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空調的格力開始做手機,讓業內外不少人大跌眼鏡。當一向穩重自持的空調老大似乎也任性,這背后代表的是中國傳統制造業整個行業面臨經濟下行的焦慮迷茫。中國的制造業一向被指責低端、廉價、出口缺乏創新優勢,道理誰都知道,問題是內功又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現在我們究竟該在哪里找解決方案,該在哪里尋找突破?這關系到制造業的命運,也關系到社會就業。
一直專注于空調的格力也開始做手機了,讓業內外不少人大跌眼鏡。當一向穩重自持的空調老大似乎也任性的時候,這背后代表的是中國傳統制造業整個行業面臨經濟下行的焦慮迷茫。中國的制造業一向被指責低端、廉價、出口缺乏創新優勢,道理誰都知道,問題是內功又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現在我們究竟該在哪里找解決方案,該在哪里尋找突破?這關系到制造業的命運,也關系到社會就業。
董明珠做手機的背后,還是讓人看到格力女皇的強勢不服輸,在眾口一辭的認為手機是智能家居唯一入口的觀念面前,董明珠也許不甘心把控制權拱手讓人。董明珠其實沒有錯,不管有意無意,至少她堅守了制造廠商最基本的陣地,對制造廠商的發展前景和利益領域有著深刻而敏銳的直覺,對某些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有著本能的警覺;只是她可能暫時還沒有意識到,智能家居的唯一入口不是手機,格力也根本沒必要做手機。格力電器的優勢在空調,是國內業界老大,對于中國這個基數那么大的國家,不但是有能力來推動智能家居的發展,更是有責任建立智能家居的通用標準。智能家居的通用標準本來就該掌握在制造業自己手中。
社會的發展就是不斷的分工更明確,未來社會對各種各樣要求都更高,一個企業注定難以在各個領域都做到領先。為此,更需要找準自己的切入點,更需要基于自己的優勢再提高。格力空調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力,過渡跨界多元化反而會拖累自身優勢的發揮。最近經濟下行,很多家電企業即便是格力多少都免不了因產品同質化而引發的價格戰,正因為產品缺乏后續創新,才指望互聯網能帶來微創新以賦予產品更高的價值。這就是“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的誘惑所在。
現在的社會環境,現在的家電市場的變化,已經不再是單純以市場占有量才能保持市場地位,而是以質來得到行業話語權。所以必須把量的優勢轉化為質,單純的以量拼量是無法長期保持市場話語權的。所謂的質到底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產品的創新,進一步要做的則是建立行業標準。建立行業標準并不是為了壟斷而建立的標準(各家都有自己的通訊協議接口標準之類),而是能挖掘出潛在需要和看清市場利益權衡,推動建立行業集中度而建立出的通用標準。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在邁向智能家居的發展中,不要局限于以自己已有的產品建立標準和打造平臺,讓別人來執行自己的標準。要能權衡目前技術及成本的變化,和不同技術實現交流和遷移的成本。一切以市場承載性優先來設計標準,建立大家都可以參與進來的平臺。智能家居的發展是不會讓手機成為標準平臺的,手機只是一個媒介,也只是其中一種交互操作方式,但不會成為決定性的控制入口。而一站式的全產業線都做,更難使自身的平臺變成行業的標準。
