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潤滑的目的 滾動軸承潤滑的目的足減少軸承內部的摩擦及摩損,防止咬粘、其潤滑作用如下。 (1)減少摩擦及摩損。 防止軸承套圈、滾動體及保持架相互接觸部分產生直接金屬接觸,減少序擦、摩損。 (2)延長疲勞壽命。 軸承的滾動疲勞壽命,在運轉中,若滾動接觸面潤滑良好,則會延長。相反地,潤滑油粘度低,潤滑油膜厚度小足的,則縮短。 (3)摩擦熱的排出與冷卻。 對于循環供油法等,摩擦產生的熱量可以用油排出,或外部傳來的熱量,冷卻。防止軸承過熱,防止潤滑油本身的劣化。 (4)其他。 防止異物侵入軸承內部,防止生銹或腐蝕。
0 y3 ^ P' X, x6 b6 r二、潤滑的方法 軸承的潤滑方法,分為脂潤滑和油潤滑。為了充分發揮軸承性能,首先要根據工況、使用目的等選擇合適潤滑方法。只考慮潤滑,油潤滑占優勢。但是,脂潤滑可以簡化軸承外圍結構。脂潤滑和油潤滑的利弊比較,如表12.1所示。 ![]()
# }9 @+ W, p" _; a1、脂潤滑 (1)軸承座內潤滑脂的填充量 軸承座內潤滑脂的填充量,根據軸承轉速,軸承座構造、空問容積、潤滑脂牌號、使用環境的氣體而異。小允許溫度上升的機床主軸用軸承等,要少填充潤滑脂,一般大致標準如下。 首先,將潤滑脂填滿軸承內部,此時,保持架引導而也要塞進潤滑脂。然后,對軸承座內部軸及軸承之外的空問容積按以下量填充潤滑脂。 1/2~2/3(極限轉速低50%旋轉的情況) 1/3~1/2(極限轉速高50%旋轉的情況) (2)潤滑脂的補充 一般,填充一次潤滑脂,可以長時間不必補充。但是,有的使用條件,需要時常補充或更換潤滑脂。因此軸承座的設計也要考慮到這一點。補充間隔短的情況下,要在軸承座的適當位置上,設計加脂口和排出口。以便更換劣化的潤滑脂。比如:用扇形潤滑脂補充板將補充潤滑脂側的軸承座空間分成幾處,只一處填滿之后就可流進軸承內部。從軸承內部擠出的潤滑脂,由潤滑脂閥排出軸承座外(圖12.1)。不使用潤滑脂閥的情況下,將排出側的軸承座空間加大,陳舊的潤滑脂積存在這里,定期拆下外罩取出。 ![]()
4 E4 C( H& @) O) W+ V- N(3)潤滑脂的補充間隔 即使優質潤滑脂,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其性能也會劣化導致潤滑性能降低。所以要適時補充潤滑脂。潤滑脂的補充間隔用運轉時間表示,圖12.2的(1),(2)是大致的標準。圖12.2是使用優質鋰皂礦物類潤滑脂,溫度70℃,標準載荷(P/C=0.1)時的曲線。 6 l9 g4 S! S+ D. [$ n4 [
·溫度高于70℃時,軸承每升溫15℃,潤滑脂補充間隔就要減半。 ·潤滑脂 特別是球軸承使用優質潤滑脂,其補充間隔還可以延長。而低于70℃時,應采用礦物油類鋰皂脂或合成油類鋰皂潤滑脂。 (4)密封球軸承的潤滑脂壽命 單列深溝球軸承中填充潤滑脂,密封圈或防塵蓋密封的潤滑脂壽命,可以用公式(12.1)、公式(12.2)或圖12.3推算出來。 {通用潤滑脂(1)} log t=6.54-2.6(n/Nmax)-[0.025-0.012(n/Nmax)]T-------(12.1) {優質潤滑脂(2)} log t=6.12-1.4(n/Nmax)-[0.018-0.006(n/Nmax)]T-------(12.2) 式中t:平均潤滑脂壽命(h) n:軸承的旋轉速度(rpm) Nmax:脂潤滑的極限轉速(rpm)(軸承尺寸表中的ZZ型、VV型的數值。) T:軸承的運轉溫度(℃) 再者,公式(12.1)及公式(12.2),或圖12.3的適用范圍,大致如下。 ![]()
9 Z4 S8 I) U4 d, V- w4 ]/ r# [(a)軸承的轉速n 0.25≦n/Nmax≦1 n/Nmax<0.25時 設n/Nmax=0.25 (b)軸承的運轉溫度T 通用潤滑脂1 70℃≦T≦110℃ 優質潤滑脂2 70℃≦T≦130'C T<70℃時:設T=70℃ (c)軸承載荷 軸承載荷約為基本額定動載荷Cr的1/10以下。 注1 通常在-10℃~110℃左右常用的礦物油類潤滑脂。(比如:鋰基潤滑脂) 2 可以在40℃~130℃左右寬溫度范圍使用的合成油類潤滑脂。 2、油潤滑 (1)油浴法。 油浴法足多用于低速、中速旋轉的一般潤滑方法。原則上油面高度處于最下位的滾動體中心。最好安裝油位表,以便于確認油面高度(圖12. 4)。 - P1 r0 z; a# @ W- ?
