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疫情過后,中國制造,一定會出現報復性產能。中國制造的曲線會呈現先低后高、扇形擴散的局面。屆時,所有的機器都會全速啟動,所有的工廠都會到處找人,所有的物流都會滿路飛跑。那么,新的一輪原材料、零部件爭購,爭搶員工,會出現一個什么局面?中國制造如此龐大的工業體系,災后恢復生產的順序是什么?
對一個省市,對一個產業集群,這都是需要提前盤算的局面。
以河南為例,河南省制造業三大產業是裝備制造、食品制造以及電子產業。河南裝備制造業是全國第五,2017年,河南機械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接近1.5萬億元,比較知名的企業有鄭州宇通、許繼集團(超百億的電力設備龍頭),還有平高、洛陽一拖、洛陽中信重工、衛華起重機集團等。除了裝備制造之外,河南的食品制造業也是頗具競爭力,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肉類、方便食品、調味品和速凍食品生產加工基地。速凍米面食品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方便面、餅干、小麥粉、味精等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數得上的品牌包括雙匯、思念、三全、蓮花味精、衛龍辣條。
目前中國經濟損失的第一波是旅游、電影和餐飲,春節7天預計損失過萬億元。而餐飲業受損之后,第二波沖擊的就是食品油糧加工業,第三波則會輪到裝備制造和原材料。那么這三波輪番沖擊對河南制造業的影響是什么?如何布局當前的生產能力,疫情消退后,產能恢復的順序是什么?不能沒有人回答,不能沒有計算和規劃。
現在需要快速建立“快速生產大數據體系”,一是面向產業集群的生產模擬,這對于一個區域的有條不紊的高速生產,非常重要。既然不能立刻生產,那就做最好的蓄勢姿態,做好災后的生產模擬。
而另外一方面,則需要面向中小企業,提供產能模擬服務。目前中小企業的恐慌,一是怕損失訂單,二是有訂單怕生產跟不上。然而生產排產到底怎么做,如何發揮機器、人、原材料的最佳匹配,卻超過了很多中小企業的能力。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個小小的部位。因此需要有面向中小企業的服務平臺,對訂單生產進行模擬。這些需要軟件來幫助這些決策者。
制造業這臺大機器一旦啟動,會引起三大需求:一是人員需求,二是原材料搶購,三是物流聯動。而對于原材料的需求量,至少以進入網格化統計。以市縣為單位,進行原材料推演,防止下一步出現原材料的恐慌和無序調動?梢愿鶕⿷溁謴偷捻樞颍嬎阄镔Y調動強度和分布區域,從而建立一套虛擬物流軍情室,模擬未來幾個月的物流流動情況。
這些仿真,只要有了輸入數據,做起來也并不難。北航機械學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所做的每日感染模型和疫情數據仿真預測,應該可以勝任這其中的部分工作。
這不是計劃經濟。但通過建模仿真的方式,完全可以提前做到心中有數,胸有計劃。數字化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模擬決策和運籌計算也是重要一個環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