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到鶴崗買房的人,如今怎么樣了?
3年前,33歲船員李海,離開最富裕的浙江,跑到中國版圖的邊角落鶴崗,花光所有積蓄5.8萬元,買下一套77平米兩居室。
一只愛馬仕包包,至少10萬起步,北京四環一套45平“老破小”至少500萬起,極致性價比讓“鶴崗買房”的消息成為熱搜常客。
80后夫妻花3萬在鶴崗買房,當外賣騎手月入過萬,90后女生1.5萬元鶴崗買房定居,杭州男生4萬元移居鶴崗……
故事并不總是美好,買房便宜,消費低,但找工作難,城市沒人氣,交不起暖氣費,如今第一批購房者走了大半,但也有人繼續在此隱居,有人視為流量密碼,拍vlog做自媒體。
鶴崗,憑借超低房價成為年輕人的新“桃花源”,“數字游民”的新“圣地”,甚至一己之力誕生了一個新的形容詞“鶴崗化”。
被超低房價所遮蔽的鶴崗,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鶴崗,與煤炭一起老去 GDP失速,經濟增長停滯。 2012年,鶴崗發布了一份漂亮的統計公報,全市GDP為3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GDP達32995元,略低于當年全國人均值38354元。
但這也是最后的高光時刻,鶴崗的發展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GDP一路下滑。2014年、2018年統計公報難產,很可能是數據實在有些不好看。若以2015年數據倒推,2014年鶴崗GDP斷崖式下跌,同比下降20%,僅255.77億元。
2021年,鶴崗GDP終于迎來了增長,總量354.2億元,比上年增長7%,人均GDP達39798元,此時全國人均值已經高達80976元,差距如鴻溝。
令人唏噓,近10年時間,鶴崗GDP不增反降,人均GDP與全國水平從相差無幾到一半都沒有。
鶴崗,財政“入不敷出”。 2021年12月底,鶴崗人社局發布一則公告稱,因鶴崗市政府實施財政重整計劃,財力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決定取消公開招聘政府基層工作人員計劃。
全網一片嘩然,公告很快被撤下,否認財政重整,但情況似乎并不好。
根據鶴崗年鑒,以全口徑財政收入、支出數據來計算,鶴崗市2001年財政缺口僅1.8億元,到2020年,缺口攀升至118億元。目前,鶴崗地方債務余額257億元。
財政收入“倒掛”、“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償債壓力大”,幾乎是鶴崗多年的困境。
鶴崗,只能依靠“財政轉移支付”度日。預算報告顯示,2021年鶴崗市獲得省級財力補助3.8億元,財力救助2億元,資金調度2.3億元,重點項目專項資金提前下達2.5億元,共計10.6億元。
背后的原因很簡單,鶴崗,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也因煤而落寞。
半個多世紀以來,鶴崗累計生產原煤10億噸,用裝載60噸的卡車排列起來,可繞地球4周。直到2011年,鶴崗被國家確定為第三批25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榮光變成傷疤。
煤炭資源的枯竭,環保問題拉響警鐘,煤炭行業進入十年去產能調整期,鶴崗300多家煤礦關停只剩十幾家,產業收縮,人氣也就散了。
人口與GDP共沉淪。鶴崗在2001年人口數量達到巔峰111.3萬人后,一路下滑,2012年之后形勢尤為嚴峻,從2011年的108.8萬人,降低到2017年的100.9萬人,下降了7.261%,年復合增長率為-1.248%。
照此速度,不出30年,鶴崗,市將不市。
![]()
常住人口清晰看到,鶴崗人在流失。七普時鶴崗常住人口89.1萬,六普時是105.9萬人,減少了16.8萬人。
而人口負增長陷阱,鶴崗更早掉了進去,2011年徹底打破出生率和死亡率平衡后,自然增長率從-0.25‰降至2015年的-3.73‰,再未扭轉。
鶴崗也早早進入老齡化社會。2013年披露的數據顯示,鶴崗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7.7%,符合聯合國傳統老齡化社會標準10%的數字。
到了2021年,鶴崗老齡化愈發嚴峻,60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6%,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
圖片來源:鶴崗統計公報
一蹶不振的產業、年輕人出走外地、老齡社會……鶴崗的發展似乎一眼就能看到頭,房價便宜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也是為什么同為網紅城市,同樣以低房價炒高熱度,鶴崗與長沙、成都等走向不同的極端,紅是紅了,但僅限于網上,年輕人也只是在網上暢想、憧憬,真來了的人,大多最后也走了。
鶴崗,迎來曙光? 鶴崗的困境,歸根結底是資源型城市的普遍困境。
轉型,是每一個資源型城市最急迫的問題,走對了路,一飛沖天,走錯了路,一蹶不振,陷入泥潭。
當煤炭這張牌行不通了,鶴崗還有何底牌?
