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j0203 于 2012-7-13 09:34 編輯
9 s7 s+ p4 c4 m# L$ O9 k9 w6 A. p# y) K5 s
19樓的問題 可以通過數控系統的內部記憶機床的誤差來并行到系統差補的計算當中 來解決實際加工的問題1 }1 {; F9 R* ?0 |; p( J
目前高端系統都有這功能 西門子840 海德漢的530 華中的848 等完全支持 # L }2 J% b+ h, E7 b+ r' f
這樣可以避免了NC計算的處理 , y. I% @ d# Q2 L( O
" y7 c; I( \+ P
就樓主的問題 我說說國產機床的問題/ c0 A0 r4 s0 B8 L; i8 x/ m. K+ A
這東西其實已經沒法說國產了,數控系統和主軸部件 還有絲桿 滑塊等 都國際化了! q! ^5 `6 K0 _/ ~# J
我就說說機床的床身鑄造吧
( V9 u/ m# o) {' p" _國內床身 :材質和國外的差距不太大 (小型設備) 大型的差距很大4 i! G- _! _: v" `1 ~/ f
鑄造工藝:國內做壓力鑄造的少,因此密度上不來 剛性上不來,又要和別人拼價格,所以床身就瘦小了
6 x" ]2 K4 b0 l* [# ?' m質量也就輕了,那什么和別人比剛性
! B3 L& S% a! }6 b舉例來說吧 650和850加工中心 國產的3-4。5 噸的650是很常見的 這說的是整機
" n" q3 J# K9 T6 K 國外的普通產品型的基本在5-8噸之間,模具的在6.5-11噸之間 看要求
, V/ S9 Y2 k( D: b! S850的加工中心差距更加大了
9 a2 W% M4 U& f- Z* _. N3 s8 ?熱處理工藝 國內99%的都是人工失效 國外依檔次來 基本中高端的都是1次人工和長期的自然時效5 j& i U, E2 H2 {
根據我朋友去德國考察和學校的時候詢問的情況看 人家高精度的機床自然時效要2年以上的時間(本國用的)
$ {4 \9 k6 T' u( K$ _' A. V- N; |3 W
基準面的工藝:人家的粗精度和我們的高精度類似了,要求高多了
, R% f, n1 l3 ~6 T5 a7 ~磨: 人家機床在真正的恒溫車間磨的 國內的有很多恒溫車間 ,但是達到恒溫的沒吧 我看過的幾個大廠反正沒達到要求7 C4 c" F; I6 @$ k* {
1 u3 ?0 J# H3 D
裝配基準: 國內的基本是磨好 高頻(中頻)淬火 再磨就OK了) q5 U" J9 l/ f5 {
國外的基本是磨好放恒溫車間保持1周 再淬火放恒溫倉庫再過1周 (看要求)人工刮研,基本都不磨的啦
3 m! H' F3 ?3 x i! ]" [6 N! G) G軸承裝配:國內的基本是常溫下銅棒+榔頭 國外: 恒溫車間里配合局部高溫(100-140) 油石+ 手套就可以輕松裝配了
- t3 s$ m6 ?% p3 n. T0 B j$ m 而這種裝配差異 在高速機運行上是最要命的
7 G x1 i, [. h. Y+ Y: P線規裝配: 嚴格安步驟和扭力來裝配,這點差異不大,主要是看細心9 M% `8 x5 g, u
" j+ L5 ]% R0 `: G絲桿誤差補償: 國外是激光干涉儀 球桿儀 前提是在無塵的恒溫車間& J B. k, G1 v; c
' o8 Q6 s9 J3 d9 O+ S- ?6 Z+ P4 \
國內也是激光干涉儀和球桿儀,前提是沒幾個達到無塵的恒溫車間啊,
% }' u r0 T! _# B6 h, i6 D& T為什么國產的部件選擇好的,精度確沒國外的好的原因,這個是個關鍵
1 b* O, `% l/ O: \2 ~要依據中國的情況來選擇檢測設備 現在開始用 激光干涉儀和球桿儀+ 步距規 3者結合的方法來處理,這里不對3個設備的方法做說明了,因為要說的話,可以寫個上萬字了
3 m, j. B$ D1 l/ G9 X, ]& I) ?簡單的說下系統吧 : 現在的數控系統高端的,已經很先進了,和以前的差距很明顯的 不做詳細說明了# W3 W" J" q" S% k
# d7 c2 y: f1 O7 X4 B; W, ?3 c( x+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