(2)滴注供油法。 滴注供油法,多用于轉速較高的小型球軸承等。如圖12.5所示,油貯藏在可視注油器中,滴下的油量,由上部的螺絲來調節。 ![]()
9 M }4 H+ U z7 X- A1 }/ ](3)飛濺式供油法 飛濺式供油,是不直接將軸承浸入油中,而利用周圍的齒輪或旋轉體轉動時產產的飛沫來潤滑的方法。廣泛用于汽車的變速箱、差速器中。圖12.6是齒輪裝置舉例。 ![]()
4 f) B1 p; [) U9 p z(4)循環供油法 對于高速下需要用油對軸承冷卻,或周圍溫度很高時,多采用循環供油。如圖12.7中的(a)所示的工況下右側供油管的油達到一定水平,就經左側的排出管返回油箱,冷卻后,再次通過泵或過濾器供油。為了使油不致于在軸承座內積存過多,排油箱要比供油管粗。 ![]()
& `' {# M, ]! h0 P(5)噴射供油法 噴射供油法,多用于高速軸承。比如,dmn值超過100萬的噴氣式發動機軸承的潤滑。從1個或幾個噴嘴,加壓噴射潤滑油,使貫通軸承內部。圖12.8是常用的噴射供油舉例。對著內圈和保持架的引導面噴油。高速的情況下,軸承周圍的空氣也與軸承一起旋轉,形成氣墻。所以,潤滑油從噴嘴噴出的速度,要超過內圈內徑面(也是保持架的引導面)線速度的20%。對于同油量,噴嘴數量多的冷卻效果好。噴射供油法的用油量大,應盡量減少油的攪拌阻力。加大排油口,強制排油,以便有效地散熱。 - K3 e( R, A! Q
(6)噴霧供油法 噴霧供油法,是用空氣使潤滑油霧化,再噴射到軸承上的潤滑方法。也叫油霧潤滑。其優點如下:(圖12.9) ![]()
' ~4 ~7 t& u* @' ^3 r/ ?- o(a)潤滑油量少,攪拌阻力小,適用于高速旋轉。 (b)軸承椰位很少漏油,所以,設備、產品的污染小。 (c)可以小斷更新潤滑油、延長軸承壽命。 因此,噴霧供油法多用于機床高速電主軸,高速泵,軋輥軸承的潤滑。另外,有關大型軸承的噴霧供油法,請與NSK聯系。 (7)油氣供油法 油氣供油,是用定量活塞間歇地吐出微量的潤滑油,由混合閥將潤滑油徐徐引進壓縮空氣中,借助空氣連續流動供油的潤滑方法。 油氣供油法的優點: (a)供油量少且可以進行定量管理,所以能夠控制最合適的油量,發熱,適用于高速。 (b)連續地微量供油,軸承溫度穩定,而且,油是沿著油管壁流動,對周圍空氣污染小。 (c)經常送進新的潤滑油,不用擔心油的劣化。 (d)經常給電主軸內部送入壓縮空氣,電主軸內壓高,不易從外部侵入灰塵及切削液。 因此,多用于機床主軸及其它高速旋轉的用途。(圖12.10) & v0 Y( D O/ X6 B/ _: @8 V& u3 G
三、潤滑劑 1、潤滑脂 潤滑脂是由基礎油、增稠劑及添加劑制成的半固體態潤滑劑。潤滑脂的種類和一般特性如表12.2所示。 ![]()
