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全球多地創下高溫紀錄,超30億人口遭受“烤”驗。
首先是歐洲突然“拉響警報”,一場史無前例的嚴重旱災席卷歐洲大地,多條河流水位下降至歷史最低點,英國“母親河”泰晤士河源頭干涸,德國第一大河萊茵河面臨斷航。
然后是北美洲,在過去一個月,千年一遇的“熱穹頂”竟然再度出現,即便在美國最北部的蒙大拿州格拉斯哥,最高氣溫也達到了42.2℃。更可怕的是,研究稱美國正在形成“極端高溫帶”,30年內超1億美國人將面臨52℃極端高溫,甚至超過加州“死亡谷”溫度。
中國也在遭受熱浪襲擊。從8月12日起,中央氣象臺已連續12天(截至23日)發布高溫紅色預警。要知道,這是我國現行預警系統實行以來,第一次發布國家級高溫紅色預警,而且一連12天,危急程度可見一斑。
讓事情雪上加霜的是,北極再次告急,溫度居然突破了32℃,格陵蘭島一天融冰60億噸,相當于720萬個標準游泳池!
北半球“高溫”不止,專家直指全球氣溫已經進入了“危機紀元”,人類將面臨一場浩劫!然而,有一群億萬富豪卻從氣候危機的背后嗅到了巨大商機,正摩拳擦掌,蠢蠢欲動,準備趁機大發“災難財”。
01 億萬富豪組團挖礦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8月15日,一則有關“多位億萬富翁組團去格陵蘭島挖礦”的消息突然空降熱搜榜。
報道開宗明義地說道,在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金融媒體巨頭布隆伯格和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等億萬富翁的資助下,一家叫做KoBold Metals的公司正在格陵蘭島尋找可用于制造電動汽車電池的稀有金屬及礦物。
我們在文章開頭就說到了,由于高溫天氣影響,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導致這塊常年被冰雪覆蓋的大地變得更容易開發,而地底下埋藏的礦產資源自然令富商們趨之若鶩。
![]()
據說,KoBold Metals正在勘探的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或第二大的鎳和鈷礦床,或能夠為1億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
1億輛電動汽車什么概念?
特斯拉2021年全年產量在93萬輛左右,照此計算,這些稀有金屬及礦物能夠滿足特斯拉107年的生產用量。
我們知道,傳統燃油車的“三大件”是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純電車的“三大件”則變成電池、電機和電控,其中電池的價格最為昂貴,約占電動汽車成本比例30%-40%,可以說是電動車的心臟。
目前純電動車的電池主要是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兩種,而前者的市場份額又是后者的近2倍,這種電池所使用的的三種關鍵原材料中其中兩者就是鎳和鈷,重要性不言而喻。
![]()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然而,全球鎳和鈷資源卻十分匱乏,存儲量堪憂。《自然》雜志就曾發表了一篇文章警告,預計在2030年之后,鎳和鈷將嚴重短缺,留給市場尋找新技術的時間只有十年。
與此同時,鎳和鈷的分布又高度集中。其中,剛果(金)、澳大利亞和古巴這三國鈷儲量占比就合計約75%;而全球近一半的鎳又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
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大爆發導致對鎳和鈷需求旺盛,而供需不平衡又導致這兩種貴金屬價格一路上漲。尤其是鎳,在今年的3月價格一度突破每噸10萬美元,這就好比在2020年3月,一噸鎳只能買一輛五菱宏光,但到了今年3月卻買一輛奔馳GLE,中間足足漲了5輛比亞迪海豚。
![]()
不愧被稱為史詩級暴漲!
雖然這次暴漲背后是一場“資本大戰”,但即便到目前為止,鎳的價格仍比兩年前上漲66%,整體上漲趨勢并沒有逆轉。
說到這,上述億萬富豪們“揮師北上”的原因也就明朗了。新能源車作為目前最火熱的賽道,誰都想從中分一杯羹。而鈷和鎳作為新能源車的命脈原材料,誰掌握了它們就相當于間接掌握了新能源車賽道的話語權,并且這種資源的稀缺性還決定了它們的“錢”景性。
試想一下,這輪新能源車漲價潮背后最大的受益者都是誰?
不是新能源廠商、也不是寧德時代這些電池制造商,而是上游的原材料商們。一個很明顯的信號就是,過去6個月上游企業利潤暴增,但下游企業“連湯都喝不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最近就發布了一組數據:上半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同比降幅達25.5%,但營收僅下降了4%,利潤率非常不健康。而原材料商頭部企業半年吸金超百億,其中華友鈷業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預計將增長50%至77%。
此外,更加需要警惕的是,一旦壟斷地位形成,只需要少數大企業聯手,就可以控制鈷和鎳的供應和產量,形成“價格波動”,這種現象已經不止一次在其他關鍵資源上上演過。
將格陵蘭島變為全球最大電池金屬礦床,這些億萬富豪們的野心“昭然若揭”。
02
實際上,格陵蘭島的礦藏遠不止鈷和鎳!
