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 ffice" />
中國是世界機械工業大國之一。中國宇航工業飛躍發展的技術水平,更是世界第一流的。但是就整體而言,中國機械工業還是遠遠跟不上國家經濟增長的需要,跟不上國際市場的發展。例如;已經有40多年生產內燃機車歷史的鐵路工業,現在還要依靠,高價,成批進口國外內燃機車,才能過上日子[包括青藏線通車]。又如,700萬元一臺的國產工程機械,在中國市場上,競爭不過1400萬元一臺,同樣規格的進口機械。如此,就連歷史悠久,人才濟濟的機車車輛和工程機械,這樣的國營工業大戶,還停滯在如此水平,其他機械工業就更難說了。如果,我們由此而責怪機械工業,沒有在創新上下工夫,那確實是冤枉了它們。為了貨車現代化,鐵路企業不惜數以千萬計的美金,引進美國搖擺式轉向架技術。目前已成為國內主流產品之一,但是至今在消化,吸收,發展上仍有爭議。更談不上,韓國式的“第一個產品進口,第二個產品自制,第三個產品出口”的技術引進模式了。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貨物運輸,至今還只能滿足客戶要求的1/3。中國工程機械在改革開放以后,曾經歷了兩次大規模,全方位地,從日本,美國, 引進技術達200多項。立竿見影,成績輝煌。但是至今我國工程機械的市場競爭力,仍在世界“二,三流水平上徘徊,充當發達國家同行業的打工崽”。問題之一是,“韓國的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投資比,是1:5~8。而我們是1:0.078”。你說能全怪企業嗎?那么,究竟是誰在掣中國機械工業的后腿?機械工業犯的又是什么病?該服什么藥才能早一點解決問題?筆者請教了幾位機械工業的總經理,老工程師。現在把他們的診斷和初步處方整理如下,供熱心于祖國建設的人士分析,批評,補充,參考。
機械工業病情診斷和治療處方
企業領導主訴:
一, 企業近年來的進步還是不錯的。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大,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
二, 要保證萬無一失,有恃無恐,輕松而又有把握地,盡快縮短中外企業技術差距,還能給領導,給自己帶來出國考察機會和立竿見影的業績,技術引進是最佳選擇。出了問題有人頂著。
三, 自主創新風險大,麻煩多。鐵路安全第一,查無成功先例者,不能輕舉妄動。
四, 自主創新,涉及的知識面廣。企業領導不可能天文地理樣樣精通,根據什么拍板?出了問題誰負責?弄不好豈不是要丟烏紗帽。
五, 企業的技術人員不少,但是能發揮作用,解決問題,有真才實學的不多。自己搞創新,談何容易。
技術人員主訴:
一, 自主創新對單位領導來說,一是搞不清楚,不敢碰。二是認為產品好壞與己無關,搞成功了,受益的是國家,是單位,沒有自己的份,據說“這是領導應該做的!”搞砸了,自己難辭其咎。領導不重視,不支持,技術人員有勁使不上。再說自主創新是一項團隊活動,孤掌難鳴。
二, 在當前高度集中的體制機制下,自主創新,阻力重重。上級機關[例如鐵道部],復雜龐大,各把一關,互相牽制,立項申請,特別是來自,基層職工的申請 ,如果拉不上私人關系,根本沒有人理睬。
三, 我國不是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問題是怎么能讓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科技發展中心根據1500項科技成果的調查統計,結論是我國科技成果得以轉化形成生產力的只有5~7%,而發達國家的轉化率達74~85%。難道說這都是由于技術人員,基層職工不給國家爭氣所造成的嗎?奉勸有這樣思想的領導,也把眼睛朝向國內,朝向下面看看。
病情診斷:
脈象癥狀: 內[自主創新]寒外[技術引進]熱,上氣[主管部局]不接下氣[基層],[創新]精神疲憊,[趕超]步履蹣跚。
定性: “盲目性,自主創新恐懼癥”,兼“崇外性,技術引進依賴癥”
治療方案:
一, 開刀除根。 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參考美韓等國企業管理改革經驗,首先要在企業機制,體制和領導思想上動手術。要求做到:
1, 權力下放。首先是,把批準新技術項目的試驗驗證權,下放到基層廠段。做到創新內容結合實際需要,靈活及時高效率。
2, 服務到位。首先是成立專業機構,及時根據立項申請的性質,分別聘請專家,進行可行性審查。逐級申報聯系,一竿子負責到底。同時,按中央政策,擴大并落實創新孵化資金。
