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前身-四輪馬車未能在古代中國普及原因析(2011-03-15 15:25:37) 轉載▼
4 a3 U& K1 R, I7 \$ h) ?7 ^5 V: N
7 ~ p1 n, \2 Y5 T1 l8 g" s: t e6 B a' ]6 w8 D+ t6 H
馬車是大部分文明自古使用的交通工具,但是在中國,四輪馬車一直沒有得到普及應用,只是曇花一現地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王公貴族和某些朝代的特殊用途上,絕大多數時間里在中國大地上行進的都是兩輪馬車。根據現有資料我嘗試著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
0 H. M' C' C- o/ n 四輪馬車在歐洲的普及始于羅馬帝國時期那“條條大路”。羅馬帝國為了維持其強大,建設了極其優良的道路系統,以羅馬城為中心向全國十二個行省輻射,至英倫三島、伊比利亞半島、小亞細亞、北非、阿拉伯地區,總長達到七萬八千公里。這些道路主要用途之一軍事調動和軍事運輸,因此整個道路系統力求寬闊、路線平直、坡度平緩、橋涵設施配套齊全。: p9 @' c) f( U1 [9 {
這些道路的路面鋪設工藝精良,“為適應行軍需要,路面本身用沙石鋪筑四層:最下一層是基礎層,鋪以泥灰或沙,并夯實,作為路基;第二層是石塊與灰土混合鋪筑,石塊大約有拳頭大小,用以充實路面、保證一定的高度;第三層是混凝土(或石灰),與下面一層粘牢,為路面提供牢實的基底;有時候工人鋪設碎石或粗沙摻以泥灰,再用滾壓機壓平。最后一層,也就是軍騎直接接觸的路表面,用平整的石塊鋪成,接縫處十分嚴密,石塊整齊劃一,每塊約為一公尺至一點五公尺長。路面中間稍稍隆起,形成小弧形,這樣下雨的時候水就不會聚集,而是順勢流向邊邊,分散到兩旁的下水道。路邊有石砌保護,有排水溝”。我在羅馬時曾經仔細觀察過這種路面,能保存到今天已經說明了其堅固性,只是年代久遠了,有很多路段石塊間的縫隙很大,汽車駛過時 “嘩啦啦”石塊互相撞擊的聲音讓人側目。/ i, `/ Z- q/ C2 C, o* l* u
以羅馬帝國極好的道路系統為基礎,四輪馬車因其行駛平穩、乘坐舒適、快速、載重量大而得到廣泛應用。但四輪馬車并非羅馬人的發明創造,古羅馬人是從塞爾特人所使用的四輪車改進出四輪馬車的。普及后,四輪馬車主要用于貨運,到十七世紀,由于減震系統在四輪馬車上的應用,它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客運。
7 B! S8 e5 |! B: f/ e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此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類似描寫存于諸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之中,可見古代中國水路運輸的重要地位,這似乎與古代歐洲有所不同。
! g4 ^; K/ M+ Y2 q1 A 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河流數量多,流程長。全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余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條,大于1萬平方公里的79條。中國陸地面積約與歐洲及美國相近,然而大河的數量卻遠遠多于歐洲和美國。甚至面積為中國兩倍多的北美洲,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大河條數也僅為中國的2/3。如果把中國的天然河流連接起來,總長度達43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10圈半。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走向多為東西向,東西水路交通便利,雖然南北方向缺少大河流,但各大河流多南北走向的支流,各支流彼此平行,間距平均。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解決了東部地區南北運輸問題,其他地區雖無大的南北向運河,但各支流間不長的路途使得對四輪馬車這樣用于陸上長途運輸交通工具的需求并不迫切,自然條件促使古代中國人更傾向于通過水路運輸解決交通問題。況且,無論四輪馬車比兩輪馬車在載重量上有多大的提高,與船運相比,兩種工具的運載量有天壤之別,并且,船運依靠自然之力,比馬車依靠畜力更經濟。水路運輸不需要建立專用的交通樞紐,沿河的城市和村莊都可以成為天然的補給站。以水運為目標,古代中國人建立了龐大復雜的水路交通網,發展了先進的造船技術,這反而使陸路運輸,尤其是長途陸路運輸未能得到重視(或者說,不需要)。/ A5 Y. f/ \( j. b( g
中國自周以來有“家天下”的概念,春秋戰國時期雖各自分封,但仍是周天子下的諸侯。自秦以來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盡管之后不時分裂,但統一仍是主軸,是歷朝歷代統治者追求的目標。這些統治者需要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在疆域如此遼闊的帝國內實現大范圍大運量快速有效的物資傳送。8 c5 ]' p+ {3 o, a# a" ?2 A/ I3 K
古代歐洲諸國既小,人口也少,四輪馬車能夠迅速滿足國家范圍內的相對較遠距離大運量運輸,但在古代中國這遠遠不夠。大宗貨物(尤其軍需運輸及賦稅,因中國古代的賦稅和俸祿多以實物繳納和發放)遠距離運輸如果用四輪馬車來完成,所付出的代價將遠遠大于水路運輸,成本實在高昂。這一情況也使中國人對將馬車大規模應用于陸路交通失去興趣。
" B" |) G! Q& f9 t' J 馬匹狀況也影響馬車的普及應用。歐洲大陸的原產馬之祖先均為重型馬,歐洲人也歷來重視馬的選育和配種,歐洲馬力大而笨拙,可用于挽用馬的品種很多。而中國馬體型小,耐粗飼料,基數龐大。中國的河曲馬是體型最大的馬,這個稀有品種主要滿足軍隊騎兵的作戰需要,普通民眾罕能擁有。而其他馬種更小,雖耐力長久,但不利于長途大運量的挽用。這與歐洲馬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正因為馬匹的珍貴,馬車使用的馬匹數量受到禮制的約束,多匹馬拉車的使用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漢代以后,馬車才民用。這之后,人們漸漸掌握了馬驢配種,馬車的使用范圍慢慢擴大。
" N( h. i) k f3 f! f6 `/ U 以上所述可能是導致馬車、尤其是四輪馬車在中國未能應用的主要原因,當然,在道路鋪設工藝、車輛制造工藝上的不同也對此結果產生了影響。而且,歐洲人在四輪馬車的基礎上,在工業革命的催化下,終于發明了汽車,這讓我們的世界從此大大不同。
0 H- W# d" F, Y7 d9 s/ e( v9 r: _ G! s' X* @" U5 l. m
( |% u) Q( L$ r(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