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禁售燃油車的提案一度是“燃油車馬上走到盡頭”的一個重要佐證。
而在近期,迫于壓力,歐盟“撤回”禁燃令又掀起了新的風波。其實,與其說是“撤回”,不如說“修改”。最近,歐盟理事會批準一項燃油車禁令中提到,決定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使用傳統燃料的新車。
乍一看好像沒區別,使用傳統燃料的車不就是燃油車嗎?但關鍵也就在這個燃料上。
新的法案允許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的、搭載內燃機的汽車在2035年后繼續銷售。
![]()
2021年8月,歐盟委員會首次公布了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的計劃;2022年,歐盟成員國通過各階段的努力,促成了禁售燃油車協議;6月8日,歐洲議會投票表決通過一項歐盟委員會提案,2035年起在歐盟境內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6月29日,歐盟環境部長會議批準關于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的提案,一致同意“到2035年實現汽車零碳排放”的目標。
然而這項法令并沒有等到實施的2035年。2023年3月底,迫于壓力,歐盟理事會批準一項燃油車禁令,決定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使用傳統燃料的新車。也就是說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的、搭載內燃機的汽車有望在2035年后繼續銷售。
歐盟當天批準的新規還要求:從2030年到2034年,新銷售輕型商用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21年水平上減少50%,新銷售乘用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21年水平上減少55%。
歐洲如此重視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謂是全球碳中和的先鋒。其原因并不簡簡單單只是環保,而是深層次的能源危機和財政壓力。為了擺脫在能源上被人“掐喉管”的局面,歐盟在碳中和上的態度一直非常激進。特別是挪威、瑞典這些傳統能源匱乏的地區,急需發展新能源。
解決能源危機和實現碳中和的愿景是歐盟一致的想法,但是在具體的政策上卻沒有如此團結。在禁燃令這一條法令上,以德國為首的歐洲汽車工業大國就一直持反對意見。
近期,德國、意大利、捷克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交通部長舉行會議,提出反對從2035年淘汰內燃機的計劃。也正是這次會議提出了希望在2035年之后,有一種單獨的內燃機汽車,可以使用合成的、碳中和的電子燃料驅動。
而這項關鍵提議也被歐盟委員會審議通過。所謂合成燃料,是指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然后和氫氣發生化學反應,合成類似汽油的燃料。且提取二氧化碳和生產氫氣所需要的能源,以及合成過程所需要的能量,必須是清潔能源。 ![]()
就合成燃料本身而言還具備極大的爭議,這一方面來源于其高昂的造價成本,另一方面來自于監管的困難。
在成本方面,歐盟非政府組織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E)給出的報告指出,2030年汽車制造商平均要花費1萬歐元的排放信用額度才能覆蓋合成燃料汽車,但到那時電池價格可能降至3000歐元。而且建立合成燃料基礎設施的成本也將比繼續擴大充電基礎設施的成本高出五倍。T&E估計,到2030年無論是新車還是二手車,合成燃料汽車的總擁車成本將比電動車高43%。
在監管方面,與電池驅動的汽車相比,使用這種所謂綠色燃料的汽車可能會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而且成本也會更高。如果歐盟將合成燃料納入歐七排放法規框架之中,必然會對將來的二氧化碳排放監管造成很大的隱患。
有此二難,合成燃料在未來競爭力上的確難有勝算,但仍有可能性。
既然合成燃料并不是如它聽上去那樣完美,為什么歐洲一些國家和車企還在極力爭取?
從大環境來看,目前歐洲汽車電動化轉型面臨許多問題。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充電樁等基礎補能設備還不完善,增長速度也有限。
傳統汽車工業積淀下無數職業和勞動力也即將面臨失業的情況。據統計,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的零部件數量只有燃油發動機的六分之一,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動力總成制造時間將縮短,關聯的供應商數量也會變化;電動汽車總裝時間比當前的燃油動力乘用車減少30%;適配電動汽車的電池制造廠較之燃油發動機制造廠,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其他如內燃機開發、變速器、水箱等部分的開發人員就會陷入轉型無門的窘境。
而對企業來說,如奔馳、寶馬、大眾,研究內燃機數十年,被迫自砍雙臂,放棄長板轉向新能源車,其中包含著許多的不情不愿。
![]()
圖源:pixabay
目前,已經有部分車企開啟了合成燃料的研究。據透露,保時捷已經牽頭在智利建造了合成燃料實驗室。大眾、寶馬、邁凱倫等車企也有此方面的規劃。雖然現階段這些燃料主要用于性能車和賽車上,但合成燃料確實是歐洲老牌車企保住內燃機的不二之選。
![]()
來回擺動的禁燃令給中國汽車市場也造成了波動。
首先,中國憑借新能源汽車的賽道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換道超車,在純電和混動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果合成燃料真正落地,燃油車在環保層面不達標的理由自然就消失了,內燃機保住了。
在過去幾十年間,燃油豪華品牌在中國人心中的品牌效應卷土重來,這些新勢力品牌的品牌競爭力能否超越它們?是否需要兩手抓,成為了中國車企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合成燃料一旦落地,中國作為重要的制造業大國必然也要投身合成燃料的研發和生產,由此延伸出的新的產業鏈也會刷新中國汽車產業的格局。
世途開步即危機,危機總是和新興事物相伴而生,現在下定義還為時尚早。在有關合成燃料的夢想成真之前,電動汽車仍然是降低碳排放的主流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