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吟嘯徐行 于 2009-12-25 13:01 編輯
解說詞:
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力,近二十年來進入中國的日本廠家接連不斷,但在被稱為世界工廠的這個國家,如今出現了日本企業始料不及的事態,成為日本競爭對手的中國中小廠家接連誕生,制造業戰場硝煙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模具行業,中國企業家對自身的技術能力越來越有信心,廉價勞力已不再是唯一的強項,技術能力大有超越制造大國日本之勢,中國意料之外的快速躍進.
遠渡重洋到中國傳授技術的七十八歲模具工匠,擔心日本的后輩們會因此而受累,這是他無法擺脫的煩惱.
"好幾次都想不教了,畢竟是一種技術流失嘛"
日本制造業的支點手藝技能的結晶 — 模具,曾占據世界一半市場被稱為模具王國的日本,由于中國的崛起如今面臨嚴峻挑戰,競爭已不再僅限于日本國內,還要和中國.
[談判現場]:“從哪里買都可以只要便宜就好,要滿足所有的要求才會交給你來做,否則就無法生存”(日本廠家連連點頭)。
(回到日本的鏡頭)擁有最高度技能的廠家,試圖以中國無法制造的精密模具絕地大反擊
[日本客戶驗收]- 還行吧- 非常不錯。
日中兩國之間,模具技術人員相互切磋又成為對手的這二十年,如今的制造行業正在發生怎樣的戰斗呢,系列片日本的群像東山再起的二十年,本集是日本的手藝人為挽救制造業而與中國搏斗的故事。
[字幕]:
日本的群像東山再起的二十年
我們日本人的...
這二十年
如今為了東山再起
這里有奮斗不息的群像的身姿。[一大段煽情的交響樂,配合著失去的十年中的場景:放縱玩樂的青少年、加班的職員、倒閉下臺的公司首長。然后是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美國的新經濟、韓國的高技術、印度的軟件業,一個個強敵環繞,把日本觀眾壓得喘不過氣來。]
[標題]:
制造工匠的攻防
東京大田區,支撐了日本制造業的中小市鎮工場密集的地方,這二十年來,大型廠家陸續將工場轉移去中國,空洞化日趨深刻,市鎮工場有三分之一歇業停產,幸存下來的都是歷經時代風雨的中堅,繼承了日本引以為傲的手藝技能的當地代表性企業模具制造的日進精機,創業于1957年,模具制造先驅的這家老牌工廠的歷史,也是日本制造業的歷史,在該廠工作四十年的田木桂三,五十八歲,在這個嚴峻的時代,最了解工場情況的田木先生于兩年前被提拔為社長,日進精機職工120人,制造家電、汽車等各種精密配件的模具,模具由眾多的配件組合而成,有經驗的手藝人精度可達千分之一毫米,手工完成最后的修飾,模具制造數十年的田木先生,自稱為老模具,雖然工廠日趨機械化,他仍然堅持重視手藝活
田木:“這縫隙千分之一毫米,"
旁白:這就是模具,工廠接受廠家的訂貨,首先制造這樣上下很厚的模具,被分為上型和下型的鐵塊壓制形成產品,把模具安裝在沖床上,沖壓金屬板,工廠的任務就是制作能精確壓制符合訂單要求的產品的模具,使之能夠投入生產,一個模具可以沖壓五千萬至一億次,而成品不能有一絲的差錯。[配合電腦動畫,模具的概念一目了然。]
模具制造需要長期技術的累積,其中很多是企業機密,這是用于混合車的引擎電子制御的精密配件,令其他廠家望塵莫及的高精度技術能力,是工廠的生命,但是這二十年,訂單來源的大廠家都接連移師中國,國內模具廠家的訂單驟減,同業廠家也爭先去中國開廠,田木先生雖一直執著于在國內制作模具,但也只得于去年在中國設立了工場。
田木:“主要就是沒有工作,想做也沒得做一籌莫展,在國內沒有工作,所以國內就不行了,大家都辦到國外去了,本來向我們訂貨的廠家都出國了,留在國內的就接不到工作。”
田木先生如今頻繁前往中國,與當地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對于起步較晚的田木先生來說,要確保生產是個巨大的課題,徑直拜訪老客戶廠家,在日本國內曾接受該廠大宗的精密配件訂單達二十多年,但是由于價格競爭生產單價驟降三成,連今后能否繼續簽約都不能明確,日進廠的品質和技術方面在日本已經是有所了解了的。
談判現場:“問題就是成本,最主要的就是成本嘛"
這方面如果不能勝過當地廠家的話,我們廠也是為了要生存也不能說就非要從貴廠購買.
