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蘋果(Apple)宣布它將在美國生產部分Mac電腦這一令科技界震驚的消息那一天,當天的另一則科技新聞卻基本未引起外界的注意,這則消息是:蘋果的兩家臺灣供應商也計劃將部分就業崗位轉移回臺灣。
蘋果的這則聲明之所以能引起更大的反響,既是因為蘋果畢竟是蘋果,也是因為業務外包一直是美國媒體大肆報道的消息。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宣布將回遷部分就業崗位的可成科技(Catcher Technology Co.)和大立光電(Largan Precision Co.)原本就沒打算像蘋果那樣大張旗鼓地宣傳其回遷部分生產業務的決定。
宣布可成科技和大立光電計劃在臺灣投資設立新工廠、并以此在未來幾年創造約3,800個就業崗位這一消息的不是這兩家公司,而是臺灣政府。12月6日, 臺灣政府批準了這兩家公司的投資計劃。
兩家公司在臺灣投資設廠的計劃有望成為臺灣政府在出臺新的優惠措施以吸引本地企業回流方面的首批成果,但可成科技和大立光電都拒絕向“中國實時報”欄目和其他出版渠道就此事發表正式評論,并表示他們不希望媒體關注此事。這兩家公司在臺灣海峽兩岸都有業務。可成科技的一名管理人士說,稱該公司將業務“回遷”臺灣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盡管它將擴大自己在臺灣的業務,但可成科技仍將繼續在中國大陸開設工廠。
蘋果和這兩家臺灣公司在處理將業務回遷本土一事上有如此不同的態度,這說明美臺兩地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有其不同之處。臺灣制造業所面臨的困難雖然在某些方面與美國相似,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卻更為復雜。臺灣的科技企業在過去幾十年里已經基本上將其生產業務遷移到了中國大陸,以降低成本,但他們卻不得不同時拿捏好與海峽兩岸的政府以及與他們大牌海外客戶的商業利益間的微妙關系,而且這些關系有時還彼此存在矛盾沖突。
由于中國各地的工資都在上漲,而中國大陸日漸增多的勞工騷亂事件也在威脅著當地工廠的運營,臺灣從中看到了說服本地企業將業務回遷臺灣的機會,臺灣當地媒體將這種回遷稱之為“大馬哈魚洄游”。臺灣經濟部工業局的官員們說,他們不知道有哪些臺灣公司愿意談論他們參與臺灣政府吸引本地企業回流的計劃。宣布可成科技和大立光電回臺灣投資設廠計劃的就是臺灣經濟部工業局。
該局產業政策組副組長陳慧英說,返回臺灣投資的臺灣企業常常希望保持低調,這可能是為了避免無意中冒犯到客戶或他們與之打交道的地方政府。她說,由于這些臺灣企業有許多仍在中國大陸經營有工廠,他們或許希望避免發表任何可能會被解讀為對大陸當地商業環境持負面看法的言論。此外,臺灣的上游供應商往往都堅信,任何形式的公眾關注都不是好事。
陳慧英說,當臺灣企業向經濟部工業局有關部門咨詢信息時,他們應該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但他們甚至連自己屬于哪個行業都不愿透露;雖然他們希望投資臺灣,但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宣布出來。
臺灣新推出的再投資優惠措施于上月出臺,其雄心勃勃的目標是,未來兩年內使海外臺灣企業重回臺灣本土進行的投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新臺幣2,000億元(合68.9億美元)。企業要享受這些優惠措施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如在臺灣生產重要零部件以及用自有品牌進行產品營銷等。
陳慧英說,這些新優惠措施的一大誘人之處是,返回臺灣進行投資的企業可以將企業內外籍勞工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臺灣企業常常說,本地藍領工人不足是妨礙他們在臺灣投資的一個因素。
但這些優惠措施也引發了爭議,特別是工會人士的不滿,他們說這些措施為臺灣引進較為廉價的外籍勞工創造了可能性,而這種做法對本地勞工不利。目前臺灣的本地藍領工人和外籍藍領工人都適用相同的最低工資標準,但臺灣的商業團體一直建議政府讓這兩個群體分別適用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
這些優惠措施也招致了臺灣大學經濟學教授林向愷等經濟學家的批評。他說,如果臺灣希望自己的企業沿著價值鏈向上攀升,它需要采取措施鼓勵這些企業提高自動化水平,而不是使用廉價勞工。臺灣科技業資深人士、臺灣最大電腦企業宏碁股份有限公司(Acer)的創辦人施振榮最近也警告說,臺灣必須確保它吸引回來的制造商將生產高價值產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