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溫水煮蛙實驗:將一只青蛙放進沸水中,青蛙一碰沸騰的熱水會立即奮力一躍從鍋中跳出逃生;又嘗試把這只青蛙放進裝有冷水的鍋里,青蛙如常在水中暢游,然后慢慢將鍋里的水加溫,直到水燙得無法忍受時,青蛙再想躍出水面逃離危險的環境卻已四肢無力,最終死在熱水中。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工業設計公司版的溫水煮青蛙。
智能產品熱已經成為潮流,不管是外冷內熱還是大有可為。現實的情況是,不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的硬件廠商,只要有了新的硬件產品,不加「智能」的前綴,貌似就不太好意思推出。根據美國財經科技新聞網站 BusinessInsider 旗下智庫 BIIntelligence 預測,2014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 1 億臺,而 2018 年將達到 3 億臺,按平均每臺 42 美元的出貨價格計算,2018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銷售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
其實不論是智能穿戴還是智能家居與智能醫療,都逃不出設計的圈子,物聯網的套子。當 阿里、騰訊、百度 雄踞中國富豪榜前三,互聯網浪潮也達到高潮。高潮過去是什么呢?不說你也知道;ヂ摼W時代是否會沒落,我們不必做無所謂的爭執。物聯網浪潮來襲,已然是時候是工業設計創業者們趕赴風口了,但有些人總是后知后覺,知也不覺。
10月24日,創意咨詢公司 Smart Design 創意總監 Dan Saffer 在 Twitter 宣布:Smart Design 的舊金山分部正在關閉。
10月初,領先的體驗戰略和設計公司 Adaptive Path 宣布已被美國第一資本投資國際集團 Capital One 并購。
8月,產品設計公司 Gecko Design 被google收購。成為google神秘實驗室Google X的一部分,幫助其提升產品設計能力。Gecko Design創建于1996年,總部位于加州洛斯蓋多斯,致力于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開發,包括可穿戴設備Fitbit、羅技、惠普電腦和Sonos等。
7月,中國公關公司藍色光標宣布收購設計 Jawbone 手環美國舊金山工業設計公司 Fuseproject 75% 的股權。
6月,為微軟游戲機設計操控設備的 ArbonDesign 被社交網絡巨頭 Facebook 收購。
也許你覺得這些公司只是在玩大魚吃小魚的游戲,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對于獨立的以提供工業設計作為生存手段和經營方向的大部分工業設計公司來說,這些消息好比電影《2012》里世界毀滅前預兆。
百度阿里騰訊們擁有自己的工業設計部門,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也開始組建自己的工業設計團隊。工業設計公司想單純地依靠工業設計養活自己不太容易,而且會越來越不容易。因為甲方越來越聰明,他們將原本要給工業設計公司費用,轉而供養自己的工業設計團隊。從此不用擔心后期維護,也不用為產品迭代煩惱,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于打工仔工業設計師來說,甲方公司的薪資待遇比乙方更優。大多數應屆求職者以為乙方公司可以學習的內容的廣,但事實上,資深設計師才知道大公司自己成立的內部設計部門接觸的東西更綜合。尷尬的的事實出現了,甲方開始與工業設計公司搶飯吃,原本服務于工業設計公司的打工仔反過來幫甲方與工業設計公司搶飯吃。未來,或許只有少部分工業設計公司能活下來,而他們卻并不僅依靠做工業設計,剛剛被藍標收購的 Fuseproject 以「設計換股權」的創投思路成為硅谷最火的智能硬件工業設計公司,或許值得這些公司借鑒。那除此以外,工業設計公司還能怎么辦?答:轉型,創業,自己做飯吃。
工業設計師、工程師與程序員,這三個人對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重要。他們比我們自身還了解我們的需求,他們樂此不疲的為我們提供即便宜又便捷的服務,以慣壞我們為榮。這其中,工業設計師是最有優勢轉型做產品的,他們了解整個生態圈,他們懂設計,他們知道什么應該改變,什么可以改變。試想工業設計公司轉型自己做品牌、物流、產品,組建供應鏈,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少地色彩和便利。從資本的視角看,這又是多么的有利可圖。
所以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工業設計師們懵懂的認為自己是時候應該做點什么了。他們被動地擁有了「互聯網思維」,做自媒體或者電商平臺,想用互聯網傳播他們高大上的設計理念。但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工業設計只有與商業結合才能創造價值。一個足以改變人們生活的點子在工業設計師手中最多變成一張設計圖紙,不能變成產品,量產進入千家萬戶。他們原本可以改變世界,可是他們恪守逼格,甘做外行入駐的物聯網時代下地炮灰,在其他人的項目和作品前挑刺:這都是些沒有設計感的渣渣。當我們用熾熱的目光投向他們,希望他們再做點什么時,他們昂著頭嘴里還在碎碎念:我不。Why ?
工業設計師們最喜歡翻墻,外面的世界可以開闊視野,提高逼格。但這種視野只被限定在設計內,他們更在乎哪種設計風格更潮,卻看不到行業內潛在的大趨勢:設計創業潮。試想,牛蛙和鯉魚都知道去美國發展了。說白了,炮灰們很懶。他們借口是,做這行本來就很辛苦,能活著已經那么不容易了,干嘛還要那么拼。需要提醒的是,這就相當于溫水煮青蛙,就算你踏步,只要同行在進步,你就在退步。被動永遠要挨打的。凡轉型,必有風險,要對原有的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對于大船來說,掉頭的阻力更大。沒有魄力與膽識的人,總在有可能失敗的想象中度日如年。
工業設計公司轉型本來就是一次再創業,一次顛覆與重生。擴充團隊,下到工廠,接觸新的事物。唯有拿出創業家的精神,轉型才能成為可能。
點評:
做有信仰的炮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