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類回火脆性的成因主要歸結于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是殘余奧氏體的分解過程。在低溫回火階段,殘余應力逐漸減弱,這一變化促進了殘余奧氏體向更加穩定的組織轉變。然而,初始形成的馬氏體結構中可能隱含微裂紋,這些微裂紋的存在使得馬氏體本身具有較高的脆性(盡管無裂紋的馬氏體展現出優異的性能)。其次,碳化物的析出與合金元素的偏聚共同作用,形成了類似網狀滲碳體的組織結構,但這種組織由于元素的復雜分布,其強度甚至低于傳統的網狀滲碳體。隨著回火溫度的升高,這些碳化物逐漸球化,這一轉變顯著提升了材料的韌性。因此,當材料再次經歷升溫后快速冷卻時,第一類回火脆性不再顯現,因為殘余奧氏體已完成分解,復雜的碳化物也已完成球化過程。 2. 第二類回火脆性則源于合金元素在晶界上的偏聚現象。眾多合金元素在晶界處聚集,形成了低熔點、低強度的偏聚物,這些偏聚物在低溫下展現出極高的脆性。第二類回火脆性因其可重復性而被稱為“可逆回火脆性”。這類脆性的表現與冷卻速率密切相關:快速冷卻時,由于細晶組織的形成,脆性特征往往被掩蓋;而緩慢冷卻則導致粗晶組織的出現,從而加劇了脆性。因此,無論是初次回火還是再次加熱,只要條件相同,這種脆性現象均可重現。 3. 斷裂模式的差異:第一類和第二類回火脆性均表現為沿晶斷裂,這是由于晶界處存在的弱化區域(如殘余奧氏體分解產物、碳化物偏聚或合金元素偏聚物)在受力時成為裂紋擴展的優先路徑。相比之下,在其他溫度下回火的材料則更傾向于穿晶斷裂。例如,在低溫下回火不足的馬氏體,由于微裂紋的存在和晶粒內強度的相對降低,裂紋容易在晶粒內部擴展。而在高溫下回火,雖然碳的大量析出增強了晶界強度,但晶粒內部卻因碳化物的過度析出而強度降低。中溫回火時,晶界區域因細晶而具有較高的強度,相對于晶粒內部而言,其強度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使得穿晶斷裂成為主導模式。 我對回火脆性的理解,請大家修改和補充下。 . ?' K9 l) k2 E; `' t1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