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元嶄露鋒芒,成功一統國際貨幣體系,為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奠定了一定基礎。時至今日,到2021年美元依舊憑借自身優勢和全球化的外匯市場,在國際貨幣體系上處于絕對領導地位。但世界級儲備貨幣為我們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潛藏無盡的危險和禍端,牽一發而動全身,稍微有個“風吹草動”,于全球各國各人民的經濟而言都會帶來深遠影響。
那在這個全球經濟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洞悉經濟體系的發展?怎么保衛自己的財富?金菁教授《錢的千年興衰史》一書從長周期歷史和邏輯維度給出了十分有益的思考框架。
下面摘取一段書中精彩內容,解密美元霸權背后邏輯。
一、一戰帶來的天賜良機
戰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倫敦是全球金融中心。英國還直接和間接地控制著全球70%的電報電纜網絡、55%的海上貿易運輸和全球貨船每年使用的75%的焦煤。
但到了19世紀末,德國國力迅猛發展,讓已經先期工業化的國家感到恐懼,尤其是英國。英國這時維持日不落帝國已經力不從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夫婦在訪問薩拉熱窩時遇刺。很多史實顯示這是一個刻意的安排,目的就是讓俄國與英國更一致地秘密圍堵德國。
奧匈帝國王儲遇一個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迅速站隊:德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站在奧匈帝國一邊成為同盟國;而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和后來參戰的美國等組成協約國。
![]()
戰爭中
英國的頹勢
戰事一起,英國對海外物資和武器的需求,很快就使它依賴上了美國的制造業。
英國從美國采購的金額是30億,采購清單涉及美國一千多個制造商,最大的贏家包括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通用電氣、杜邦、美國鋼鐵等。這個龐大的采購將美國制造業推向了頂峰。
與此同時,英國和美國的貿易逆差極速擴大,從1914到1918年增加了5.5倍。
政府能籌錢打仗的方式就那么幾種,英國政府做的,無非是我們之前介紹的幾百年來的做法:收稅、借債和貨幣貶值。
龐大的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以及因逆差而導致的英鎊對美元的貶值,使得英國越來越難以招架。
美國的逆襲
一戰剛剛爆發時,歐洲因籌措資金大量拋售持有的美國股票和債券,引起市場恐慌,造成美國股市關市三個多月,對外貿易大幅度下滑,經濟步入衰退,失業率達到16.4%,銀行出現擠兌,黃金流失。
然而戰爭使情況很快發生逆轉:歐洲戰事對美國的物資需求使美國的出口轉而迅速攀升,失業率也迅速下降到6.3%。一戰恰巧給了美國走出1913—1914年經濟危機的歷史機遇。
在整個大戰期間,歐洲各國是黃金的凈流出國,美國是凈流入國。美國的真實出口總額從1913年到1916年的四年間翻了一番。
黃金源源不斷地從歐洲流進美國:從1914年至1917年凈流入11.2億美元,貨幣黃金的存量從15.7億美元增加到28.5億美元。
戰爭結束時,國際金融中心已經從倫敦轉移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紐約。
戰后
戰后,英國急于保住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希望盡快恢復因戰爭而廢止的金本位。既要進口大量戰爭所需的物資,又要保持幣值穩定,這在黃金大量流失的情況下是難以維系的。
英國的通貨膨脹導致戰后英鎊在外匯市場上實際的匯率跌至3.5美元兌1英鎊,然而為了維護國家“尊嚴”,英國堅持用戰前4.86美元對1英鎊的匯率。結果高估的英鎊使英國的出口產品毫無競爭力,整個20世紀20年代成為英國失去的十年。
![]()
二、戰后貨幣會議
戰后,如何在各國的紙幣之間重新建立換算機制,就是1922年熱那亞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
這次會議最關鍵的決議是:
·黃金是所有歐洲國家都接受的共同標準。
·美國保證美元可以兌換黃金。
·其他國家的貨幣,包括英鎊,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兌換黃金用于流通。
·英國不僅持有黃金,也持有可以隨時兌換黃金的美元,而其他國家則是持有英鎊。
因此在20年代的金匯兌本位制中,最關鍵的貨幣就是英鎊和美元。
英鎊的離場
英國政府既要維持金本位,又要一個相對于黃金高估的英鎊。高估的英鎊不僅使英國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可言,而貿易伙伴也把與英國進行貿易而得的英鎊拿去兌換黃金。英國終究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重塑國際金融中心的雄心就此破滅。
美國是一戰后第一個恢復金本位的國家,同時也是最終將自己的貨幣錨定于黃金的國家。就此,美元初步奠定了其霸權地位。
![]()
三、馬歇爾計劃和歐洲美元