3 i$ I, f% k# m: Y+ ?. r1 y! a6 P4 ]同種類的潤滑脂,也會因牌號不同性能相差很大,要在選擇時注意。 (1)基礎油 潤滑脂的基礎油,使用礦物油或硅酮油、二酯油等的合成油。 潤滑脂的潤滑性能,主要取決于基礎油的潤滑性能,所以在選擇潤滑油時,同樣也須重視基礎油粘度。低粘度基礎油的潤滑脂適于低溫、高速,高粘度基礎油的潤滑脂適用于高溫、重載。但是,潤滑脂的增稠劑會影響潤滑性能,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潤滑油。 (2)增稠劑 潤滑脂的增稠劑,除使用再種金屬皂基、皂土等無機增稠劑外。還使用尿素、氟化物等耐熱有機增稠劑。增稠劑的種類和潤滑脂的滴點關系密切。一般,滴點1 高的潤滑脂使用溫度上限也高。可是,即使是使用了高滴點增稠劑,在基礎油耐熱性低的情況下,其溫度上限也會降低。 潤滑脂的耐水性,取決于增稠劑的耐水性。鈉皂基潤滑脂與含鈉皂的混合基潤滑脂,因在有水或高溫的環境下會乳化,所以小適于上述環境。 (3)添加劑 潤滑脂要根據其需要添加抗氧化劑、防銹劑、極壓劑等。在承受重載荷、沖擊載荷時,使用加入極壓添加濟的潤滑脂。長期不補充潤滑脂的情況,選擇含有抗氧化劑的潤滑脂。 (4)稠度 稠度是表示潤滑脂“軟度”的數值,是使用中流動性的大致標準。表12.3所示為潤滑脂的稠度代號及稠度與工況的一般關系。 # T! P; Q& Z5 z, T; r9 k- A) N( _
(5)不同潤滑脂的混合 原則上,牌號不同的潤滑脂不能混合,混用含有不同種類增稠劑的潤滑脂會破壞潤滑脂結構。 而且,即使使用同種增稠劑的潤滑脂,也會因添加劑不同,相互造成不良影響。 注1 滴點,指用規定容器加熱潤滑脂至流動狀態滴下的溫度。 2、潤滑油 軸承的潤滑油,使用承載能力高,氧化穩定性能及防銹性能好的高度精煉礦物油或合成油。在選定潤滑油時,最重要的是根據運轉溫度,選定粘度合適的油。粘度過低,不能充分形成油膜,是造成非正常磨損、咬粘的原因。相反地,粘度過高,粘性阻力會引起發熱,加大動力損耗。軸承的轉速、載荷也影響油膜的形成。通常,轉速高,使用低粘度的油。載荷越大、軸承越大,使用的潤滑油粘度越高。普通工況下,運轉中軸承周圍的油溫與潤滑油粘度的大致標準,如表12.4所示。 ![]()
- s$ R+ Q# c+ G" \$ @作為參考,圖12.11示出了潤滑油溫度和粘度的關系,根據軸承工況選擇潤滑油的舉例,如表12.5所示。 ![]()
. x( C6 a' {! S& s![]()
: R1 r. l3 Q& P8 ~+ R油的更換周期 油的更換周期,因工況、油量而異。一般,運轉溫度低于50℃,灰塵少的環境下使用時,可以一年更換一次。但是,油溫超過100℃時,要每3個H或3個H以內更換。而且,在有水分浸入,或由于油浴潤滑混入異物的情況下,需要縮短更換周期。與潤滑脂相同,牌號不同的潤滑油,禁止混用。 9 h4 v# }/ g/ I U. k5 @2 t
% P; N/ w5 U: d% w
! H" ^! D- b I;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