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因素,造船業迎來新一輪超級周期
BRS在年報中指出,有證據表明,造船業正在迎來一個新的超級周期,“現在的問題在于,鑒于2021年龐大的新船訂單量,這個超級周期是否已經開始”。
該公司解釋稱,新超級周期的臨近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點原因:造船廠數量急劇減少,造船業整合,新船更新需求和船廠產能供應緊張,新的環保法規壓力,以及其他市場突發事件和不確定因素。
首先,全球造船廠數量已經從2007年的約700家將至目前約300家,在此過程中全球造船產能收縮,目前全球每年能夠建造和交付約1200-1300艘船,遠低于2005-2010年間平均約2000艘的產能水平。
其次,在過去幾年來造船業發生了重大整合,目前世界上75%的造船產能掌握在9家造船集團手中。在中國,中國船舶集團、中遠海運重工集團和揚子江船業集團掌握了66%的造船產能,比例分別為41%、14%、10%。韓國三大船企掌握了92%的韓國造船產能,包括現代重工集團49%、三星重工22%、大宇造船21%。日本前三大造船集團也掌握了71%的造船產能,包括今治造船39%、日本造船聯合(JMU)18%以及大島造船14%。
第三,全球航運業需要更新2005年至2011年間交付的大約11891艘舊船,而船廠產能供應相對有限,目前全球造船廠每年只能建造交付大約1200-1300艘船。
第四,為了提高競爭力并滿足更嚴格的環保法規要求,航運業需要替換2010年之前交付的油耗較大的非環保船舶。
最后,航運業每年都會經歷一些突發的重大事件和不確定因素,這些事件會給市場帶來難以預期的巨大變化,例如新冠疫情,港口擁堵、封鎖或是類似“長賜”輪事件造成的物流中斷,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自然災害,以及制裁、禁運等等。
全球造船業將迎來新“超級周期”?!
BRS認為,有五點因素可以證明造船業已經在2021年進入了新的超級周期。首先是新造訂單急劇增加,超過了船廠實際產能,使手持訂單交付安排延續至2025年;其次是因為船東已經提前訂造了更多滿足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第三階段的環保船;第三是雙燃料船訂單的增長;第四是新造船價格上漲了30%;最后是二手船價格漲幅更大,尤其是集裝箱船和散貨船,這表明了對未來的更樂觀預期。
不過,也有兩點因素表明新的周期可能還未開始。第一是運價飆升是由于一些因素的意外組合所推動的,包括疫情后需求復蘇和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持續中斷;第二是因為船舶報廢的平均船齡遠高于25年(散貨船29年、油船26年、集裝箱船29年),這表明新的超級周期不應在2025年中期之前開始。
展望2022年,BRS預測,今年全球新船訂單量將回落至1億載重噸左右,包括大約3000萬載重噸的散貨船、約2000萬載重噸的油船、約3000萬載重噸的集裝箱船和約1000萬載重噸的其他船舶。加上通脹壓力,預計2022年新造價格將持續上漲,但漲幅相比去年更為溫和。
這兩年造船業是不是賺的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