石墨!
小到鉛筆芯、大到半導體、光伏和航天軍工等,石墨在各個領域應用廣泛,屬于國家戰略資源。
最重要的是,石墨由于良好的導電特性,是一種極為理想的鋰電池負極材料,在當下火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車企瘋搶電池,紛紛布局電池業務,可謂應用前景廣闊。
![]()
而鶴崗擁有亞洲最大的石墨礦產資源,已探明石墨礦石儲量17.31億噸,被譽為“亞洲第一礦”。
鶴崗的石墨資源稟賦極強,以晶質石墨為主,礦石平均地質品位10.2%,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可選性好,用浮選方式可一次性生產出含碳量95%以上的石墨精礦。
鶴崗若能打好這張底牌,大有可為!
2016年,鶴崗政府工作報告中,喊出了“基礎在煤炭,騰飛靠石墨”口號。
2017年,鶴崗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一平臺、兩園區、三鏈條”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引進中國五礦等大型企業入駐。
鶴崗發展石墨產業的思路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
在《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中,鶴崗被列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基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也先后將鶴崗列為石墨新材料產業集群城市和產業集聚區,予以重點支持。
一系列政策、規劃,讓鶴崗石墨產業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
2019年,鶴崗與中國五礦簽訂礦產資源開發與新材料產業合作協議,項目首期主要整合鶴崗石墨資源基礎,打造從采選到球形石墨,再到負極材料等精深加工的產業鏈,快速形成“資源+產能+新材料”的產業集群,同時開展鶴崗石墨新材料產業園區規劃建設。
項目首期達產達效后,預計新增產能為1000萬噸石墨礦石、40萬噸石墨精粉、10萬噸球形石墨、5萬噸負極材料,新增就業約1800個崗位,實現年產值超60億元。
項目中期則布局新能源電池,以及工業儲能等下游產品產業鏈規劃;后期通過直接投資和發展引領,帶動新能源電池及其他工業儲能等項目落戶。
從這份規劃來看,鶴崗頗具前瞻眼光,踩中風口。要知道,當時新能源汽車的聲勢遠不如今時今日,新能源電池、儲能項目更是僅在業內小規模討論。
協議簽下的2019年,鶴崗啟動了多個項目:
海達公司高純石墨及負極材料項目,總投資4.5億元,年產3萬噸高純石墨及負極材料,達產后可實現產值15億元;
華升公司年產5萬噸石墨烯潤滑油項目已建成投產,先后在全國建立40余家朗豐石墨烯潤滑油專營店;
國信通公司手機和動力電池項目,總投資60億元,建設年產手機750萬部、鋰電池1.5GWh,目前手機和動力電池生產線已正式生產;
山東國潤能源集團在鶴崗設立新峰新能源,開啟20億Wh高端鋰電池PACK產業項目,產品將應用于高端電動汽車、儲能、通信電源等領域,總投資10億元,預計年銷售收入35億元,實現年利稅5億元。
該項目原計劃于2020年10月建成,或許因疫情原因有所延遲,去年6月《鶴崗日報》曾報道鶴崗市長來到項目現場調研。
經過多年籌劃,如今,石墨產業發展成為鶴崗僅次于涉煤產業的第二大產業,2021年石墨及相關產業實現產值50.06億元,規上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0%。