以廉價勞力為武器,不斷誕生的中國當地模具廠家,現在數量達三萬家,其中受世界矚目的是無錫的國盛精密,該廠成立于六年前,職工三百人,正在向日本大企業提供越來越多的制品,社長的戴品榮先生,五十六歲,僅花了六年時間,就使該廠迅速成長為中國代表性的模具企業,戴先生曾在日本工廠工作,根據自身的經驗很重視工廠的紀律性,注重培養職工精心制造的精神,到國盛精密考察的田木先生,他聽說這家廠通過引進最先進的設備,培養技術能力制作了大量的模具,田木先生希望親眼目睹一下技術實力,日本手藝人的技能到底被追趕到了什么程度.(日本人的開眼看世界)
中方介紹廠家情況:
這就是車間,車間里排列著的最新式大型加工機械,,即使在日本也很少見,都是一臺價值,數千萬日元的高價機械,可都是些好機器呀,熟練工手藝的八成現在可由這類自動機械來替代
- 連鉆孔也是自動的吧
- 是的,全都是自動的,能確保一星期的加工用量
- 一星期的量嗎
-,是的,自動的
旁白:[在手工技藝上領先的日本,面對由自動化帶來的驚人技術進步。]
-1.2米的話精度在一微米上下
旁白:
精度達一微米也就是千分之一毫米,日本手藝人登峰造極的精度可望由自動機械來實現,這臺巨大機械價值超過一億日元,中國政府把磨具行業指定為國家重點產業,援助企業的發展,在模具精細的最后工序和構造設計方面,仍然有不足之處,然而已足以令人感受到,中國正在日本所擅長的精密領域急起直追。
田木:“已經能達到這種程度了啊,非常出色,形勢嚴峻啊。”
“與日資企業中我們的同行的競爭,半路又殺出個當地的擠壓模具加工企業,競爭之激烈可以想見,和一年前比起來形勢更為嚴峻了。”
田木先生去年才在中國設立了工場,和競爭對手的國盛精密一樣設在無錫
[上班]
- 早上好
- 早上好,
-
“我被告知如果不能在競爭中取勝,就無法在中國生存”
高難度的模具由日本的工場制造,而把虧損制品移到人工低廉的中國來生產,,這便是田木先生的戰略。(技術換市場?)
工場由顧問八柳敏夫先生負責,七十八歲,模具一行數十年的老工匠,田木先生的大前輩,八柳先生的工作是提高中國職員的技術。 日本人是怎樣做東西的,手把手地指導去年剛進廠的員工。
[老師傅帶徒弟]:
不是這樣子
應該是這樣
腰部一定要使勁兒
面對價值觀不同的中國人員工,不厭其煩地教導,
[老師傅]:
模具制造是不容些細差錯的工作,要動腦子,這樣子推推搡搡是不行的,明白了嗎,這樣先定好位置...
對田木和八柳兩位先生來說,這二十年,是過去始料未及的飽嘗挫折感的痛苦歲月.
八柳先生是日進精機于昭和32年創業時的成員,日本開始了高度經濟成長,新產品不斷問世,通過克服困難達到客戶廠家的要求,使得技藝不斷提高,中小模具工場和大型廠家同心協力,為制造業做出貢獻的時代,田木先生在新瀉高校畢業以后,昭和41年進入公司,在這個十年磨一劍的業界磨練手藝,此后工廠的技術受到世界的矚目,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首相,認為日本制造業的強大就在于模具制造,甚至親自提出去馬國辦廠的請求.
[老職工回憶]:
大家都很有干勁,一人領先后者趕超,這是當時的風氣,中國幾乎沒有被放在眼里,十年前的話中國算什么,真的沒人會想到中國.
