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智聯招聘也發布了《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整體來看,一些行業正在逆襲,一些行業卻在掉隊,還有一些行業依然堅挺。
新的時代背景下,從業者押注哪些行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01 半導體成“黑馬”
根據《報告》,2023年一季度薪資排在前十的行業分別如下:
![]()
其中,金融和互聯網,這兩大行業依然是中流砥柱,排名基本保持穩定。尤其是金融,今年一季度重回第一,成為薪資最高的行業。
如果說金融重回第一實屬意料之中,那么排在第二名的“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可以說是今年的最大“黑馬”。
關于半導體、集成電路還有芯片,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半導體是一類材料的總稱,集成電路是用半導體材料制成的電路的大型集合,芯片是由不同種類型的集成電路或者單一類型集成電路形成的產品。為了便于表述,我們下文統稱為半導體行業。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半導體行業薪資排名直接躍升9位,平均月薪達到11844元,漲幅高達8%;無論是排名增幅還是薪資漲幅,在所有行業中都十分亮眼。
而半導體行業薪資快速增長主要還是由于人才供需不平衡導致的。
隨著數字經濟和新基建時代的加速到來,我國芯片需求猛增。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芯片消費額超過1900億美元,占全球消費額近40%,預計到2030年有望達到50%,中國成為芯片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
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國內芯片產業卻缺乏與其匹配的能力,無論是在芯片設計、芯片制造還是芯片封裝等環節,與半導體強國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底層原因是缺少核心技術支撐,表現為非常依賴國外的芯片進口,背后折射的是芯片人才的極度短缺。并且隨著中國芯片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中國芯片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預測,2022 年中國芯片專業人才缺口超過25萬人,而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至30萬人。
由于芯片人才總量不足(尤其是高端芯片人才稀缺),再加上人才培養周期過長,半導體廠商為了增加自身競爭力,只能高薪酬挖人。
前段時間,央視采訪深圳一位微電子公司的董事長稱:“以前招一個人才,假設要40萬,現在就要120萬才能招聘到他們認為具有相同能力的人,整個行業大概翻了三到五倍不等。”
具體到不同的細分領域,人才緊缺程度更是不同。比如在研發端,最為緊缺的研發工程師有模擬設計工程師、射頻設計工程師、CPU架構師、信號完整性工程師;芯片生產工藝端,最為緊缺的崗位是工藝主管和生產主管;銷售與市場端最為緊缺的崗位是銷售主管和市場總監。
而這些最為緊缺的崗位恰恰又是搶人最為激烈的崗位。
據了解,深圳一家電子硬件頭部企業為了廣納芯片人才,大手筆鼓勵員工內推,推薦一個普通芯片相關人才獎勵員工5000元,專家級別的直接獎勵5萬,可見對高端芯片人才的渴求。
緊缺人才薪資,也自然水漲船高。
從研發端來看,在四大一線城市,一個芯片研發總監的平均年薪在100萬上下,即使是普通研發工程師平均年薪在38萬元左右;而芯片生產工藝端,生產總監和工藝總監的平均年薪都能達到150萬。
整個行業薪資都處于膨脹期。
雖然互聯網行業人才也出現缺口,但與半導體還是有所差別。前者的部分編程人才可以速成,但后者由于專業性門檻較高,必須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以及一定的實踐,漫長的培養周期放緩了人才輸出步伐。
不知道,今年高考志愿填報,半導體相關專業會不會也成為一匹黑馬?
02 能源行業亮眼
除了半導體外,新能源行業以及傳統能源行業也實現了較快的排名跨越,今年一季度這兩大行業薪資排名分別上升至第8位和第9位。
我們先說傳統能源。在過去一年中,受地緣政治沖突、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急劇惡化,傳統能源價格飆升,從而導致了一些傳統能源企業業績創新高,因而拉高了行業薪資水平。
至于新能源行業,主要是由于該行業自身的發展帶動了薪資的上漲;尤其是受新能源汽車的推動,整個行業呈現強勁的發展態勢。
我們根據2022年年報數據,對新能源100強企業的人均薪酬進行了統計,主要包括鋰電池材料行業、電池行業、汽車行業、風電行業、光伏行業等。雖然去年新能源行業平均薪資達到11233元, 但不同細分領域卻呈現出較大分化。
平均薪酬最高的是風電行業,去年以25.54萬元人均薪酬大殺四方。從公司來看,最高的是電氣風電,人均薪酬為38萬元,最低的是中材科技,人均薪酬為13.92萬元。
![]()
接下來是汽車行業,人均薪酬為14.14萬元,最高的是長安汽車,人均薪酬為21.42萬元,最低的是廣汽集團,人均薪酬為8.4萬元。
其中比亞迪人均薪酬為9.39萬,在統計的上市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二。這與比亞迪此前被曝光的校招薪資基本一致。據了解,比亞迪校招薪資劃分為4檔16類,即雙非、211、985和C9的4個檔次,每一檔再進行不同劃分,其中C9碩薪資最高可達27萬元,最低為雙非本,薪資只有8.7萬元。
排在第三的是鋰電池材料行業,人均薪酬為13.98萬元,最高的是天齊鋰業,人均薪酬為32.84萬元,最低的是萬潤新能,人均薪酬為7.72萬元。
![]()
天齊鋰業的高薪酬受益于2022年鋰價大好行情,導致該公司業績暴漲。根據該公司發布的年度業績報告,2022年營業收入約404.49億元,同比大增427.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41.25億元,同比暴增1060.47%。
至于光伏行業,則與鋰電池材料行業分庭抗禮,人均薪酬為13.81萬元,最高的是陽光電源,人均薪酬為31.45萬元,最低的是東方日升,人均薪酬為8.64萬元。
相比之下,電池行業去年薪酬則略微缺乏吸引力,人均薪酬為12.77萬元,最高的是孚能科技,人均薪酬為17萬元,寧德時代位居第二,人均薪酬為15.27萬元,最低的是國軒高科,人均薪酬為9.02萬元。
實際上,新能源行業的高薪也與半導體類似,由人才供給短缺導致。僅以光伏產業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初,我國光伏產業從業人員總量約300萬人, 2022-2025年年均新增需求約10萬人,但實際年均新增人才供給量卻只有4萬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該排行榜中,電力行業與新能源行業被劃為同一類別,而電力行業以超高年薪間接帶動了新能源行業排名上漲。
去年電力行業人均薪酬高達36.79萬元,且全部為國企央企,最高的是申能股份,人均薪酬為53.37萬元,最低的為深圳能源,人均薪酬為23.91萬元。
![]()
而電力行業平均薪酬偏高,原因之一在于央企國企部分級別較低的員工采用全外包方式,未計入公司員工總人數。
所以,選對行業很重要,選對企業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