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咪嗪 于 2013-12-4 19:24 編輯 . t7 y6 x& y8 r7 J1 L6 l
8 {) q( C8 j- R
膛線可說是槍管的靈魂, 膛線的作用在于賦予彈頭旋轉的能力, 使彈頭在出膛之后, 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 V8 h. X1 ^! C. y+ L2 `) D
纏纏度計算5.56mm為例:" `6 I! G& e/ J+ }! T7 _9 \1 g
度數= arctan(Pi*直徑/纏距) 直徑和纏距都以英寸為單位
$ x2 s0 k- \2 ^1 Z! E/ c5.72=arctan(3.1415*0.223/7)' x9 K2 S: C1 @% o# N8 ~8 p: V: T
以纏距1:7而言, 纏度為5.72度。
0 I" a4 ^% `5 r# K5 V. G, w8 s1 f" c最佳纏距的決定:1920年代就發現的一條公式可以決定最佳的纏距, 稱為Greenhill公式(Alfred G. Greenhill, 1847-1927),
# R6 H- z, l6 y% G* v在彈頭初速為1500fps到2800fps間時:3 Y) T, U2 Y r: V8 w( j# d1 j
纏距=150*(彈頭直徑)* (彈頭直徑)/ (彈頭長度)( h" |: e; I# q
以147 grain, 1.125寸彈頭的軍用子彈為例: d$ \# q2 Q$ _* s' O2 V2 |
12.649=150*(.308)2 /1.125 因此, 最佳的纏距應在1:12到1:13之間& \3 D8 t& Y7 D4 t: E J
在彈頭初速高于2800fps時:* r# ?8 o0 H$ V# k: m
纏距=180*(彈頭直徑)* (彈頭直徑)/ (彈頭長度)( x& \5 f8 ?5 R
(所有度量使用英寸)5 s6 ^/ g& O7 w7 `! u# t9 c
以此方法決定出的纏距和彈頭配套, 可以得到最穩定的射擊結果。8 B# e# B$ x. ]" M( y6 J, R3 }& F
計算來復線的角度, 可用以下的公式:度數= arctan(Pi*直徑/纏距) (直徑和纏距均為英寸)4 M0 |! S7 {6 O
4.37=arctan(3.1415*0.308/12.649)
0 Y& D0 o2 }7 d9 X6 i來復線產生方法, 是先在槍管鉆出孔洞之后, 現代主要的有三種:6 X, g8 N2 [0 k: P, l
Broach Cut Rifling: 拉切式產生來復線。用多次、 多鉆刀拉過槍管的方式, 逐漸產生所須的來復線陰槽深度。1950年代, 由Remington 的工程師首創。現今大多數高品質的槍管用此法生產。
3 T/ I0 q9 _- h% M$ x6 K' YButton Rifling: 紐扣式產生來復線。用高壓將一個形狀和來復線相反的紐扣狀物體, 擠過槍管內部而產生來復線。
4 W9 e3 z% Z' r% `3 \9 dCut Rifling: 切削式產生來復線. 使用單一鉤狀切刀, 慢慢的、 一條一條的制出來復線, 是最早的生產方式。如今只有最精密, 最高級的槍管以此種方式生產。4 }, n. i- u7 f& K2 S6 Q
膛線是槍的指紋(即不同的槍,子彈通過時有不同的膛線記號,就象人的指紋):
% k/ s, w0 {2 P5 s膛線是為了讓子彈可以旋轉而在槍身上刻上痕跡、子彈在通過膛線時候、在子彈的外側也被刻上痕跡叫做膛線記號。別名·指紋槍。走私的東西一旦使用過的話就會被警察登錄在案、在此之后如使此槍犯罪就會重要的資料。, G8 D0 H% p8 `3 u
膛線的加工是用胸針之類的專用工具制作的、但即便是用同樣的胸針、受工人和制造裝置的影響、即便是同一個制造商的同一制品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膛線。也就是說造出同樣的膛線記號的槍是不可能的。6 U* q) N0 x' s/ h: w- B3 n) _
只是隨著如今流行的冷間鍛造法(cold hamming)槍的膛線是沖壓成形方法制成、所以與胸針制造的膛線相比各個的樣子都很相似。因此、膛線記號的嚴密的特性也變困難) ^7 }- W0 M8 e" l
3 制作方法刮刀法
3 ^' F p" p' Z! g" r.用一根比手槍內徑略紉的鋼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個槽,安裝一塊硬質合金鋼片,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一定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并可調節凸起高度。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回拉動數十次,就切副出一條陰膛線,然后調節位置再切刮下一條。這種方法切奇數或偶數的膛線一般用單刮刀,切偶數的膛線可以用雙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對的位置安裝單刮刀,雙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條膛線。
" i0 p. L: I+ D) ^) w鉤刀拉削法
6 G8 m: ]" {2 {& p: H2 j# e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桿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過調節