旁白:
但進入九十年代日元高漲,大型廠家開始移址中國,中小企業被棄置一邊,東京大田區的九千家城鎮工場,有三千家倒閉、停業,工場舊址紛紛變成了公寓 昭和四十年代八柳先生從日進精機獨立,設立了自己的小工場,他也同樣因運乖時蹇而落難,由于工作急劇減少一下子被逼入停業絕境.
[日本人談再就業]:
現在為止,四十多年嘛,都是靠這個技術吃飯的,一旦遭遇失去工作,作為經濟難民而告終,感到非常難過,多年來的工作沒想到就這樣完了,覺得好像是我人生的終焉,感到很悲傷,還不愿意離開制造的現場.
十年前八柳先生單身遠渡中國,被率先進軍中國的日本模具廠家聘用,開始指導中國員工的工作,在這家公司他遇見了一位中國人,就是后來成為國盛精密社長的戴品榮先生,戴先生從十六歲開始在中國國營企業工作,1981年他被派到日本進修留學,從人平均年GDP僅有六萬日元的貧窮中國,生平第一次出國,戴先生在日本第一次目睹了中國之外的世界,巨大的差距,以及蔑視中國制造業的日本人,使開始了解海外情況的中國人都深受沖擊.
八柳先生向進入日本企業的戴先生等中國人員工,傳授了有關模具的一切,從設計直到最后工序的全部技術,但是就在四年后,戴先生另立門戶了,他率領由八柳先生培育的三十多名員工,設立了自己的工廠那就是國盛精密,
[日本老師傅]:
來說一聲多謝您的指導然后辭職而去的人也是有的,但是大多數人不辭而別,怎么說呢,不能說是政變吧,是和這差不多的做法,接受了日本企業的培育,但是只把企業視為學校或者訓練場,結果就造成了這種傾向,對此的憤慨,要不是親自教他們的人我想是無法理解的
在戴先生工場工作的唐堅棟先生,三十歲,也曾是接受八柳先生手把手指導的一個人,現在是提高模具精度的重要技術-研磨部門的負責人,八柳先生認為他是一塊好材料,對他格外寵愛,但他在戴先生獨立的時候,在向八柳先生道別后也離他而去,無論怎樣傾力傳授、呵護.到頭來都會跳槽成為競爭對手,
中國的這個現實,在八柳先生重返舊巢日進精機后,依然時刻令他煩惱.
[老師傅]:
好幾次都不想再教了,跳槽到別家就會造成技術外流,不過這種憤恨不平,不是積極的想法,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另辟蹊徑.
八柳先生和戴先生都曾工作過的日本模具企業,雖然率先進入中國,但長期以來為技術人員的流失所播弄,現在職工四百人,花費數年好不容易掌握了高度技術的中國人職工,十年中竟有六百人掛職而去,並且和戴先生一樣接連設立起敵手公司,連客戶都被他們奪去,如今為了獲取新的客戶,這家企業跑遍了中國全國,特別重視向有發展前途的中國廠家提供服務.只靠競爭激烈的日本大客戶的工作已無法生存,所以連小規模的中國企業也不能放過,要搶在中國對手企業之前占領地盤.
[談判現場]:
請一定要使用我們的模具.
[日本商人對鏡頭]:
現在的價格競爭非常激烈,我們一定努力充分滿足客戶的要求,工作是有不少但是競爭很激烈,就像日本的戰國時代,要是不能在這里立足的話,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沒有后路了,只有在中國取勝一條出路,我是下了決心的.
[旁白]:
日本企業為了生存而進入中國的這二十年,由此而引發的技術流失和價格競爭,如今正使日本企業陷于苦境,正在被中國迎頭趕上的日本模具廠家,如今開始出現了新的動向,在需要手藝人技巧的領域,逐漸出現了國內回歸的趨向
這天田木先生應邀前往的電子零件工廠,過去曾經是最大的客戶,這家廠把生產據點移去中國,產品的八成在那里生產,田木先生廠的工作因此銳減.
