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無能 于 2011-1-1 22:38 編輯
3 S$ X: Q& a) M; ^2 V
* p7 p1 C0 l. ^4 c( V+ d0 a# b 這是敝人新年第一帖,首先祝大家新年愉快! 我對于西方科學的那一套研究方法,西方科學的那種世界觀,已琢磨的有點心得了,現在缺的,是一個萬能試驗室,一個萬能測量儀,一位數學家朋友,再加上穩定的時局,有此四樣,假以時日,無所不能研究。 西科之世界觀,世界無神秘感,一切現象之間由不變的規律聯系著,可用代數來描述。對現象背后本質的探求,因其不可被究竟知道,于1600年前已被揚棄,取而代之的是只看量間關系——并且認為量間關系就是事物的本質!這也就是畢達哥拉斯所說的“萬物皆數”。于是研究者就拋卻了心理負擔,一切現象都顯得那么透明。以這種觀點,當我們說道未知現象時,其實說的是現象的量間關系未知,簡單的說就是方程的未知而已。 將世界看的如此簡單,不免讓人懷疑這是否正確。每當我懷疑自己的這個結論時,我就想到行星運動方程,想到那堆積如山的演算紙,想到那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想到那耗費畢生心血的結果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方程時,懷疑就退去了。 人不能把握變化,人只能把握不變;人不能把握運動,人只能把握靜止。智者視變化為不變,視運動為靜止——將運動視為靜止時刻的無窮集合,并借助任一瞬時狀態與時間的一一對應,也就是函數概念,間接把握住了運動,進而就把握住了整個世界。也就是說,以這種觀點看世界,運動消失了,一切都是靜止的,可以讓我們靜靜的來研究。 根據徹底的棄質描量觀點,所謂碳含量越高則鋼強度越高的說法就是不重要的,它不過是對“碳含量——鋼強度”對照表的一種解釋,不過是為了符合我們人類習慣于探求原因的心態而已。于是,這種解釋就變得無足輕重,甚至可以抹去,因為它看起來似乎……有些多余。將這個解釋抹去,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人為”的抹去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有什么好處呢?它讓我們不再琢磨現象的背后原因,進而徹底的放棄它,也就等于放下了心理負擔,從而更加專注于量間關系。西科學家的論文里面,看起來全是毫無意義的冷冰冰的代數,少有對原因的描述,就是這個原因。大家找本國際論文集來看看,就知我所言不虛。 在持這種世界觀的設計師看來,事物的大與小并沒有什么差別,并沒有什么優劣,只不過是各自有著自己不同的對應而已。每秒一億轉,比每秒一轉高級嗎?一點也不。每秒一億轉,對應著一大堆自己的參數;每秒一轉,也對應著自己的一大堆參數。僅此而已。 視動為靜的方法,被控制論用來描述機器,說機器不過是一系列靜止狀態的變換而已,比如機器狗。那么如何完整的把握住機器,比如說就這個機器狗呢?用代數。每一種機器都有一種對應的代數學,即使是一部簡單的千斤頂。 視動為靜,描寫量間關系,做這種研究的工程師,要有與世無爭的心境,連愛國的熱情都不能有。若有此熱情,眼看國家工業處處落后,心中必然急躁,一急躁則心不安,心不安又如何能做好研究?據此觀之,整天在網上發貼憂慮國家工業落后的人,在發完貼后,心潮起伏,能看得進書嗎?必須抱一種國家興衰與我無關的,似乎置身事外的心態,才能學有所得。因為宇宙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旦心急,學習就無法深入。照此法堅持下去,若能有所發明創造,為國家做貢獻,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會有人說他不愛國嗎?不會。所以不言愛國,愛國盡在其中。 那么量間關系,到底是不是事物的本質呢?答案是:不是!它只是西科這種方法的特殊要求。它“假說”了世界的本質。雖然它并沒有發現世界的本質,但是它對發現物理規律很有用,并且有效。 持這種世界觀的設計師不會為他的設計激動,他只會為造物主所創造的這和諧的一切而陶醉,為他這種窺探了世界奧秘之一斑的卑微方法而慚愧,從而就更加對造物主心生敬畏。所以西方古來之大科學家,或開始或最后,都走入了宗教,由衷的信了神。 純粹量間關系的描寫,簡單說就是數學。西方數學,就是西方的哲學!其實數字,并不是數字,你盯住阿拉伯數字看上一會兒,發現它也不過是一個符號,表達離散量“彼此不同”這個區別的符號而已。三與二,最大的區別不是三比二大,最大的區別是它們之間的“不同”。西方數學就是用符號來表達的“客觀規律學”。 最后必強調一點,棄質描量的現代西方科學并非惟一真理,它只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種方法,一種有效的方法。有了這點說明,我們對西科的認識才會全面而不盲目。 吾閑暇時常憂慮吾國運,吾國吾民何日能趕上列強,西方科學技術的命脈在哪里,如能將此命脈尋出,加以研究,或可青出于藍,師夷以制夷,亦未可知。經過吾窮年累月的尋找,嘔心瀝血的思考,終將現代洋科學的來龍去脈尋出,并將其精髓剝出,現原原本本,畢陳于此,以獻我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