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45個國家的代表構建了戰后各國的貨幣和匯率體系,這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服務于這個體系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布雷頓森林體系協議的重要設計師凱恩斯當時就揚言,要架構一個各國自行建立的紙本位及它們之間的浮動匯率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構建之初,還是依托金匯兌本位制:各國自行發行的貨幣以黃金或美元為儲備。黃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能直接用來購買東西,只能作為國際貿易的政府間結算用。美國則向各國政府承諾以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因此,美元,這個最終與黃金掛鉤的貨幣,原則上就被視為同黃金一樣的資產。
從1944年開始,黃金持續流入美國,到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達到248億美元之多,按照當時35美元兌一盎司黃金的匯價,大約折合22 000噸黃金,這相當于除去蘇聯集團和國際組織的整個西方世界所持有的貨幣黃金的72%。美國的貨幣黃金儲備量是美元要求的黃金儲備數量加上外國政府持有短期美元資產之和的1.33倍,超額覆蓋。
馬歇爾計劃
二戰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繼續擴張信貸,向西歐提供了125億美元援助。
美國的產業大公司成為這個計劃最大的受益方。美國內政部長朱利亞斯說:“馬歇爾計劃本質上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生產力持續發展和繁榮”。副國務卿威廉當時更直截了當:“我們需要很大的市場來做買賣。”
美國大張旗鼓地花錢,購買其他國家的物產和消費品,無須顧慮自己的出口換匯能力,反正自己印的美元各國都接受,什么都買得到。有誰可以抗拒這種誘惑呢?
然而需要擔心的,是大家都拿著美元來換黃金的時候。
整個50年代,美國的黃金儲量,除了1956年和1957年有所增加,其他年份都一路下降,到了50年代末,美國的貨幣黃金持有量,比起發行美元所要求的黃金儲備量加上外國政府持有短期美元資產權益之和,只有后者的六成不到。全世界美元過剩。
![]()
歐洲美元
美國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唯一發行國,黃金儲備不斷流出。為了扭轉這個狀況,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歷任總統都做了一番努力:比如力圖減少美國的海外支出、干預倫敦黃金市場、限制美元外流等等,但通通無濟于事。
美國所面臨的問題,與1931年英國不得不放棄金本位時所遇到的問題在本質上如出一轍。
1965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發表演講,并隨即將持有的美元換成黃金,并派戰艦橫跨大西洋,將黃金運回法國。戴高樂將軍的確有先見之明。
到60年代末,美國政府的黃金儲備降至90億美元,大約合8 000噸黃金。而其中只有32億美元可供支付給外國政府,只能覆蓋外國持有的美元的1/5多一點。
60年代雪上加霜的是,約翰遜總統推行龐大社會支出計劃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巨大支出造成政府債務像吹氣球一樣越變越大。 美國的通脹從1960年到1965年的1%~2%之間,上升到1966年到1968年的3%~5%之間,1969年又上升到6.1%。
1967年11月,英鎊匯率大崩盤;1968年越南發動“春節攻勢”,讓美國在越戰中不可能速戰速決。這一切都指向美國更多的債務、更大的財政赤字和更弱的美元,與之伴隨的就是外匯市場上持續地做空美元。這些都動搖著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
擁有大量美元的國家開始擔心,真要兌換時,美國是否有足夠黃金給他們。
四、美元與黃金脫鉤帶來美元危機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尼克松沖擊”。這時,如果你是一位將持有美元視為財富儲藏手段的投資人,會做何感想?
(1)美元相對于黃金違約了;
(2)美元是美國政府的信用,因此是美國政府違約了;
(3)手上的美元成了與自己本國紙幣別無二致的一紙信用,只是美國政府比本國政府似乎更強大。
接下來,尼克松試圖安撫廣大民眾,不要對美元的貶值產生恐慌:
“如果你是購買美國產品的美國人,你的美元明天和現在一樣值錢。”
接著,他必須對其他國家說幾句:
“我保證,美國一直是值得信賴的貿易伙伴,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我們的貿易伙伴充分合作,以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我正采取進一步措施保護美元,以改善我們的國際收支平衡并為美國人增加就業機會。
我今天對進口到美國的貨物征收10%的額外稅。我們的一些外國競爭者所擁有的不公平優勢將被消除,這是我們的國際收支在過去15年中受到侵蝕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是美國的貿易伙伴,此時會作何感想?如果你此時已經明白沒有黃金支持的紙幣只是一個政府信用的白條,那么你多半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明明是美國自己印鈔劫財,不勞而獲,怎么都成了交易對手的錯!