-打攪了
-你好承蒙關照了
然而在今年開始又有了新制品的咨詢,這是廠方提示的標本,用于汽車電子制御的精密零件,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今后工作數量能否增加,取決于在這類工作上能否確實達到廠方的要求
-讓我們做做看吧
這次的訂單要求制作高精度的圓筒,這是機械很難做到而日本工匠所擅長的工作,客戶的大廠家期待依靠開發高精度產品求得生存,作為技術關鍵的模具手藝人的技巧開始受到重視,
[廠家]:
只生產千篇一律的產品,就會被市場所淘汰.我們雖然對成本有要求,同時也要求品質,如果是制造千篇一律的產品,那交給中國廠家做可能更有利,而在開發新產品的方面,還是日本廠家有利.
只靠機械達不到完美境界的高精度模具制作,田木先生把這副重擔交給了丸山茂樹先生,進廠十年多的青年員工,手藝人世界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后代,田木先生在今夏,把年僅三十歲的丸山提拔為科長,長期擔任最后的組裝工序.
堅持不懈完成各種模具的工作態度受到評價,模具在完成之際也要經過多次調整,有時甚至要修改設計,這樣才能壓制出滿意的制品,長野縣的工業高校(高中?)畢業十二年的丸山先生,漸漸承擔起高難度模具的任務,不中途退職靠日積月累耐心學習,這種手藝人的存在是日本制造的根基.
[工研現場]:
--內側和外側距離完全不同
--所以就難了啊
--的確很棘手呀
模具的組裝開始了,模具的難度越高客戶的期待也越大,嘗試與失敗的暗中摸索開始了.要作出圓形,必須把金屬板一點點彎曲成準確的形狀,反復的切磋琢磨
[對話]
--這個第一卷邊...
--還有坯料的尺寸也很微妙
--不試一下不知道
--會產生偏差
--是個挑戰,是第一次做
,[電腦動畫]
這次的模具采用連續沖模方式,把金屬板按序送進模具,經過二十多道加工工序壓制成制品,這是經過日本改良達到最高水準的制造方式,關鍵是模具的上下沖壓如何使金屬板彎曲,圓形被認為是最困難的,而且任何角度的直徑,誤差都必須保持在百分之五毫米以內,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精度.
[精彩的來了---武林秘籍]
每當遇到這類高難度工作,都會返璞歸真的原點,那就是工場里的模具設計圖保管庫,其數量達一萬種,歷經反復失敗和嘗試的龐大積蓄,田木先生認為這是讓中國無法輕易趕超的寶貴財產,雖然環境發生了種種變化,四十年來前輩們精心構筑的東西仍在,還有很多,這些被繼承下來傳揚至今.
[日本工匠]:
我們擁有他人所沒有的東西,這次的工作全力以赴不留缺憾.
[旁白]
追趕日本的中國企業,也面對制造更高水準模具的要求,能不能掌握更精密的技術,決定勝負的時候到了
在中國領先的戴先生目前正在進行的新嘗試,要使日本擅長的手藝人技藝在中國的工場落地生根國盛數控班,國盛精密設立的模具學校,學生數200人,這種在十幾歲時從基礎開始實施教育的模具學校,即使在日本也是聞所未聞,在四年中徹底實施包括加工操作在內的教育,學生通過嚴格選拔將被采用為新職工,讓他們從學生時代就相互競爭,以培養未來的能工巧匠,另外在工廠內也實行徹底競爭,,以提高職工的手藝.
平面磨B班,隔壁是平面磨A班,把模具完成的關鍵工序研磨部門分為兩個班,只有掌握了高度技術的職工,才能被選入負責精密研磨的A班,工資也有近兩倍的差距,,競爭主義的工場,核心人物是唐堅棟先生,曾是八柳先生的得意高徒,如今身為研磨部門的負責人,指導著49人的部下,把自己掌握的高精度研磨技術,一一傳授給后輩,競爭對手的中國企業,不僅有高精尖的加工機械,也開始注意到了樸實無華的手藝人技巧的重要,試圖培育擁有靈巧手藝的人才趕超日本.
, 十月初旬,日進精機的模具交貨期快到了,模具已組裝完畢丸山先生開始了試模,圓形是否準確,直徑誤差能否達到百分之五毫米內的精度.
