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縣委大院》正在熱播。
這部電視劇講述了胡歌飾演的光明縣縣委書記與同僚團結民眾共建光明縣的故事。
《縣委大院》劇照 很多觀眾好奇,劇中的光明縣,原型是哪里?
答案是山西定襄縣。
劇中光明縣的支柱產業是法蘭制造業,而山西定襄縣,正是“中國法蘭之鄉”。
這個人口僅20萬的小縣,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法蘭,源于flange的音譯。
法蘭也稱法蘭盤,是管道、壓力容器、成套設備等管道對接和聯接用的重要附件,廣泛用于發電、船舶、化工等領域。
雖然只是個配件,卻關乎整個系統的安全運行,是世界工業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零配件。
法蘭的幾種門類
山西定襄縣,是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
這里生產的鍛鋼法蘭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以上,風電法蘭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以上。
鍛鋼法蘭年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70%,遠銷國內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法蘭產業帶動了定襄縣上下游配套產業迅速發展,共計1.14萬余戶市場主體從事加工、貿易、銷售、運輸等關聯產業。
數據顯示,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間,定襄縣近70%的財政收入來自法蘭加工產業。
即便是今天,法蘭鍛造業也為定襄縣經濟貢獻了70%的稅收和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90%的技術創新和就業崗位。
2021年,定襄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119元,同比增長10.5%,總量全市排名第一。
可以說,一個產業,改變一座縣城。
定襄縣位于山西省北中部,雖然身處資源大省,卻并非富礦地區。
定襄縣,又是如何入局法蘭鍛造業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定襄人的一項特殊技能——打鐵。
“打鐵”是定襄人的傳統手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
中國有句老話,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打鐵不僅是個力氣活,一天掄錘幾百次是家常便飯,更因為靠近炭火,要常年忍受高溫的炙烤。
打鐵,真是苦中之苦。
定襄人,硬靠肯吃苦打出了名堂。
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定襄就有“一斗芝麻鐵匠”的記載,村村鐵匠鋪,打馬掌,造兵器。
清朝乾隆年間,定襄的鐵制品更是遠銷綏遠、包頭等地。
20世紀60年代,不怕吃苦的定襄人,又找到了新門路。
外出闖蕩的定襄人,憑著“打鐵”的老手藝,攬回來一些“別人不愿意做”的鍛造加工項目。
這就是法蘭。
法蘭不起眼,利潤卻不小,遠比打鐵鍬、鋤頭高得多。
彼時的鐵匠,一天最高就能賺2元錢。
加工法蘭能賺錢的消息,一時在定襄傳播開來。
1972年,定襄縣砂村農修廠首次從烏海水泵廠攬回4厘米法蘭的訂單,開啟了定襄法蘭規模化生產的歷史。
自此,法蘭鍛造業便在定襄扎下了根。
有手藝,能吃苦,肯鉆研,定襄的法蘭鍛造業迅速擴張。
1979年,定襄縣電機廠與日本簽訂合同,每月出口100噸法蘭,開啟了定襄法蘭出口的歷史。
改革開放之后,定襄縣又抓住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批規模化法蘭加工企業發展壯大。
1990年代,定襄法蘭鍛造業已成蔚然之勢,企業總數達到了1000多家。
現在,定襄縣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產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
《縣委大院》中有一個劇情,講的是光明縣對法蘭產業的整改。
2008年前后,定襄法蘭產業遭遇了雙重危機。
一是環保危機。全縣法蘭鍛造企業多達1000余個,一度出現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景象,嚴重污染了環境。
二是金融危機。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定襄法蘭企業的訂單大幅減少,僅為前一年同期的40%,部分企業被迫停產。
雙重危機背后,揭示了一個根本性問題:
定襄縣高能耗、高污染、產品技術含量低的法蘭產業,已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
正如《縣委大院》中主政者的決策一樣,定襄縣也發起了一場法蘭產業變革。
定襄縣主動掀起了一輪輪“環保風暴”。
關鍵性的舉措是,定襄縣爭取中石油陜京一線神池口氣源支持,鋪設高中壓管網220多公里,實現了天然氣取代燃煤加熱,治愈了爐火照天地、村村冒黑煙的環境頑疾。
為了改變法蘭企業小、散、亂、弱、內部相互壓價競爭等問題,定襄縣出臺政策,優化環境,將1000多家散亂企業整合為300多家高質量發展企業。
法蘭的制造車間
單打獨斗變成了抱團取暖,減少了“內戰”,也更有精力專注于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產品逐步進入航天航空、船舶、軍工、核電等高端領域。
脫胎換骨后的定襄法蘭產業,成功實現了二次增長。
以高質量、大規模贏得市場,這還不夠。
定襄縣正在做的,是憑借核心技術和標準,掌握法蘭的國際話語權。
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山西定襄實現了從鄉間鐵匠到大國工匠,從打工人到引領者的華麗蝶變。
這再次啟示我們:肯吃苦的中國人,可以不用只靠吃苦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