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一則關于Model Y的新技術在汽車圈反復刷屏:在搭載新結構性電池組技術的Model Y開始投產前,特斯拉在得州超級工廠生產出第一個Model Y巨型澆鑄件。
. q0 d5 } `( Z" t5 \" h' H7 \
該巨型澆鑄件將70個零部件合為一體壓鑄成型,馬斯克將其宣傳為“一場車身工程革命”,此后,車身一體化壓鑄結構件這項“黑科技”迅速在汽車行業形成了一股熱潮,國內小鵬、蔚來等一眾造車新勢力紛紛跟隨,傳統車企們也開始了相關布局。 & ?9 P( ]* [) l
![]()
! C5 O) F; F6 X2 F+ ]) V: h" f
資料顯示,該項技術給Model Y帶來了20%的成本降低,而在2021年Q1,特斯拉每輛車的平均成本已經低于3.8萬美元,這意味著2022年Q1財報中的單車平均成本在電池、芯片等環節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將再次降低成本。
2 U q/ w; l9 F6 d
當然,在過去一年里,電池及汽車半導體的漲價是不可避免的情況,但特斯拉依然能從其他方面“摳”出成本。 ) p3 Q5 N. r8 p0 ]4 X. |
從電池的角度來看,馬斯克認為當前電池成本的下降速度完全跟不上需求,因此要親自下場造電池。
- {, Q0 K' @; Z, Z
2019年-2021年,特斯拉相繼收購了4家電池相關企業,隨后便推出了創新性的“大圓柱”4680電池,其思路簡單概括為:用更大的體積、更簡單的結構,造出更強的電池。 . G7 Z3 V, g; _- Q
![]()
8 @2 i/ `+ y8 n+ O! D
相比于目前主流的二代2170圓柱電池,4680電池組所需電池數量減少,金屬外殼占比減少,結構件和焊接數量也顯著減少,成本隨之下降(相比2170電池降低14%)。同時,搭配特斯拉CTC(Cell to Chasis,電芯直接集成到車輛底盤)技術,進一步節省了空間,使得結構單元化,從而降低成本。 " p t# M" y$ ~0 A+ D/ _$ n* M9 ?
![]()
! O- w; l9 H7 h1 z
馬斯克介紹道,使用CTC搭配一體化壓鑄的汽車,可以節省超過370個零部件,車身減重10%,每千瓦時成本降低7%。這完全可以抵消上游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上漲。 & q2 S( K# ^' v* s9 h
而在汽車半導體端,特斯拉也同樣想方設法減少芯片漲價帶來的成本上漲。
2 p1 }0 k0 y( V) W
為了減少智能化升級中遇到的研發、生產成本問題,特斯拉開始將原來孤立的ECU(電子控制器)和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相互融合,推出域控制器,該架構從根源上降低了汽車對芯片數量的需求。例如一輛大眾高爾夫上的ECU數量為70個,而改用域控制器的話,數量可以減少到3-5個。
2 U v3 r; c5 u6 c% z
![]()
N! i+ q: d9 E& l/ p) o
圖 | 特斯拉AP3.0
8 t* C6 S# n9 Q7 h
在2021年的缺芯浪潮中,ECU和ESP所必需的MCU(微處理器)最受影響,其主要供應商英飛凌、恩智浦等巨頭紛紛發出漲價通知,而這部分價格也隨之反應到車價上,但特斯拉卻絲毫不受缺芯影響,反倒一個季度接一個季度地創下了銷量紀錄。
6 Z' Z$ K5 `1 [7 \- X+ q+ v# O( g* r# q
從本質上說,特斯拉研發新控制器更多是出于智能化的考慮,但通過對車輛電子電氣架構(EEA)的升級、簡化硬件配置,其實非常符合特斯拉降低成本的思路。
4 N' ]4 _& s' A5 W
除了以上提到的汽車本身降本措施以外,特斯拉還要電池回收、廢料利用等領域上下足了功夫。雖然是外人“看不到”的細節,但在龐大的產能面前,依然可以降低不少成本。
$ Z8 z p9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