[動畫]:
今后工場的目標就是這類領先于中國的模具,但是試模中沒能形成準確的圓形,該如何調整也毫無線索,問題出在哪里呢,這個模具先是把金屬板一點點彎曲,逐步形成圓形,最后插入被稱為芯金的芯棒完成圓形的成型,但不知道為什么,經過這道最后工序后仍無法形成準確的圓形
, 連日不分晝夜的調整作業,田木先生關注丸山先生的工作情況,不時地招呼兩句.
"放棄了就一無所有,"
遇到困難了首先得回到原點,回到原點就可以發現新的方法,越是苦惱就越容易找到解決方法,方法肯定有的,這樣一點點積累經驗,在以后的各種工作中就能找到最短距離的解決方法,這一次也同往常一樣來到工場的圖紙倉庫,過去也曾挑戰過同樣圓形的制品,但因失敗而告中止,在當時留下的圖紙和記錄中尋找線索,記載了反復嘗試和失敗的詳細記錄,資料記錄了要形成準確完美的圓形,最后整形工序的調整非常重要,以及在什么情況下圓形會變形等等情報,令當時的開發者也苦惱不已的圓形壓制模具.
,丸山先生和設計部門反復商量,在此過程中,終于發現了修整的關鍵
[動畫]:
插入芯棒上下施壓成型,在這過程中不知為何制品會產生間隙,原因究竟是在哪里呢,這是由于金屬板的厚度有誤差,在被彎曲后會有微小的回彈,丸山先生認為這只能靠手工對模具進行削磨調整,才能壓制出準確的圓形.
金屬的彈性金屬板厚度的微細誤差,這些因素電腦在設計時無法全部計算在內.
[現場]:
--削一點再試一次
--看離設計要求還差多遠--然后再一點點削磨調整
[旁白]:
只能靠手指尖的感覺考驗人耐心的作業 ,找到解決辦法之前只能默默忍受
[工匠交流]:
--放棄了那就結束了,只能是一無所獲,沒有結果一切免談.
最終試模的日子到了,最后工序的調整如果不順利,稍有偏差模具的細部就有可能折斷,會不會發生意外,大家都捏了一把汗,準確的圓形能否成功,大家的視線都集中到一點
---還算可以
---圓了
---即有苦也有樂嘛,工作是活著的意義,就這樣干吧
就在這天年輕的科長翻越了模具制造的難關,工場的歷史增添新的一頁,對今后的戰斗增添了一份信心,
中國戴先生的工場,這天又有日本企業前來考察,在一年內實現三年的發展,戴先生所提倡的計劃備受矚目,在工場的后面正在建設大規模的第二工場,兩年后建成將增加500名員工,銷售額預計增加三倍,
在日進精機的無錫工場,顧問八柳先生對員工的指導已有一年,
[八柳先生]:
把妻子留在日本,自己堅持在中國傳授日本的手藝,雖然知道總有人會跳槽,即使如此也希望培育出能制造模具的工匠.(旁白)這就是八柳先生的目標.
[八柳先生]:
,的確是有點左右為難,但那為什么日本企業還要進入中國呢,既然這樣就要竭盡全力,雖然那種集體大跳槽的行為,確實是令人可嘆的,他們在今后的人生中我想也會明白這一點的.
東京大田的工場,客戶廠家的負責人來確認制品的完成情況,模具經過了進一步的調整,能否達到誤差百分之五毫米內的要求
--還可以吧
- 在百分之三以內嘛
--非常出色
--很漂亮的圓呀
--只要貴方能滿意...,我們還會進一步修飾加工
日本和中國工場兩輪齊飛整整一年,新模具的制造又開始了,和中國的戰斗才剛剛開始,
日本模具師傅:“不挑戰自然就會倒退,要永遠挑戰,不懼怕失敗,”
支撐著日本的制造,是樸實無華的作業的積累,能否生存下去呢,曾是模具制造先驅的這家工場里,和高難度模具的搏斗今天也持續到深夜。[這就是在日本動畫片中就屢見不鮮,而被中國人視為不祥之物的斗爭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