3, 消滅盲目引進,重復引進。在規定年限內,引進技術未能使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達到計劃目標者。原批準人要負經濟損失和決策錯誤責任。做到有職,有權,有責。不浪費老百姓的血汗錢。
4, 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按照項目的經濟或社會效益,重賞有功人員,包括各級有關領導。對任何人,不能脫離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尤其是對創新項目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領導人。
5, 培養樹立創新型領導人。在當前企業,尚處于由領導決策向科學決策過度的時期。培養樹立創新型領導人的工作,要首先邁開第一步,讓自主創新立即活躍起來。不能等體制機制,一切就緒后再動。
二, 鍵腰補虛。 按照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規劃指出的發展方向,和我國創新典范,宇航工業的成熟經驗,機械工業要迅速開展,以現代復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藝為代表的新材料新技術。不能在后面緊追,必須迎頭趕上。要重點解決:
1, 高精度問題。高精度是機械現代化的靈魂。例如,我國工程機械的市場售價,之所以只趕上同類型同規格國外機械的一半,據專家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國工程機械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約150~300小時,大修壽命約800~1000小時,分別為國外類似機械的1/3和1/5~1/20。能耗大,廢氣排放,噪音,震動等指標差距明顯。幾乎所有這些因素,歸根到底都離不開一個高精度問題,特別是靠精密機床也難以解決的組裝精度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對高分子復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藝來說,卻只是舉手之勞。
2, 摩擦磨損潤滑問題。這方面,復合材料遠優于當前機械制造修理常用的金屬材料。例如,。鐵路系統為摩擦副設計發展的DP系列高分子復合材料,在試驗臺測定, 當測試條件為軸壓500N ,轉速400RPM ,滴油潤時,磨損率為0.005mm3/KM僅為一般巴氏耐磨合金-鋼摩擦副的1/7。摩擦系數為0.008低于鑄鐵-鋼摩擦副的1/10。將DP1用于修復往復運動的機車滑塊時,滑塊檢修周期較之原設計需要高頻蘸火的45號鋼的新滑塊提高一倍以上。與之對磨的弧型滑環使用壽命受到了保護。運行一個檢修期,走行十萬公里后,幾乎量不出磨損來。
3, 簡化工藝,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問題。復合材料涂層技術,是以模壓成型和現代粘結工藝為基礎,使機械修理一步到位,代替傳統的,以焊接為基礎的三階段修理模式。[先補焊、調直、熱處理然後送平臺畫線、再一個面、一個面地機械粗加工,精加工,最后還要靠鉗工刮研鑲配,來滿足組 裝 要求]。從而將工作量,生產周期,壓縮80%以上,并相應降低設備投資和生產費用。
4, 在更高層次上解決安全生產問題。2004全年 “鐵道車輛”雜志上,研討鐵路貨車,慣性運行和維修故障的文章共19篇。文章分析故障原因,其中至少80%產生于加工或組裝精度不夠;在焊修熱應力和震動下發展裂紋或破損,摩擦磨損性能差等三個類型。復合材料精密涂層技術根本取消了焊接,而加工和組裝精度,摩擦磨損性能又都是涂層技術的強項。從這一例子推斷,新技術的推廣對提高機械安全生產,是有把握的。
按照,服中藥前先用藥引子的慣例。這里也向您提供一點參考。是一個思考題。“為什么安全生產觀點在宇航工業,是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動力之一。而到了我們老大哥企業,卻變成拒絕自主創新的借口,掣機械工業后腿的罪魁禍首?”
聯系人: 范哲
電話:0562-6803200 電子郵件:zfan85@yahoo.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