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焊接應力消除 |
點評
(這種預壓的內應力,只要還沒有被加載產生的拉應力抵消掉,你的零件就不會損壞),大俠的這個結論是怎樣得到的?微動磨損有這種說法?
(三向受壓是不會破壞的)三向受力,脆性材料可以表現出塑性,力學上一直是這樣講的,也被實踐證明。對此沒有什么疑問。
這種預壓的內應力,只要還沒有被加載產生的拉應力抵消掉,你的零件就不會損壞。當然,除非你玩了個脆性材料。
你這個問題俺這么回答你吧。如果一個塑性材料體比如一個鋼球,其整個表面都受到的是壓應力,他還會破壞掉嗎?材料力學中關于破壞的論述,對于塑性材料,三向受壓是不會破壞的。這就是為什么要增加壓應力
你這樣寫,我這里是沒有提醒的。如果不是回頭看下,俺是看不到你回復了的。
| ||
點評
( 我建議你先找找書,看看疲勞是怎么回事兒,再提問。你這樣問,我完全沒辦法答你),是的,大俠,這種裂紋現在一般稱作微動疲勞裂紋,還是看看目前的研究成果吧
(說表面質量,討論的是先期疲勞。說裂紋統計,討論的是長期疲勞。這倆東西怎么可能放一起比較),我們所關心的是壽命。裂紋的萌生和擴展,本來就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吧》
大俠說“只是同徑向力平行”,不知怎樣個平行法?“純徑向力,說白了,相當于你直接在軸上壓一個力。這個力交變產生疲勞的結果只可能是背端裂紋",大俠在這里又是怎樣判斷出“只可能是”的?也不清楚大俠對“背端..
(你明白什么是徑向力不?)徑向就是沿著直徑的方向吧,徑向力也就是沿著直徑方向的力了吧。這樣理解有什么問題嗎?大俠。(你扭矩加載,那個力不是徑向的),那個摩擦力的方向由運動趨勢決定,是這樣吧。大俠說".
(這個地方什么時候會疲勞裂紋,去玩金相去)這個確實是專業研究人員做的。對機理和計算方法,有多種觀點。我們做應用層次的,就是看哪種觀點跟接近于自己的工況,進行實施看效果。如有條件,能進行深入研究更好。
我建議你先找找書,看看疲勞是怎么回事兒,再提問。你這樣問,我完全沒辦法答你
說表面質量,討論的是先期疲勞。說裂紋統計,討論的是長期疲勞。這倆東西怎么可能放一起比較?
大俠,你明白什么是徑向力不?你扭矩加載,那個力不是徑向的,只是同徑向力平行。純徑向力,說白了,相當于你直接在軸上壓一個力。這個力交變產生疲勞的結果只可能是背端裂紋。
至于這個地方什么時候會疲勞裂紋,去玩金相去。從相應力集中到微裂紋到微裂紋生長,都玩通了你才敢說能玩壽命。反正俺玩不了。壇子里能玩的除了8爺,其余的未必能超過一個巴掌。
如何建立應力與壽命的關系?你這要求過高。你不玩金相,不玩試驗,只靠計算如果能建立這個關系,那隨便哪個公司你都能進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玩合應力,玩好分布,然后計算最薄弱點。
| ||
| ||
| ||
| ||
點評
(每一個微單元的摩擦力和最后一定等于切向力),對大俠的這個結論真不理解。大俠前面也說了,軸受彎表面產生了拉應力。這個應力的變化,微觀上有軸向位移的趨勢,摩擦力也有軸向力,而且是產生破壞的主因
(什么微動磨損,什么微動疲勞。說到底,最基礎的就是切應力問題),大俠通篇不說頻率的問題。采用的超聲焊接、超聲光潔加工,都說明頻率的重要性
(沒有拉應力,也就沒有疲勞),回到討論的問題中來:0.85mm的過盈量壓應力如果大于彎矩在表面產生的拉應力,會不會通過磨損、氧化導致微動疲勞?
(你加載交變載,該處應力集中值一旦超過屈服值,裂紋就會擴張),大俠,也有人給出了這樣的結論:交變載荷和微動能促使疲勞裂紋早期萌生和早期擴展,最后導致構件在大大低于材料疲勞極限,甚至低于材料彈性極限...
(無論你是應用哪種已知的疲勞理論,疲勞學都是在研究一個在交變載荷下裂紋擴張的技術),對于討論的這個問題,還是按上文“微動按其損傷形式分為三類,微動磨損、微動腐蝕和微動疲勞”分類較好。
(我說這些的時候,你連具體斷裂位置都沒說),開始就說了在過盈配合區內,據輪轂端面30mm.我記得是這樣寫的,大俠回到頂層看看
按照PDCA的八個步驟,1.現狀:連接使用情況 ,開始我就講清楚了。因為這個社區的板塊分的比較細,討論微動疲勞在焊接板塊不是太合適。是碰到大俠在此討論,才進行的轉速、過渡半徑的補充。大俠還需要什么,還可...
(你表述清楚你認為的觀點,我再表達我的觀點,這樣才形成交流),大俠,這一點是認識方法的不同。個人認為,想廣泛聽取意見,要做的就是說明現狀,聽取各路大俠分析原因,找出主要原因。然后才是出方案、行動、....
|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5-14 01:44 , Processed in 0.06104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