格陵蘭島孤懸于歐洲大陸之外,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因為南極和澳大利亞是洲)。這座島有4/5在北極圈之內,北部常年冰雪封凍。但就是這樣一座看似不毛之地的島嶼,卻到處充滿驚喜。
就能源而言,格陵蘭島陸上及近海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相當可觀,僅格陵蘭島的東北部就蘊藏著310億桶的石油儲備。按照當前價格計算,這些石油能夠貢獻約2.8萬億美元的收入,大概是丹麥去年GDP的7倍(格陵蘭島是丹麥自治領地)。
如果按照消耗量來算,這些石油夠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用1550天。要知道,美國當前的石油儲量還不夠自己用一個月。
而在礦產資源方面,1970年代在該地區勘探出的鈾、銅和鉬礦前景廣闊,1989年又發現了特大型金礦,之后又發現了鉛、鋅、鈷、鎳、冰晶、石墨、鉆石等各種寶貴資源。
更加引發關注的是,2007年在格陵蘭島探明了巨大的稀土礦,蘊藏總量可能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如果將來進行大規模的商業開發,將徹底改變世界稀土供應格局。
![]()
稀土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廣泛應用于各大高科技領域,上到火箭衛星,下到航母潛艇,還有目前形勢火熱的新能源汽車,都需要稀土元素。
當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國,通過中國企業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稀土礦藏資源的供應方,而是掌握了全產業鏈的稀土大國,在全球稀土領域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但格陵蘭島探明的巨大稀土儲量,勢必會讓其成為左右未來稀土競爭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對于一些嚴重依賴進口稀土的國家來說,格陵蘭島將成為放手一搏的機會。
總之,這樣一座“金山銀山”擺在全世界面前,很難不讓人動心,難怪特朗普在任期間反復提議收購格陵蘭島,據說開出了10萬億美元的高價,相當于要拿出美國半年的GDP。只不過這個提議被格陵蘭島和丹麥雙雙否決。
03
格陵蘭島巨大的經濟價值,不僅讓億萬富翁們垂涎三尺,其他各路資本也虎視眈眈。
我們上文提到的KoBold Metals是最大的狂熱者之一,這家成立于2018年的礦產勘探公司,背靠貝索斯、蓋茨、布隆伯格、達利歐這樣的超級億萬富豪天團,實力非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KoBold Metals表面上看是一家礦產勘探公司,實際上卻是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該公司在2021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認定為技術先鋒,同時被CB Insights評為世界上最有前途的100家私營人工智能公司之一,并且是唯一一家入選的采礦企業。
根據其官網介紹,KoBold Metals正在聯合斯坦福大學開發一種AI智能技術,以此搜尋開采時對環境影響最小的金屬礦脈,勘探效率或提高20倍。
而KoBold Metals能夠順利拿到格陵蘭島挖礦入場券的背后,其實和一家叫做藍鴉礦業(Bluejay Mining PLC,以下簡稱“藍鴉公司”)的公司密不可分。
藍鴉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格陵蘭島礦藏勘探的英國企業,早在2020年12月,藍鴉公司就緊急找到格陵蘭島發放開采許可,將其在格陵蘭島的Dundas鈦鐵礦項目提上日程。
除了Dundas鈦鐵礦項目外,藍鴉公司目前布局在格陵蘭島的項目還包括Disko鎳鈷銅鉑項目、Kangerluarsuk鉛鋅銀項目、Thunderstone金基金屬項目和稀土項目。其中,藍鴉公司只擁有Disko鎳鈷銅鉑項目的49%的權益,另外51%的權益則通過簽訂合資協議被KoBold Metals持有。
![]()
KoBold Metals將通過兩階段獲得這51%的股權。第一階段,KoBold Metals將使用公司的專利技術對Disko項目進行地質評估。也就是,通過前期勘探得出的數據,創建一個地殼版的“谷歌地圖”。第二階段,在Disko許可區域內鉆探15個預先商定的鉆孔。兩個階段需要總共投入1500萬美元。
要技術有技術、要資金有資金、要許可權有許可權,這樣的一個“王炸”組合或將引爆格陵蘭島挖礦熱潮。
而除了KoBold Metals和藍鴉公司外,還有太多太多的資本進駐格陵蘭島爭奪資源。數據顯示,在當地41家采礦業許可證持有人中,有三分之二(約27家)與英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有關聯。以至于“是否批準外國企業在當地開采稀土礦”已經成為格陵蘭島換屆的決定性問題。
總而言之,格陵蘭島因氣候變化的影響而成為歸零地,但它也在成為解決氣候危機的過程中關鍵金屬開采的歸零地和起點,這似乎是這里消失的冰層以二分法的方式留給當今社會的獨特遺產。
但對于格陵蘭島來說,這不知道是福還是禍!
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