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美國消費者投票支持美國制造,這毫不奇怪。但據波士頓咨詢集團(BCG)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超過60%的中國消費者也聲稱他們愿意付更多的錢購買打上“美國制造”標簽的商品而非支持“中國制造”。 在對中國消費者的調查中,BCG發現有人愿意花高價購買美國制造商品。調查結果如下: 1..超過60%的中國消費者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美國制造的商品。 2.在美國制造和中國制造在價格和質量方面相當的情況下,接近50%的中國消費者會選擇前者。 3.在測試的商品種類中,中國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溢價幅度從商品價格的10%到將近80%不等。 4.在此次調查前的一個月中,超過一半的人至少有一次選擇了美國制造商品而非價格更低的中國商品。 數據顯示,“美國制造”在美國消費者中產生的共鳴更為強烈。這是當然的。 自然,對許多小企業和制造商來說,這顯示了一個好機遇,可以涉足像中國這樣擁有十多億人口的新市場。很多進軍海外市場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所遇的挑戰多種多樣,其中就有文化差異、政府的官僚作派(對雙邊而言都是如此),以及物流運輸等等。好消息是,有許多國際貿易資源可以幫助在這個復雜的領域中運作。 如果你想弄明白競爭對手們正在發什么貨,你可以查詢像Manifest Journals這樣的網站,在那里我的一位業務聯系人邁克爾·赫弗南(Michael Heffernan)會幫助各個公司解讀美國海關進口貿易數據。或者直接去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局(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開始你的出口生意。美國政府網站的國際貿易頁面也是一項強有力資源。 這些發現作為BCG對全球不斷變化的制造業經濟的持續研究及其重回美國制造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支持了BCG之前的分析,顯示美國作為供應本國市場的特定產品生產地以及全球出口基地正變得越來越具吸引力。 美國已經提高了自己對中國及西歐和日本兩大發達經濟體的成本競爭力,這使得BCG估計道:到這個十年結束之時,美國的出口增長——連同生產從中國“回流”美國——能夠在制造業及相關服務業中創造250萬到500萬個新工作崗位(今年較早前我就已經對此有過報道)。 中美兩國各個年齡層和收入水平的受訪對象都表達了對質量問題的關心,這是消費者偏好美國制造的主要推動力。85%的美國消費者和82%的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認同”或“強烈認同”對美國制造的商品質量感覺更好這一說法。在美國消費者中,愛國主義是另一強大的考慮因素:93%的美國調查對象表示他們愿意買更貴的美國商品,以將工作機會留在美國;80%的美國受訪者稱購買美國產品體現了愛國主義。 與中美兩國消費者形成對比的是,歐洲消費者強烈更偏向于本國制造的產品。德國和法國都有超過65%的調查對象表示他們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本國制造的產品而不是美國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