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商業航天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已達80%。
![]()
然而即便是這樣,我們現在依然可以說,航天產業的發展空間還完全沒有打開,未來的市場機遇將百倍千倍于現在。
只看這個月,就至少有2件事能夠給市場帶來巨大增量。
首先,7月12日,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海聯終于公布了全套的載人登月方案。
其中包括載人登月時間節點的提前和明確,從過去的“2030年左右”變成了“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
載人登月初步方案目前已經確定,采用的是環月軌道對接的飛行方案,也就是美國“土星5號”登月的成熟方案。
過往在紙面上爭論不休的“921火箭”也走進現實,定型為“長征十號”,標志著過去的技術路線之爭塵埃落地。
雖然這些消息過去或多或少都已經公開過,但這次作為整體方案公布,顯然證明中國航天部門已經理順了邏輯,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下定了決心。
這個任務對航天產業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更艱巨的目標意味著官方資源要更加集中在需要攻關的科研項目上,大量非核心需求的外包,將是商業航天的巨大機會。
比如今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面向社會發布了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方案征集公告,未來將市場化采購低成本貨物運輸服務。
第二件事是7月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標志著中國版“星鏈”走向現實。
自從馬斯克啟動“星鏈”衛星組網,并且在不發達地區和國際沖突中驗證了其可行性后,衛星互聯網星座就成為了行業內人人爭奪的下一個風口。
截至目前,僅中國官方和民營企業公布的衛星互聯網星座項目,計劃中的衛星數量就超過15000顆,再加上遙感和導航系統,衛星規劃總數超過16000顆。
![]()
目前中國在軌衛星僅僅600顆不到,而馬斯克近年瘋狂發射衛星的動作(2022年發射1722顆,總共發射3666顆)和全球衛星軌道“先到先得”的規則,決定了中國衛星發射領域接下來要進入快速追趕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