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iyusheng 于 2023-5-19 13:36 編輯
對于一家科技型企業而言,若將其形容成一列火車,那么它的研發能力就代表著這列火車的核心引擎,提供著這列火車的動力源泉,也象征著其長期發展的可持續能力。研發能力作為科技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顯得尤為重要,從這一指標入手可以很好地考察一家科技型企業的創新力和科技硬實力,以及其增長潛力。
通過比較全球科技企業的研發水平與研發方向,能令我們洞悉不同國家科技巨頭的科技硬實力與技術儲備,了解全球科技發展目前處于何種階段。接下來,本文將聚焦全球各國頂尖科技企業的研發費用相關數據以及研發方向,來對比全球不同科技巨頭在研發上的力度如何,以及它們技術研發方向的異同之處。
本文主要從規模體量、市場份額、知名度等標準出發,選取了來自美國、中國、韓國、德國、荷蘭、芬蘭等不同國家19家大型科技企業作為樣本,其中,中美兩國合計15家科技巨頭,輔之以亞歐地區部分頭部科技企業作為對比參考,來進行接下來的解讀分析。這19家公司分別是谷歌、微軟、亞馬遜、英特爾、英偉達、高通、Salesforce、甲骨文、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中芯國際、臺積電、三星、SAP、ASML、諾基亞。
接下來將主要選取各企業公開披露近5年(2018-2022)的研發費用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由于不同國家年報報告期時間有所差別,因此國內上市公司主要選取2017-2021年年報數據,其余境外上市企業則選取2018-2022財年數據。收集并整理上述19家企業近5年的研發費用數據,如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注:以上各企業研發費用統一換算成美元單位以便對比參考)
為了使數據更加直觀的呈現,下圖為上述數據的可視化呈現。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具體而言,近5年來,上述19家全球頭部科技企業中研發費用規模前六名分別為亞馬遜、谷歌、微軟、華為、三星、英特爾,以上六家企業的研發費用規模均超出了百億美元級別,為第一梯隊。
其中,亞馬遜近5年研發規模均保持第一,2022財年更是以超過732億美元的研發支出傲視群雄,甚至遠超中國7家科技企業合計一年的研發費用支出。雖然亞馬遜以其龐大的研發費用規模已甩開大部分企業一大截,但是排除極端個例整體來看,谷歌、微軟、華為表現也較為不錯,2021年研發費用規模均突破200億美元。華為作為國內科技巨頭,研發力度上在全球行列也稱得上名列前茅。
觀察19家企業近5年的研發費用增速也能分析出各企業近年來研發能力及力度的增長情況,整理計算各企業數據如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為了使數據更加直觀的呈現,下圖為上述數據的可視化呈現。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柱狀圖形式)
分析以上數據可知,近5年來19家企業中有7家企業研發費用出現過逆增長的情況,分別為英特爾、高通、甲骨文、諾基亞、阿里巴巴、百度、中芯國際,其余企業則均維持了正向增長。
國外企業中,亞馬遜、英偉達研發費用增速持續加速;英特爾、高通、甲骨文研發費用增速擺脫逆增長態勢,實現增長,諾基亞研發費用連續3年下滑,直到近兩年才扭轉下降趨勢有所增長,其余企業則大部分保持平穩波動趨勢。
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僅有臺積電研發費用維持了逐年加速提升的態勢,其余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減速,甚至下滑。其中,騰訊雖然維持在30%以上較高水平的增速,不過相比2017年的47%也減速不少;華為和京東的研發費用增速也是下降至個位百分比,接近停滯;阿里巴巴和中芯國際更是在近兩年開始出現逆增長;百度雖然在前幾年維持了不錯增長,但在2022年也出現了小幅下滑。
綜合而言,近5年期間研發費用增速提升的有10家(微軟、亞馬遜、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甲骨文、SAP、ASML、諾基亞、臺積電),其中大部分為美歐企業,中國企業表現較為遜色。到2021年,19家企業有17家企業研發費用保持正向增長,仍有兩家中國企業(阿里巴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在向下收窄。
研發費用及增速兩個指標更多在于凸顯規模的絕對比較以及自身的縱向比較,而研發費用率也是考察企業研發水平的關鍵指標,能夠基于各企業本身規模大小以橫向視角來比較各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占比與重視程度。因此,結合多項指標來考察各企業研發水平將更具有客觀性。
