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音十 于 2009-4-1 20:58 編輯
p7 g& X; q/ Q, F& U1 X3 k% o1 l
* n' @- P6 [2 T以下是個人給軸承標委會發的意見,希望各位大俠批評指正
0 {: A" }+ L1 m1、針對標準的第5條測量儀器通用技術條件4 Y/ Y" @+ D, B2 B
有少部分企業擁有X093JB、X092JB等無負荷測量的檢測儀器,該儀器精度較高(基本滿足標準的要求),但操作比較復雜,效率較低,適用少量抽檢或制作游隙標準件之用,而目前軸承行業普遍使用的軸承徑向游隙是X095、X093、X092等有負荷測量的檢測儀器,適合大批量的在線測量,但測量的精度和重復相對較低,難以達到標準1 um的要求,是否可適當降低儀器的要求以便和目前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個人以為X095、X093、X092等有負荷測量的檢測儀器測量精度以及測量重復性滿足1.5~2 um已經相當不錯了。建議將標準的第5條測量儀器通用技術條件修改為“徑向游隙測量儀應符合JJF 1089- 2002滾動軸承徑向游隙測量儀校準規范的要求”,即可實現標準對接,也與儀器實際測量精度基本相符。2 c* d0 ^ n) {, a- Q* } d, c
2、針對標準第8.3.1條 塞尺測量法' w, @; v( z; q# S8 j( L4 L
對于用塞尺法測量大型和特大型圓柱滾子及調心滾子軸承徑向游隙時,按標準要求轉動套圈和滾子保持架組件很困難(特別是對調心滾子軸承),而轉動時用力的大小對測量結果的影響非常大(用力較大時塞尺產生較大的彈性甚至塑性變形),難以對游隙準確評價。另外,“連續三個滾子上能通過的塞尺片的最大厚度為最大徑向游隙測值”是否應該小于“連續三個滾子上不能通過的塞尺片的最小厚度為最小徑向游隙測值”,而這與最大徑向游隙測值和最小徑向游隙測值的表述似乎有點矛盾;“取最大和最小徑向游隙測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軸承的徑向游隙值”,這樣處理是否合理,個人認為依據徑向游隙的定義,取連續三個滾子上能通過的塞尺片的最大厚度作為軸承的徑向游隙值更為合適。針對以上情況,建議將8.3.1修改為“將軸承立放或平放,并使一側的內圈滾道、外圈滾道與滾子保持接觸,用塞尺沿滾子和滾道圓周間測量,在連續3個滾子上能通過,而在其余滾子上均不能通過的最大塞尺厚度為最大徑向游隙測值;在連續3個滾子上不能通過,而在其余滾子上均能通過的最小塞尺厚度為最小徑向游隙測值,取間隔120°三個角方向最大徑向游隙測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軸承的徑向游隙值”,不知妥否?塞尺法確定游隙的原則 見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