尼克松的這一整套邏輯,是不是在今天聽著特別耳熟?與現在的美國總統不同的是,尼克松可以把這套神邏輯以一個政治家的口吻說出來。
尼克松沖擊帶來的是美元危機。
1973年2月10日,日本外匯市場上出現了無法招架的強大的做空美元的力量,迫使外匯市場關閉;2月12日,西歐主要外匯市場因為同樣的原因關閉。當晚,美國財政部長喬治•舒爾茨宣布將向國會陳情允許美元貶值10%,并宣布已經與日本及西歐主要貿易伙伴達成一致,允許匯率浮動。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月12 日報道:在海外旅行的美國人換不到當地貨幣,因為大家都不愿接受被大幅高估的美元。
在同一天的國會聽證會上,無論議員們如何詢問有關美元和匯率的問題,尼克松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赫伯特•斯坦恩都三緘其口,最后說:“今天談這事,真是個最糟的時候,我們無話可說。”
3月2日,西歐外匯市場關閉,但是倫敦的非政府控制的商業銀行交易活躍,美元繼續貶值。3月4日,西歐9個國家的財長和央行行長緊急聚首布魯塞爾,決定整個星期關閉外匯市場。
當時,福特、通用電氣和IBM這樣的大公司都聰明地拋售美元購買西德馬克,因為此時美元高估的匯率可能將來再也不會有。為了穩定市場,1973年4月5日,美國參議院又批準私人持有黃金合法。
從1947年到今天,如果以黃金計價,美元已經貶值了95%;如果以石油計價,美元已經貶值了94%。而石油以黃金計價,依舊維持在1971年以前金匯兌本位下的固定匯率時期的水平上,盡管波動率大了很多。
![]()
五、石油美元
70年代初,經歷了越戰、用美元擠提黃金、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后,石油輸出國組織開始考慮接受多種貨幣用于石油貿易結算。
這樣,美國的軍事和貨幣霸權都受到極大威脅,尼克松政府開始與沙特阿拉伯密謀,推動國際石油貿易全部只用美元結算并將石油貿易的美元收入回流購買美國國債;而作為回報,美國承諾對沙特阿拉伯王室大量軍售并提供全面軍事保護。
石油美元這個在世界紙幣時代維系美元儲備貨幣地位的系統得以成型。
1975年2月,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與沙特阿拉伯貨幣局就達成了秘密協議,并呈報給基辛格。沙特阿拉伯承諾將原油出口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投資美國政府債券,為美國政府債務提供融資。華爾街的投資銀行White Weld & Co.派了大衛•馬爾福德作為沙特阿拉伯貨幣局的首席投資顧問,指引沙特的石油美元投資。同一年,沙特從美國進口軍事裝備達45億美元,同時與美國簽署了重大軍售協議,5年內購買250億~300億美元美國最先進的海陸空武器。
這個變化極大地改變了美國產業間的利益格局:美國的軍工企業高度依賴政府訂單,經濟上傾向財政擴張,政治上傾向軍事干預;而對于石油公司來說,降低稅收才能擴大企業利潤。然而油價從1974年的10美元一桶上漲到1980年的40美元一桶,使得石油公司享受到高油價帶來的高利潤,轉而支持這種軍事擴張和暴力掠奪,因此高油價又成為軍火公司和石油公司利益協調一致的基本要素。而石油美元回流投資美國國債就是這整個利益鏈條能夠銜接并順暢運轉的關鍵環節。
到1977年,僅沙特持有的美國國債就占到所有海外持有的美國國債的20%。以軍事力量保衛石油美元及其回流才是美元延續儲備貨幣地位的錨,也成為美國最核心的利益。
逐漸地,在人們的頭腦里,儲備貨幣需要與黃金掛鉤才能成立的邏輯慢慢地被美國在全世界強大的軍事存在所取代:美國是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它有遍布于歐洲、中東和太平洋的強大軍事存在,所以它印的貨幣就是世界的儲備貨幣,這可謂是在群體意識層面出現的乾坤大挪移了。
今天,我們面對的許多問題都在歷史上似曾相識:美元的霸權地位、數字貨幣開始在國際舞臺盛行、人民幣國際化、貨幣和貿易戰爭的層出不窮等等問題。
Vision 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