鶴崗也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材料和石墨烯應用材料產業鏈,產品從單一的石墨精粉、球形石墨,拓展至高純石墨、負極材料、石墨烯粉體、石墨烯潤滑油、動力電池等。
目前,鶴崗共有石墨企業37家,以中國五礦、國信通、海達、華升、溢祥、奧星、帝源為代表的知名企業7戶,擁有選礦生產線33條,深加工生產線32條,已形成年開采礦石600萬噸,生產精粉74.7萬噸,深加工產品30萬噸的產能。
其中,華升石墨可以說是與鶴崗一起轉型的代表,曾經主營業務圍繞煤礦,生產井下救生艙,隨著煤礦大量被關閉,目光看向了石墨資源,其研發的高性能石墨烯改性潤滑油,是全國唯一獲得環保標志認證證書的潤滑油,與日本赫菲斯株式會社簽署了合作協議。
去年年底,華升石墨還研制出了6個9的超高純石墨,碳含量可達99.9999%以上(芯片級),一公斤價格達到上千元,而普通石墨精粉一噸才售賣千元。超高純石墨也是高端裝備制造的關鍵“卡脖子”材料之一,廣泛應用于半導體硅單晶、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單晶等高新產業。
2022年,鶴崗還迎來了民營企業上市零的突破。7月18日,中國石墨集團(暨蘿北溢祥石墨公司)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掛牌,成為鶴崗市首家上市企業。
招股書顯示,2020年鱗片石墨精礦和球形石墨十大公司所占市場份額均超過50%,中國石墨集團分別排名第五和第六,市場份額約為4.2%和3.5%。
轉型從來都是艱難又漫長的,對鶴崗來說,遠遠不夠。
在地理位置方面,鶴崗稍有欠缺。鶴崗位于黑龍江東北部,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處在黑龍江、松花江、小興安嶺“兩江一嶺”圍成的“金三角”區域。
如果從中國版圖看,鶴崗,恰好是雄雞的眼睛。
這里,年平均氣溫為3.8℃,極端最高溫度為37.7℃,極端最低溫度為-34.5℃,意味著一年有6個月以上時間要供暖。
偏僻、寒冷、遠離繁華的經濟中心,沒有高鐵,沒有機場,與省會哈爾濱沒有直達火車,連通佳木斯的綠皮火車每天只有3班,對企業、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其實,鶴崗的高鐵夢早已提出,佳鶴鐵路改造項目,原計劃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建成后融入黑龍江省高鐵網,鶴崗至佳木斯列車運行時間縮短為36分鐘,鶴崗至哈爾濱運行時間縮短為3小時左右。
改造了三年至今仍在建設中,不過,最新消息是已具備通車條件。
如今,鶴崗的石墨產業也僅僅是初具雛形,按照其定下的目標,力爭2025年,全市石墨及相關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要知道,鶴崗石墨產業10年累計產值也才164億,只有3年時間,從50億暴漲至400億,這是鶴崗轉型的一次大考。
鶴崗,不止是鶴崗 正在自救的鶴崗,或許是全國100多個“鶴崗”的觀察樣本。從被人遺忘的小城市,到低房價頻頻走紅網絡,就算是博眼球,起碼鶴崗有了關注度。
在鶴崗最新回應中,近期咨詢移居業務較多,房價沒那么低;就業局回應,外地遷來可推薦就業,靈活就業發補貼。
阜新也因為低房價上熱搜了,它與鶴崗一起,同為“煤都”,擁有亞洲第一露天煤礦——海州露天煤礦,輝煌時一個礦養活了3萬多工人。
當輝煌過去,阜新也與鶴崗一齊亟待轉型,鶴崗出圈后,它似乎也學到了。
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