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左右,對于學機械的人來說,正是能打的時候,也是關鍵的時候。過了這個年齡,如果仍不能獨擋一面,或者不能混跡在最熱門的領域,過了40歲將不再有多少機會。這個年齡的人,很多都已經換過幾次工作,經歷過不同的領域,掌握了相對全面的機械知識,也有著相對旺盛的精力。就我來說,快34歲了,研究生期間跟導師做螺旋輸送機械的項目,用CAD出圖,用SW畫模型驗證,用ansys經典做仿真計算;工作后先后從事航空類結構件設計,工程機械部件設計,環衛機械設備整機開發,設計出圖軟件已經換成了三維,仿真計算采用ansys workbench,但整體方案永遠是二維cad就有用。接下來將去新公司做整機新業務開發,涉及到動作機構、行走回轉機構、輸送機械、大型桁架結構,看起來每個方面我都有不同程度的經歷,難在將其完美的組合,解決當前設備存在的痛點問題。我不知道這次選擇是否正確,但是離開舒適區,有挑戰才有成長,有風險才有機會,有專注和奮斗才有收獲。共勉!+ A8 s( n, E/ P; N: Y$ S. M% y3 i6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