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南方匯通:兵敗微硬盤
造車前輩,您好!
縱觀硬盤發展的50年,其變化確實是挺大的,容量呈指數級的增長,目前容量已經是80年的百萬倍(1Mb)。
z_ibm_storageevolution.gif (51.95 KB, 下載次數: 61)
下載附件
2009-8-13 09:23 上傳
您第一張圖片里的機器看起來比較古老啊,我那時候還在讀小學。 不過從80年左右開始硬盤的大體結構在最近30年里面一直都沒有變化---都是根據溫徹斯特硬盤模型發展演變而來的。
但容量的大幅度提升確實帶來了內部結構的很大變化,磁記錄密度的增加對多方面都造成很多挑戰,
z_ibm_arealdensityhistory.gif (45.95 KB, 下載次數: 60)
下載附件
2009-8-13 09:23 上傳
如伺服控制必須使磁頭能夠在越來越密集的磁軌上找到并定位正確的單元,溫度變化一直是個問題,而磁碟旋轉引起的風對高密度磁碟也日益嚴峻,為達到尋道時間等要求,如今大都在考慮加入微驅動臂(Micro-actuator, dual stage)...
機械結構設計上,如主軸設計,為減少徑向跳動,設計出了液體動壓軸承取代傳統球軸承。磁頭已經發展了4代,磁頭部分的懸臂結構越來越精密復雜(材料加工,結構動態分析,粘合膠成分)...
材料化學上,分析了解各種物質的揮發性(outgas),避免污染物質沾到碟片和磁頭ABS(Air bearing surface)面上。如今單位密度越來越高,磁頭飛行高度相應越來越低,才幾個納米,任何細小如發絲甚至更小的顆粒都可以造成磁頭和碟片的劃傷,異物顆粒控制非常嚴格---這對很多零部件的加工工藝和裝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前面帖子提到的,一顆螺絲釘也要認真研究。
有些wiki的介紹可以供您了解(英文版本最全,中文的較簡略)。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d_disk_drive
有幸涉足機械硬盤儲存這個高科技行業,讓我見識了機械和其他學科之間緊密的聯系。遺憾的是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機械硬盤由于機械結構上固有的缺陷,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被SSD(固態硬盤)蠶食其大部分份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