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篤純介紹,深圳企業的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比例高。2010年,深圳全行業研發投入占總銷售額的9.65%,部分企業超過10%,最高的公司高達近20%。而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比例高,每年申請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的數目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2010年全行業利稅與產值之比高達16.64%,“這都說明產品附加值高,即技術含量高。”“我國高技術醫療器械產業是從深圳這里起步,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都在深圳誕生。”陶篤純說,比如國內最早的磁共振設備1989年在深圳誕生,安科生產的中國第一胎彩超,邁瑞的監護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等,“都是深圳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產品。”
深圳市慧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明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國內基本上是國外的醫療器械產品占主導地位,但是從90年代中后期后,中國自己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已經占主導地位了。而且國內生產的一些高端產品的技術水平也并不比國際大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差,產品遠銷國外。
“當然,在高端技術產品和水平上,我們國內的產品仍無法與像GE、西門子、飛利浦這樣的國際企業巨頭相比,他們企業年產值超100億美元,這是深圳的企業無法比的。”陶篤純說,而且國內醫院高端醫療器械產品也基本上還是被進口產品所控制,“比如超 導 核 磁 共 振 ,國 外 已 經 有1.5T、3T的技術,但國內才剛起步。”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國內中高端產品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而且與同類別的國際產品相比,還是具有核心技術和成本優勢,“比如深圳邁瑞生產的血液細胞分析儀、生化分析儀等,技術在國際上也是最先進的,產品在國外也有廣闊的市場。”
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市已經成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一個重要聚集地區,企業活力強。“深圳的大環境鼓勵并適于創業。”陶篤純說,尤其是“海歸”派在深圳創業大有作為,“像邁迪特和益心達就是這樣的例子,許多民營企業默默無聞,正悄悄積累了很強的實力,蓄勢待。”更重要的是,深圳市政府把包括醫療器械在內的生物醫藥產業列為“十二五”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政府不做運動員,也不當裁判員,把自己定位成場地管理員,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并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等,促進產學研相結合,支持和促進企業迅速發展。
陶篤純指出,深圳醫療器械行業產業配套能力強,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而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強大的電子及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因為兩者有相當接近甚至大部分重合的產業鏈,“這也是深圳醫療電子產品得以高速發展和降低成本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少數“種子”公司的扎根和成功,帶來連鎖反應和示范作用,初步形成積聚效應,“深圳醫療器械行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的10%左右,而占深圳市面積不到8%的南山區,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數占了深圳市總數的40%。”而正是這種集聚效應促進了深圳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不過,與其他深圳高科技產業一樣,深圳的醫療企業產業發展鏈條上也遇到了困難,“最主要的是土地和人才。”陶篤純說,在國家大力推進醫改這種形勢下,許多深圳醫療器械企業都在躍躍欲試,厲兵秣馬,爭取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尤其不少中小企業都積極擴大規模,但是由于深圳土地資源有限,不少企業開始考慮是否要遷離深圳,這也是陶篤純對整合行業發展最大的擔憂,“如何讓這些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能留下來,又能不斷壯大是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