在2015年將材料科學業務剝離,并以Covestro的名義在法蘭克福上市,隨后拜耳陸續出售了該公司的股票,完成了業務的全面剝離。因為剝離了材料科學業務,拜耳在2016年的銷售額相比2015年下降了127億美元,為了迅速彌補銷售額損失,拜耳在2016年以620億美元的價格向美國種子巨頭孟山都(Monsanto)發起了收購邀約,最終以660億美元的價格達成了一致意見。為了獲得反壟斷批準,拜耳不得已將其部分農學業務剝離并出售給BASF,最終,拜耳在2018年完成了對孟山都的收購。孟山都的產品線有望寫入拜耳的2018年年報,在孟山都產品線的助力之下,拜耳的總銷售額有望再次超過500億美元。
小結與討論德國是現代制藥工業的主要發源地,早在20世紀初,德國的藥品就開始享譽西方。但是如今前十大制藥巨頭中沒有德國的企業,這是為什么呢?首先是兩次世界大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是戰敗國,德國企業的海外資產一次又一次地被沒收并拍賣,最終導致了德國拜耳與美國拜耳同名而不同主的現象,雖然拜耳最終買回了美國的商標權,但默克和先靈等企業就沒有那么幸運;其次是德國的化工行業太過強大,以致在化工行業出現風吹草動的時候,沒有德國的化工企業謀求轉型,甚至賣掉了自己的制藥部門,比如BASF僅以69億美元的價格,就將年銷售額21億美元的制藥業務外加阿達木單抗賣給雅培,雅培憑借阿達木單抗的巨大優勢,輕松進入制藥前十。除此以外,在過去二十年中,唯一進入全球制藥前十強的德國制藥企業是Hoechst,但該公司在1999年與法國Rhone-Poulenc合并成安萬特公司,最終安萬特在2004年被賽諾菲收購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雖然經歷了兩次戰火的洗禮和東歐的政治巨變,拜耳依然完成了一次次的“東山再起”。拜耳的發家史經歷了一次次的大起大落,但該公司百折不撓的氣魄值得廣大業內同仁的嘆服。但從財務表現來看,雖然拜耳的資產積累非常快,但債務比例較高,盈利水平較低,目前市值只有784億美元。因此拜耳雖然已經基本放棄了化工業務,但該公司要完全走出化工業的影子,似乎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拜耳的健康護理部門雖然盈利能力最高,但依然低于新興制藥巨頭。一方面,拜耳的制藥產品線里有很多阿司匹林、阿卡波糖之類的“低利潤”產品;另一方面,OTC和保健品在銷售額里占了很大比例。因此,拜耳如果要提高利潤水平,升級制藥產品線是當務之急。然而從近年來的表現來看,拜耳的藥品研發投入水平有所下降,并購也不活躍,而且在收購孟山都之后,拜耳在5年以內很難再有大動作。雖然有利伐沙班作強力支撐,銷售額有望實現穩步增長,但利伐沙班將很快遭遇專利懸崖,拜耳準備好了么?或許拜耳的發展重心并沒有完全放在制藥,在收購了孟山都以后,該公司在農業和種子領域已經是世界第一,或許在作物保護領域,拜耳已經謀劃好未來的出路。本文來源:Voyager88、藥事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