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iyusheng 于 2022-10-29 10:08 編輯
“無人工廠”24小時不間斷生產、“機器人同事”包攬重活累活、“透明化生產線”監測全流程作業數據,坐在辦公室盯著大屏幕點擊鼠標,便可指揮千里之外的工廠生產……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呈現如此場景。 這是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國制造的縮影。我國正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快構建,已延伸至45個國民經濟大類,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
工業互聯網:讓工廠成為腦子聰明、眼疾手快的工程師
3年前,如果進入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4萬平方米的廠房,人們會發現,這里充斥著機器的轟鳴、刺鼻的電焊氣味。800多個工人爬上爬下、油污滿身。這個廠房一個月的產能為150臺樁機,生產周期為30天。
如今,工人只需輕點屏幕,就可指揮機器人包攬大部分的臟活、累活、重活。小到一塊鋼板的分揀,大到10多噸桅桿的裝配,全部由機器人自動完成。“脫胎換骨”的工廠生產節奏大幅加快,月產能達到300臺樁機。
江鈴汽車富山工廠如今的情形也很類似:偌大的車間內一臺臺AGV無人搬運車機器人在既定軌道井然有序忙碌著,將零配件運往一個個站點。廠區內人、機、料等環節實現了能源數據透明化管理,進入綠色低碳生產模式。
這些工廠場景的變化,都是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的體現。
法士特西安高智新公司變速器零件數字化生產線,智慧物流小車在進行物品運輸。新華社記者劉瀟攝于2022年4月21日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專門就當前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作出權威解釋:即利用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構建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通過5G技術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
工業互聯網正成為我國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支撐。讓工業設備“連得上”、讓生產流程“看得清”、讓安全管理“控得精”。
“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說。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96.8萬個,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賀東東表示:“工業互聯網并不是讓工業‘上網’這么簡單。”
“依靠工業互聯網,工廠內8個柔性工作中心、16條智能化產線、375臺生產設備、上千臺水電油氣儀表全流程互聯互通。”北京三一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總監吳志杰說,通過與樹根互聯的合作,現在的工廠更像個腦子聰明、眼疾手快的工程師,將經驗參數化,體現現代工匠精神。
他說,工業互聯網將工業生產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相融合,最終促成原材料、設備、生產線以及工人、供應商、用戶的緊密連接,優化效率、降低成本。
產業鏈分上中下游三個環節
目前,我國已建成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工業設備連接數量超過7900萬臺套,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
多位業內人士介紹,工業互聯網產業鏈主要分為上中下游三個環節。
——產業鏈上游包括網絡層和設備層。主要工作是解決當前工業生產設備種類繁多、通信協議不統一的現狀,為平臺提供工業數據連接、轉換和數據預處理功能。如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三大電信運營商,正積極打造工業互聯網的通信解決方案。
——中游包括平臺層和軟件層。主要是提供類似Windows的操作系統,如樹根互聯的根云平臺、海爾的COSMOPlat、富士康的BEACON、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網、中國移動的OneNET、阿里的ET工業大腦等。同時,諸如用友網絡、東方國信等軟件企業,將已有的成熟軟件解決方案應用于工業領域。這些互聯網企業為工業互聯網提供基礎平臺支撐。
——下游主要為應用層。如三一重工、海爾電器等制造業企業,依托上述信息技術和系統解決方案用于一線生產。
近5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從無到有,關鍵技術短板攻關陸續取得突破,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發展,2017年提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2019年11月,工信部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提出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垂直領域“5G+工業互聯網”的先導應用,內網建設改造覆蓋10個重點行業,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等。
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5G+工業互聯網成果展”現場。 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于2021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