智能家居的發展靠的是計算機軟硬件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更需要的是家電硬件本身的創新。有人說家電研發創新那也是家電廠商的事,做互聯網的只是在其基礎上加入網絡控制。我想說的是,那是因為說這話的只是“傳統”互聯網公司。我稱他們為傳統互聯網公司,正如他們稱那些傳統制造業。因為他們和制造業只會基本的合作,不外乎在硬件上加個無線模塊和APP包裝好給用戶,比如在傳統的硬件上增加個控制芯片,實現基本的網絡控制功能而已,談不上教導他們口中的所謂傳統制造企業,因為這些人并不真正懂得智能家居這個市場如何發展,當然也沒有能力去教導別人。傳統的互聯網公司,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讓硬件升級換代,更不了解相關的定價策略,他們更想不到,如何打造軟硬件合體的智能家居的標準,他們其實只懂得建立以軟件為主的標準。
傳統制造業要靠自己就必須要學習,可以參考電腦更新換代的范例。設想一下家電要如何才能讓人們有更新換代的欲望?很多時候,一臺電腦可不是一個廠商能完全制造出來的。對于制造業廠商,如何退一步是關鍵。先考慮家電換代成本,耐用品與耗材與一些特殊功能模塊,甚至是外殼“機箱”,如何進一步拆分形成功能模塊,如何設定哪些可以選擇性升級,哪些是自身的優勢,哪些是可以分享給其他品牌商的空間。從全系列到單品的轉變,或者從復雜單品到功能部件拆分的轉變,由此制定產品發展及定價策略(這定制的智能家居就好比自定義的組裝電腦)。走自己的路,別被只懂得網絡控制而沒有真正實質改善創新體驗的某些傳統互聯網公司牽著鼻子走。
智能家居,要走體驗之路,要走智能聯動之路,要走分享之路。
體驗是如何來的?比如智能空調技術,需要考慮是家用還是商用,對于量大的家用空調,目前可以改進的地方在哪里,從體驗去挖掘需要來改變和升級硬件。不是單純加個手機APP遙控就戴上了智能空調的帽子。2013年我在給志高空調做他們的云空調項目的時候就覺得空調不夠智能,沒有把體驗放在第一位,客戶端APP上的也不過相對于普通的遙控器而已。頂多因為屏幕比空調遙控器的大了,設計定時開關方便了,而所謂的云定制的老年模式、兒童模式、青年模式等幾種自動控制模式也不過是單向的控制空調風速和溫度。因為當時感覺不夠智能,就和志高空調提交了本人的空調智能導鳳控溫系統的基本思路文稿,可惜志高表現興趣不大,之后我重新設計并整理好智能空調導風控溫系統。該系統的作用是針對空調的作用區域,在空調上下左右導風送風的變化的時候,對經過不同區域的風速和停留時長進行控制,以達到更好的體驗,有助于防范空調病。
這個智能空調技術方案,當初也給過奇虎360公司的周鴻祎,可惜被否決了。后來也跟對方發郵件提到過智能硬件的切入點在汽車和醫療。老周沒得到我的詳細方案,不知怎么的見他急急忙忙去找了特斯拉,吃一鼻子灰是在預料之中。特斯拉的安全有你參與的空間么,不可能的!那些可不會交給第三方,因為破解電動車安全不完全在軟件上,看過美國大片盜車的就知道,安全是軟硬件一起的,不能拆分出來。整車安全最主要的是硬件,軟件只是輔助。對于汽車行業的切入點,能做的是大數據利用,而用于汽車上的智能硬件,基于我們成本和風險考慮,是提高駕駛體驗產品。本人現在可以簡單提下,駕駛體驗可以優化提升的產品,比如汽車氛圍式出風系統,當然這個系統車企更適用。它達到的效果就是能根據車速及擁堵狀況來自動調整出風。不是所有路況適合開窗,更不是所有車是敞篷的。開得快,出風也快,并可以定義節奏,甚至模擬敞篷開車效果。而可以作為單品的車載智能硬件發明,是駕駛疲勞緩解坐墊。
很多時候發明來源于懶,因為我們想要更舒適的體驗,我想人性如此,一般都想要更舒服的生活。不懂得體驗,做不到深度挖掘需要的傳統互聯網公司是無法創新出有足夠價值的智能硬件。只是給傳統硬件增加個網絡功能和只有簡單數據分析的不能稱之為智能硬件。剛才提到的汽車氛圍式出風系統正如汽車氛圍燈,抬頭顯示器之類能提升汽車體驗和檔次,是可以用來和車企交易的憑借,是用來幫助推廣你其他的車載智能硬件的。在山寨當道的今天,讓智能硬件更快獲得市場占有量的同時,也能因為量而保證你的質。看過那么多眾籌的智能硬件流產就知道,量才能分擔成本,也能同時樹立品牌,更重要的是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保證產品品質。眾籌,總歸只是小眾,難免有不少局限,尤其是智能硬件單品在物聯網還缺乏標準規范的時候。無論是智能家居還是大范圍的智能硬件,必須找準差異化和同時能有一定的行業集中度才行。
