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試圖與中國角逐世界工廠寶座的競爭中,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國正發現自己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中國廣袤的內陸地區。
隨著企業在中國中西部省份尋找更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低成本制造業正在遠離中國繁華的沿海地區。近年來,隨著美國關稅推高工廠成本,以及中國沿海大城市將重點放在高科技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和其他先進產業上,這種產業鏈的遷移有所加速。
然而,不少海外研究機構卻發現,這一變遷的結果是:中國內陸省份的出口正變得更為繁榮,令那些試圖挑戰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新興市場“新貴”們的出口增速,也顯得相形見絀。
海外媒體最新報道指出,隨著中國內陸地區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正深化在全球制造業大片領域中的主導地位,盡管西方國家對中國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等關鍵行業的供應商施加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限制。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經濟學家、城市政策教授Gordon Hanson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主要參與者,”他在2020年的一篇論文中就探討了更多制造業轉移到中國內陸的可能性。
這三個國家都曾被視作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后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的受益者。雖然2018年墨西哥的出口量超過了中國內陸,但在2020年又再度被反超。
中國的沿海省份——包括南部的廣州和深圳、東部的上海和寧波以及更北方的青島和天津等制造業中心,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制造業生產基地。在截至今年8月份的12個月中,這些地區共出口了價值高達2.7萬億美元的商品,約為美國、歐盟和日本出口商品總和的一半。
有海外媒體感嘆:中國的一個優勢是其規模。隨著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國家在20世紀率先實現工業化,它們放棄了紡織品或家具等初級產品的生產,將有限的工廠產能集中在汽車和消費電子等高端產品上。相比之下,中國在各種商品的制造領域一直占據著絕對優勢,這證明即使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不斷上漲,中國的工廠仍有能力壓低總體成本。
牛津經濟研究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Louise Loo表示,“中國不會真正沉寂。從半導體到你身上穿的鞋子和衣服,中國正在生產一切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