計算整理19家企業近5年研發費用率數據如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
分析以上數據可知,近5年來,大部分企業的研發費用率在15%左右波動。其中,研發費用率較高的企業包括英特爾、英偉達、高通,一度有接近30%的情況,維持在較高水平;也有部分企業例如三星、臺積電、京東、騰訊的研發費用率低于10%,其中京東研發費用率最低,僅維持在2%左右水平。
相比5年前水平,以上19家企業中有11家企業(亞馬遜、英偉達、英特爾、Salesforce、甲骨文、SAP、ASML、三星、華為、騰訊、百度)的研發費用率實現了正向增長。值得一提的是,華為與SAP的研發費用率5年來每年都維持了穩步的增長,而阿里巴巴和高通則出現了逐年下滑的情況。其余企業則大部分維持平穩狀態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
研發水平較量:中VS美
了解完近5年全球頭部科技企業研發相關數據的整體情況后,接下來將主要聚焦19家企業中對中美科技企業的橫向對比,其中美國企業8家(谷歌、微軟、亞馬遜、英特爾、英偉達、高通、Salesforce、甲骨文),中國企業7家(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中芯國際、臺積電),以從數據角度剖析中美科技企業之間研發水平的差距所在。
具體數據整理計算如下: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單位:億美元;注:由于上述中國企業僅2家公布2022財年報告,樣本數量較少則該年不作平均數比較)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
首先在研發費用規模方面,從選取出的若干中美企業數據對比來看,中國科技企業相比美國科技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規模相差較遠,基本上占美國企業規模的三分之一左右,存在著較大差距,這和公司本身規模體量有著較大關聯。
雖然前述提到華為的研發規模在全球頭部科技企業中可以算位于前列,但從整體來看,以絕對視角來看中美科技企業在研發規模上的差距仍然較大。
其次再看向近4年上述中美企業研發費用增速的表現如何,整理計算數據如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注:中國企業2017-2021年報告期對應美國企業2018-2022財年)
可以看到,雖然從規模上對比中國企業研發費用與美國企業差距較大,但從研發費用增長率來看雙方追的很緊,在2018-2019財年中國企業研發費用平均增長率一度超過25%,遠超美國企業當時水平。但是,從2020財年開始,中國科技企業研發費用增速開始較大幅度減速,2021財年才緩慢回升至14.84%左右水平。相反,美國企業研發費用增速開始大幅提升,在2022財年超過24%。
一般而言,研發費用增速下滑透露著企業不重視研發的信號,少數頭部企業增速下滑或許更多在于內部原因,但是,若頭部科技企業中超過一半均出現同樣情況,就難以忽視外部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
2020年下半年,受到美國“實體清單”等管制影響,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受到美國方面限制的力度加大,且之后幾年美方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更是只增不減,這對近兩年中國科技企業的業績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相應的在控制成本的角度上大部分企業研發費用支出也收窄了不少。此外,2020年開始疫情席卷全球,國內經濟的發展也受到重創,在近兩年較為復雜的國際背景之下,國內科技企業的發展受到了不少阻力。
此外,中美兩國近5年的研發費用率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整理計算數據如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
(數據來源:各企業財報)
從上述中美企業研發費用率平均數來看,中國科技企業研發費用率基本維持在11%-12%,低于美國企業的16%-18%,由此可以看出,美國頭部科技企業在規模體量都發展得較大的背景下,仍然在研發上投入頗多,形成了良好的良性循環,中國科技企業整體來看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雖然說研發投入并非絕對的越多越好,費用高企也會造成企業的成本壓力,但對于大部分科技企業而言,研發能力作為企業的絕對硬實力,加大研發力度的確能顯示出企業對于研發的重視程度如何。
綜合來看,國內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表現距離美國頭部企業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也有著較大的增長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