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諾基亞,同樣兩個offer放在你面前你會選哪一個?也許在幾年前很多人會對小米這個草根起家的IT公司嗤之以鼻,但今天的現實卻是:被諾基亞裁掉的員工連小米都瞧不上了。 這樣的局面并非IT行業特有,外企頭頂的光環在中國的政策、投資環境、技術創新等因素的改變下逐漸褪色,跨國大公司的好日子如今沒那么好過。或者,換句話說,中國的錢沒那么好賺了。 在《第一財經周刊》連續幾年發布的“失意大公司”名單中,跨國公司已經屢見不鮮: 2011年倒下的摩托羅拉,雅虎和深陷羅永浩“冰箱門”的西門子;2012年利潤下滑的快消巨頭寶潔;到2013年在反腐重錘下栽跟頭的奢侈品行業與陷入行賄丑聞的葛蘭素史克;再到最近害肯德基麥當勞斷貨的福喜。是外資企業到中國水土不服?還是外資企業本來就重病纏身,藥不能停? 《中國企業家》總結的今年5月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2014》結果顯示:2/3歐資跨國企業表示在華經營越來越困難,46%歐洲企業相信跨國企業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而33%的調查對象表示在中國獲取的稅前收益低于其全球平均利潤率。究其原因,不外乎“政”、“商”、“人”三個方面。 政策層面,雖然進一步放開市場的口號從未停止過,上海自貿區的建設也伴著“負面清單”和“簡政放權”的利好措施給了跨國投資者更多機會和更低的政策壁壘。但近期包括“國企停用外資咨詢公司服務”,“金融機具國產化”,“停止政府采購帶有Win8系統的電腦”,“停止政府采購iPad及MacBook”等各種或虛或實的消息,讓以前在某個領域內幾家獨大的外資企業提心吊膽。中國美國商會《2014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認為他們在中國越來越不受歡迎,被不公平對待。” 商業領域,去IOE(IBM/ORACLE/EMC)的說法幾年前就被阿里巴巴提出,而今年趁著中美網絡間諜升級再次火了一把。隨著技術創新,人才回流,口袋里的資金越來越多充裕,外資企業不再像以前那么“被需要”。更何況“技術轉移”似乎永遠是癡人說夢,國內的企業變得越來越聰明和實際。此外,“山高皇帝遠”的企業管理模式下,滯后的市場反饋機制讓質檢機構的某次突擊檢查成了曝光外企問題的 “絕佳窗口”。今年4月爆出的蘭州水污染事件,就將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推上風口浪尖。一時間,關于這個當今世界唯一提供全方位環境服務的的企業集團瞞報遲報污染狀況,應急管理機制遲緩,道歉滯后的怨聲載道。甚至有人提出:“中國的自來水為什么要外國人來管理?”,直指外資企業把握民生命脈。 從員工角度,曾經跨國公司的高薪和高福利曾是吸引年輕人的利器。但據《第一財經周刊》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去外企的畢業生比例從2013年的44%狂跌到2014年的21%。國內民企尤其是成長型的公司越來越多受到畢業生的青睞。高薪+高福利?還是“霧霾假期”的人性化管理和“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發展前景?無論如何,外企對人才的吸引力遠沒有以前誘人。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外資企業依舊有自己的優勢:有哪家企業可以拍著胸脯稱自己可以取代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高端存儲?本土咨詢公司是不是有足夠能力和資源為國企和大型民企提供復雜服務? 能源方面,國內油氣開采尤其是新能源開采技術和能源智能管理系統依然和歐美有著差距。而揮之不散的霧霾令中國政府下定決心大力發展天然氣并強調減排和環保,這顯然也是國際能源巨頭們的大機會。那么,這些巨頭們又會如何迎難而上? “中國很大,但是很難”,GE公司總裁伊梅爾特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如此形容中國市場。針對這塊“很難”的市場,GE改變了多年傳統,將中國區總裁位置上的洋面孔換下,將一位中國女性推向臺前,并在采訪時稱:“這的確是一種突破,打破了天花板。” 西門子全球CEO凱颯表示,中國和任何國家一樣,經濟基礎首先都是能源。西門子在能源、基建、制造、醫療上都有業務優勢,這些也正是市場所在。在談及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區別是,凱颯表示,大公司對客戶利益更有保障,而且如果大公司的職員將公司當做自己擁有的財產的話,會有更多的創新。 所以,就像每次看社會新聞都覺得大家的日子沒那么好過,但關掉手機后還要每天工作10個小時累的“茍延殘喘”一樣:日子不好過,還要硬著頭皮過下去。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