9 m2 j' E; X( i2 f' p+ [/ N( t5 Y; H3 k, g
拉桿層部的螺絲來調節。每拉動通過槍管一次,拉桿移動幾微米,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陰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后,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早期的線膛槍拉一條陰膛線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陰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9 Z2 S5 n' B+ r- l早期美洲殖民者制造膛線就采用了鉤刀拉削法,其采用的工具是很簡單的手動木質機械,殖民者自己就能制造。
+ v* t4 T) t4 ], _% Y組合環形刀拉削法: J7 p( p7 t- z$ T4 f! d
.在一根拉桿上固定25至30個硬質合金鋼環,每個鋼環之間的距離相等,每個鋼環上加工有與陰膛線數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纏角與下一個環上的切刀相連,從頭連到尾部即可視為一條螺形線。每一個環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于前一個環,形成一組系列切刀,所開的槽具有穩定的寬度,深度和間隔,這種組合環形拉削刀通過槍膛—次.則可切削出全部的陰膛線,縮短工作時間,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F. {" f }+ G9 R3 D
頂錐(或膛線沖子)擠JE法: L* l, n" o( n2 Y. P; m
用一個中段截面形態與線膛內截面形狀相同的硬質合金(如碳化鎢)無尖彈頭形頂錐,通過內徑比頂錐略小的槍管光膛時,槍管金屬在頂錐的強力頂壓下,通過槍膛,使膛內徑略有增加,頂錐外表凸出部擠過膛內壁形成變形,即陰膛線,凹入部沿槍膛并緊貼內影擠過形成的變形,卯陽膛線。并因承受的大壓力使膛內壁表面金屬密度增加,硬度加大.同時完成了鉸除疵點和制作膛線二返工序。膛內壁由于頂錐的堅硬與平滑的表面擠過而變得光滑。使得槍管的壽命成倍延長。這種方法最早是由德國人發明,70年代以后各因在生產槍管時已普遍采用。
. s I/ H- \$ j( E) B- a冷精鍛法
8 ^( b' p/ ?1 M9 u1 s0 \槍管徑向冷精鍛成型技術實質上是屬于精密旋轉鍛軸工藝類型,是無切屑精密成型的方法。冷精鍛工藝是在專業精鍛機上,將槍管毛坯件一次鍛打出線膛和彈膛,其內膛的精度有芯軸保證。由于精鍛工藝可以提高槍管的強度、射擊精度,進而提高槍管的壽命,減少初速下降,對提高槍械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精鍛工藝,我國也與80年代后引進了這一技術。2 L4 r2 |& l v
無論用哪種力法制作膛線,在足夠大倍數的顯微鏡下觀察,都有很多裂紋留在凹槽的拉溝內,像鋸齒形指向刮刀前進的方向。即使經過拋光成鍍鉻,仍然可以觀察到。而切削加工過程的平移會產生隨機的拉溝距離變化,形成穩定的特征。槍管鋼材的材質也不是絕對均質的,管內壁上必然有些地方要硬一些,刮刀加工到此時會有不同的效果產生。金屬的碎屑會有微觀下直徑的變化,在發射時就會檢:彈頭軟金屬上產生重復的痕跡。即使用頂錐加工后再拋光到摩氏8級,達到鏡面效果,也會有其家族特征(同一頂錐制成所留下的特征),因為頂錐之間都有因加工形成的微小差異。而隨著射擊次數的增加。會產生隨機性的磨損.銹蝕斑和化學氣體腐蝕痕,形成個體差異。工廠在生產中,會在一臺擠壓機上備置二個以上的頂錐,通常是隨機交替使用,并不特定一個頂錐一次擠壓出幾根槍管的膛線。一個工序車間會有多臺擠壓機同時運作。雖然一個頂錐理論上可以擠出上千支槍管的膛線,但每一個批號的槍管會有細微的膛線差異,只要放大到足夠的倍數,是可以區別其家族特征的。, O; u9 P; R/ j0 P( h% N
4 膛線種類炮用膛線分為三種2 b9 Z0 G8 G) o5 d Y# \ C0 z
等距膛線 漸速膛線和混合膛線
& P% X5 p( \6 }) Z等距膛線是指膛線的纏角不隨纏度(纏距)變化而變化,纏角始終如一的膛線,也就是說若將炮管展開成一平面,等距膛線將是一條直線,等距膛線常用在反坦克炮等平射炮上6 A' x: Z% ~# @2 R4 q0 W6 M! K
漸速膛線是指膛線的纏角隨纏距的變化而變化的膛線,這種膛線的好處是可以減小在炮管根部的磨損(彈膛處纏角為0),這種膛線的纏角是隨纏距的增大而單向增大的,也就是越靠近炮口處纏角越大,若將這種這種炮管展開,膛線將是一條曲線,漸速膛線常用在短身管的榴彈炮上,經過漸速膛線的彈丸做的是加速度的旋轉
1 l- [. C. [* o* ]" N9 f混合膛線是指膛線的纏角隨纏距的變化而變化的膛線,在炮管根部靠近彈膛的地方沒有纏角,而隨著纏距的增大纏角也會增大,但與漸速膛線不同的是,混合膛線的纏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變化,如果將炮管展開這種膛線將是部分彎曲,大部分是直線的,混合膛線常用在加農榴彈炮等較長身管的火炮上。
/ }! S: n$ W. [2 \9 R: x1 ~3 y2 g0 k1 z; G$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