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退出印度半導體企業
7月11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于7月10日發布聲明稱,已退出與印度跨國企業Vedanta集團合資的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企業。
2022年2月,鴻海與印度Vedanta集團簽署協議,宣布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投資195億美元設立半導體和面板工廠。
之后曝光的信息顯示,鴻海和Vedanta雙方合資計劃興建的28納米12吋晶圓廠,預計2025年投入運作,初期產量將為每月4萬片晶圓。
鴻海之所以放棄與Vedanta集團合作,主要是因為合資公司申請印度政府的半導體補貼遭遇了失敗。
在2021年底,印度就公布了一項約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其最高可提供項目成本50%的獎勵。
雖然 Vendanta集團表示已從鴻海取得 40納米生產技術,也取得了28納米等級開發級技術,并向印度政府申請提供補貼。
但是印度政府認為,自從兩家公司宣布高達195億美元[印度硅谷]計劃后,至今未找到生產 28納米的合作伙伴,也尚未取得制造級授權。
這兩項條件至少要符合一項,才能取得政府補助。
而興建晶圓廠的成本極高,特別是在缺乏完善產業集群和配套設施的地方,通常需要政府資金協助才能落實。
但到目前為止,此前已經提交了補貼申請的高塔半導體主導的ISMC、鴻海和Vedanta合資企業、新加坡科技公司IGSS均未獲得補貼批準。
![]()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年印度引進富士康,有兩個目的:
①與中國爭奪蘋果產業鏈,筑巢引鳳,以富士康為代工領頭羊,培育印度本土的蘋果產業鏈公司,替代中國。 ②打造印度本土的芯片產業。莫迪的野心很大,引入富士康,不僅是為了承接蘋果產業鏈,還想聯合富士康,建設芯片代工廠,打造印度芯片制造產業。
這兩大目標,印度都將面臨慘痛的失敗。
由此來看,讓郭臺銘[夢醒時分],下決心終止印度半導體合作關系,其原因有三大可能:
①拿不到莫迪政府的數十億美元獎勵補助; ②拿不到半導體制造技術授權或找到生產28奈米晶片的技術合作方; ③印度礦業富豪阿尼爾·阿加瓦爾的合資方Vedanta債務纏身,流動性吃緊,投資可能一時無法到位。
![]()
緯創結束在印度的業務
今年5月,和富士康同為蘋果代工廠的臺企——緯創,將在一年內全面撤離印度的消息引發全網熱議。
隨著緯創在印度結束業務,2家子公司都將面臨解散。消息人士透露,蘋果產品維修和保養服務業務可能是緯創唯一留在印度的業務。
緯創還在等待印度對智能手機生產連結獎勵(PLI)計劃補貼,才會正式啟動結束程序。
緯創退出印度市場,根本原因就是訂單量少、蘋果壓榨利潤。
2022年9月,印度大型財團塔塔集團正和緯創展開合作協商,計劃在印度設立一家從事電子產品生產的合資公司,目標將緯創在印度的iPhone 產量提升至目前的5倍。
一旦上述收購協議達成,塔塔將成為第一家生產iPhone的印度企業。
四大顯性問題一直在印度發生
①印度文化相當復雜,各地的語音不統一、文盲比例較高等,都導致這些企業在印度很難流暢溝通,或找到足夠合格的員工。 ②在印度投資基礎建設風險很高,除了棘手的地方貪污問題外,繁文縟節導致很多工程款收不到。由于印度仲裁沒有[調節機制],因此每一個仲裁都要上法院,費時費力。 ③印度缺乏當地產業鏈配套。富士康和緯創等赴印設廠多年,雖然努力將他們的產業伙伴往印度遷,然而至今印度的配套電子產業鏈四舍五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④印度近乎變態的外匯管理法,讓在印度投資做生意的企業,基本上處于[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狀態。
印度的經濟發展[邏輯]存在BUG
莫迪上任印度總理后,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經驗,面向全球招商引資,喊出了振興[印度制造]的口號。
近幾年,印度規劃了大量基礎設施工程并推出大量優惠政策。
在歐美企業供應鏈多元化的推動下,一些制造業企業加快了布局印度的步伐。
印度在發展經濟過程當中有一種特征,就是認為經濟發展并不純粹是市場的事情。
一旦發現某些資本或者是某些領域[威脅]到國內的產業,就會以政策的方式進行干預。
雖然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并不排除其他國家成為印度政府下一個[處理]的對象。
因為只要有這樣的一種市場干預[邏輯]在這里,就可以針對任何一個他認為有可能威脅到印度本土經濟發展的對象。
印度利用市場換技術,通過減稅、補貼等方式吸引外資來印度建立自己的產業鏈,一旦產業鏈建成,很可能會[殺雞取卵]對外資企業趕盡殺絕。
而在進入印度市場后,這些企業會面臨來自當地企業和當地財團的攫取和剝奪。
印度這些本土勢力不希望市場被外資企業占領,所以會要求和外企搞合資。
而在合資的過程中,因為外企處理不了一些本地關系,只能委托當地的企業或者經理人員負責解決,所以它們的份額會被不斷侵蝕、剝奪。
最后實在經營不下去,就只能把自己在印度的資產低價出售給印度當地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