如何建立智能家居的通用標準,首先必須了解家居感受。人在房屋里,哪些變量會對人產生影響,哪些是人們需要操作的變量。標準先從通用的基本計量單位做起,隨著發展再不斷定義新單位和可視化的變量類型。不要想著我的平臺是主,不要想著加了網絡芯片微電腦空調就成為平臺中心,成為智能家居之主,而妄想把自己的智能空調或智能路由當成主后,想一切都聽我控制,其他一切家電都是我的下級。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未來真正的智能家居,沒有一個家電會是絕對的主。所以關鍵是要有替換這個觀念,一套智能家居的整體,任何一個都是可以被替換掉的。有了這個觀念,你才知道智能家居發展的步驟。從商業成本和行業技術認同性來思考,就能知道智能家居會經歷的發展階段。
初級階段是單品的發展,中級階段是不同硬件的聯動,高級階段是“移動大腦”的家庭管家。
再回到空調的話題,從用戶需求和經濟承受力著眼,智能空調的初級階段,最需要打造的就是室內氣流調節器。
說具體點,空調需要從新定義,因為我們要求的不是基本的冷暖吹風,而是要舒適體驗。正如以前那個年代只要求填飽肚子,現在則是要享受美食。當你深切感受到需要是什么,你就不會再拘泥于以前空調怎么造。我這邊還有更詳細體驗更好的三位一體式空調方案(不只是智能導風系統),如有可能,希望這個技術能代表中國品牌之一沖出亞洲,在全世界與對手展開競爭。
從消費觀念看,先是家居,其次運動,接著就是醫療這些跨界的大數據整合應用。智能家居可以和運動類的智能硬件信息進行數據聯合應用,更可以與醫療進行數據相互利用和作用。
空調作為耐用品也可以升級換代,為什么要升級,如何升級,升級成本與服務將會是空調企業需要考量的。初級階段著眼于硬件,軟件為輔。
在智能家居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制造業需要做的更多是提高自身的產品,不要以為有網,有數據就已經邁入物聯網的大門了,沒有創新式的硬件或發展新的領域,就無法在物聯網這個生態圈保持生命力。很快,家電制造業硬件這個產品將普遍提高通用接口,無線控制與應用程序也可以獨立出來。到時家電制造業都有個通用的低價的網絡硬件模塊的時候,剝離這些,制造業間比拼的是什么,就是自身最原始的產品。只有在原硬件產品不斷創新和提高品質才是制造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可以把這想象成電腦很便宜廉價,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電上裝了個小電腦,這時候比的還不是你自己的產品)。所以說制造業現在雖然不擅長電腦網絡控制這塊,但不能把這個當成包裝的金牌,不要被某些傳統的互聯網企業忽悠說智能家居靠的就是這些。當家居電器都有了腦,有實力的互聯網公司就可以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強項了。
物聯網包含什么,先有物,再建立網,才有數據交互。物聯網,智能家居的最高價值是大數據,是不同硬件不同領域的跨界數據處理,作為互聯網企業,為不同硬件建立數據交流是互聯網公司的責任,也是他們最能創造價值的領域。有人說,眼下互聯網公司轉型艱難,傳統制造業轉型更難。如果有的互聯網公司只能想到最基礎的智能硬件的基本數據利用,那他們要么是沒遠見,要么是沒能力,所以才會處心積慮的在本該屬于各制造廠商自己掌握的基于自身部分的基礎數據方面跟傳統廠商爭權奪利。真正有實力的互聯網公司,他們的眼光不會放在這里。互聯網的作用就是溝通,建立人與人的溝通,人與物的溝通,物與物的溝通是互聯網公司的工作,在跨界跨品牌跨硬件的數據的聯合應用方面,在溝通聯動中挖掘和創造價值,而不是局限于智能硬件的初級價值。
(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