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bq1013 于 2022-5-12 15:01 編輯
從2013年政策補貼,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進入快車道以來,到2020年為止,國內已經累積了20萬噸廢棄的動力電池。而到2030年的時候,全球動力電池的數量將累計達到1200萬噸。這么多的動力電池既是一座巨大的金礦,也是一座危險的“火山”。
要知道,一塊20克的電池就足以污染1平方公里的土地50年之久,而一塊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重量就可以達到300-600公斤重,如果處理不當,所造成的污染將遠超燃油車。那么,這些被廢棄的動力電池都去了哪里呢?
各大公司積極回收電池其實,寧德時代、特斯拉和蔚來等電池和汽車生產商,早已看中了廢棄電池回收這個“新生意”。他們紛紛推出電池回收業務,將其作為下一個10年乃至幾十年的長期戰略目標。
雖然各大公司都在積極籌備電池回收業務,但是卻并不能做到100%回收,而且回收到的電池也不是全部都變成了新的電池投入市場。廢舊電池的回收利用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梯次利用,二是原材料回收利用。
先來說梯次利用。我們知道,電動車在使用過程中,電池容量會逐漸損耗衰減,流入二手車市場。大部分退役的電池容量都在20%-40%之間,這樣的電池如果要繼續使用,肯定是不能繼續裝在汽車上了,因為這樣的電池各項功能已經大幅衰減了,在電車領域根本賣不出去。
所以就會被用到電瓶車、老年代步車、三輪車和環衛車等地方,和電動汽車相比,它們對電池的動力和其他性能要求不高,所以電池差一點很正常,退役的汽車電池恰好能夠補充這個空缺。
本質上說,電池的梯次利用就是要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榨干電池的剩余價值,實現物盡其用的目標。當然,為了安全起見,這些廢舊電池也需要經過拆卸、檢查、篩選和重組才能夠投入市場。
而電池的原材料回收,則是將電池進行完全的拆解,分離出其中的稀有金屬,然后投入到電池生產線上實現再利用。這種電池利用方式可以減少原材料進口,進而減少礦產的開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環境。
這么看來,各大資本還是在為環保做貢獻?當然不是了,這是因為回收電池這個項目又有錢可以賺了。
電池回收怎么賺錢?
動力電池回收是怎么賺錢的?我們說過,電池回收后有梯次利用和原材料回收兩個途徑投入市場,那么,這兩種方法哪一個更賺錢呢?
你可能會覺得梯次利用,加工步驟少,相當于直接投入市場,應該賺得更多。但是,大部分廠商都在朝著原材料回收利用的方向努力,它的利潤也更大。2021年10月,寧德時代就在湖北宜昌投資了320億元開展電池拆解和原材料回收項目。隨后,LG新能源、國軒高科和三星等大企業聞風而動,也開始搶占市場。這是因為,原材料的回收不僅有利可圖,而且是一個長遠的戰略項目。
比如:三元鋰電池中的鋰、鈷和鎳都是地球上非常稀缺的金屬資源,價格非常昂貴,而且由于我國的這些金屬材料大部分依賴進口,所以我國電池制造的成本非常高。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廢舊電池里的金屬,那么我國對于進口電池原材料的依賴度也會降低。所以回收動力電池,就相當于變相賺錢了。
當然,除了這種變相賺錢的方式以外,回收動力電池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利潤。據統計,現在市面上的動力鋰電池回收價格在每噸一萬元左右。其中金屬鎳的價格持續上漲,價格高達12.6萬-14.5萬元每噸。
從長遠來看,只要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斷增加,汽車動力電池的回收來源和市場就不會斷。據光大證券估算,2030年的三元電池正極回收可增至29.25萬噸,在現價情況下2020-2030年三元電池累計回收空間將達1305億元,磷酸鐵鋰電池的回收市場也能達到163億元。
所以說,近幾年,各大資本在國內爭相布局的主要目的,就是分食這“千億”市場。甚至在2030年以后,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有可能和燃油車平分天下,產生更大的利益。
對于電池和汽車廠商來說,電池回收不僅是一項盈利性的項目,更是他們的一場自救運動。因為電池原材料是這些大企業運行和生存的基礎,如果這一環出現問題,那就和華為遭受芯片壟斷一樣致命。
大廠為何敵不過“黑市”?
然而,就近些年的電池回收行業現狀來看,這些大公司顯然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因為資本充足、技術先進的他們,在搶占電池回收領域上,卻敵不過“黑市”。
據“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3000家電池回收相關企業,但具有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資質的“正規軍”卻只有30多家。不僅是正規企業的數量少,而且他們回收到的動力電池同樣少得可憐。主要原因就是大公司出價低,黑市出價高,所以現階段正規軍處于收不到電池的局面,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按理來說,價高者得是市場的特性,但是“黑市”憑什么能夠出到高價呢?這是因為,和正規公司相比,“黑市”商販的流動性強,不易被監管部門檢查,所以他們的回收標準很低,就容易引發一些環境污染問題和安全隱患。
小作坊缺乏電池篩選和拆解的專業技術設備,大多數人都是采用暴力拆除的方法進行回收利用。而電池里的電解液和金屬錳都能夠直接污染空氣和土壤,引發大面積的環境污染。
同時,由于動力電池和放電方式復雜,在拆解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可能導致電池燃燒和爆炸。而如果是按照梯次利用回收,很可能把不達標的電池放在電瓶車、三輪車里面,造成嚴重事故,危害人身安全。
盡管隨著國家政策法規的出臺和監管力度的加強,“黑市”將大量退出市場,但是大廠想要完全吃掉電池回收的“千億”蛋糕仍然非常困難。其中最困難的一點在于技術水平仍然滯后,無法保證在污染排放達標的同時有一定的盈利。
以2018年為例,我國動力電池退役總量達到了7.4萬噸,但 真正被回收的只有5472噸,占報廢動力電池總量的7.4%。
最關鍵的一點在于,目前真正進入報廢階段的電池,大多是最早那一批新能源汽車電池,數量并沒有那么大,而且以磷酸鐵鋰電池居多,比較適合使用梯次利用,回收拆解效益不高。而具有更大回收價值的三元電池,還沒有達到退役的高峰期,而大多數企業都還在等待這個關鍵時間點才肯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