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聊聊這幾根主軸 |
點評
是內圓還是外圓?內圓沒見過結構圖
| ||
點評
機械這東西,很精.很專.學問很深,不是一下子能夠搞明白的。不過我們不要忘了最基礎的,比如熱脹冷縮.滑動和滾動摩擦.同心.平行.垂直.速度.力量等。從最基礎的要求去分析看待問題,往往事半功倍。好了,就此打住!
在這里引起善意的爭辯,就是想大家共同學習提高進步。新的合理的設計結構很多,我們看到新的東西,多問一個為什么?不要急著去否定它。先想想它的好處在哪里。
@害怕伏櫪,老先生,針對各種工況,主軸的設計不同。32樓.35樓.36樓的網友貼出了各主軸的示意圖及軸承組合的說明。
軸承背對背組合的主軸,無非是做磨、銑、鉆,哪個工況的軸向力由后端軸承承受?
哈哈,定向裝配,保證精度,有徑向和軸向定向
后端軸承座和主軸套之間的鋼球墊圈(直線軸承),26樓解釋過了,補充一下。圖1和圖3后端軸承,在軸伸縮過程中,是軸承外圈和軸承座之間的滑動摩擦。圖2是鋼球墊圈(直線軸承)滾動摩擦,軸承外圈沒有參與。
@害怕伏櫪,是的老先生。球軸承的徑向和軸向的載荷,簡單的說取決于球的大小和數量,以及球和軸承內外圈溝道的接觸面積。球大小一樣,數量多者載荷大;如果球徑10mm,溝道半徑R5mm的比溝道半徑R6mm的載荷大。
角接觸軸承的接觸角有多種規格,單就軸向承載能力,小規格軸承不一定就比大規格軸承小。
如果前后端軸承一樣大,那么前端軸承由于有砂輪的負荷,振動以及工作過程中的沖擊負荷等,會比后端軸承先失效。
設計的時候按后端軸承的載荷作最大值,按前端軸承的轉速為最大值。
我們可以把電主軸看成普通的電動機,電動機一般皮帶盤的一端軸承要大。因為由于皮帶的張力和啟動停止以及工作過程中受到的沖擊負荷比后端軸承要大。同樣主軸砂輪端軸承也應該大些。
彈簧的力量,基本等同于軸承的預加負荷。如果磨削軸向力超過軸承的預加負荷,那么軸承肯定失效。
不要轉換話題,談的是設計,跟你怎么制作沒關系,跟你跟軸承設計所關系多好也沒關系。就是個技術討論!
這樣一根主軸,前軸承老大了,一旦你按前軸承給與徑向載荷,派生的軸向力把支撐后軸承的彈簧擠垮了,你前軸承也廢了!都散了架!看清楚了,角接觸球軸承!DT的安排,要合理啊。最弱的一對決定一切。
主軸的設計是由被加工工件決定的,取決于被加工工件的大小以及需要的加工效率,當然還有制造成本等等,達的到要求就可以。大的用大的,小的用小的。
主軸軸承安排,前大后小,前精后低,是經典的設計。但你也要看軸承是什么,軸承是怎么安排的。沒有套路的。
那么后軸承起什么作用?你以為一味放大前軸承就是“力”大?這根主軸沒有大錐孔(前端),你這樣的設計降低了多少DN值
@螺旋線;不是人本的,就浙江嘉興一個小軸承廠。人本的軸承不是很貴啊?
看清楚了,為何前軸承大?它受力(徑向派生的軸向力)不是由后軸承決定的?如果沒有后軸承,給它一點徑向力,它內外圈還不分離了?角接觸軸承哈。
經典:1.后端軸承座和主軸套之間的鋼球墊圈;2.前端軸承大,后端軸承小;
人本的?我現在在的客戶,覺得我們的總成太貴,自己做的主軸箱,用的人本的軸承。
那就說說該主軸的經典之處吧。說其他的誰也不知道。
軸研所的設計方法我都有。怎么會不了解呢,
好吧,我都說了不經典的了,輪到你來說說經典的了。呵呵
如果你對角接觸球軸承不了解,沒必要討論了。軸承的特性決定了一切。
我的工廠就是軸承廠,生產軸承的,雖然生產的軸承不怎么樣,相信軸承還是懂一點點的。關于軸承的手冊和書,7~8本總有吧。
老兄,看清楚了,用的是角接觸球軸承。讀下軸承手冊吧。
去洛陽軸研所和無錫機床廠或者安陽萊必泰的網站看看吧。我只知道國內的。
前后軸承一定要匹配嗎?圖1圖3軸向力不是也要后軸承的彈簧力承受?電主軸磨削的時候,主要是徑向力。
前后兩對軸承匹配嗎?前軸承徑向力派生的軸向力都必須有后軸承彈簧力承受。主軸頭部又不是大錐孔,不得不使用大點的軸承。這樣的設計不是限制你的dn值?
| ||
點評
陶瓷球軸承的開發研制,不僅頗具新意,也很現實。
確實如此。所以一有疑惑,就請教大師。
所以你要系統的去讀書。這些不是你猜想的,都早有理論基礎的。
滾珠的尺寸小,高速條件下離心力就小。軸承系統的剛度才會小。所以一直要開發研制尺寸小,質量輕而比強度高和工作壽命長的材料做滾珠。
球軸承的剛性與滾珠數目成正比,這可以理解。但與直徑的平方也成正比,這與我的理解正好相反。不敢茍同。
再給你的知識,球軸承的剛性與滾珠數目成正比,與滾珠直徑的平方也成正比。所以,平衡考慮是關鍵。不能一味走”極端“。
感謝螺旋線大俠和害怕伏櫪前輩的指點。
同一類型的軸承,滾動體的分布圓越小,滾動體越小,極限轉速越高。
學習中:軸承的極限轉速與軸承滾動體的形狀有關,同等尺寸的軸承,球軸承的極限轉速高于滾子軸承,圓柱滾子軸承的極限轉速高于圓錐滾子軸承;
用圓柱軸承環是角接觸軸承,由轉速決定。
速度上不去。
| ||
點評
感謝逛大俠指點,“內圓磨頭講的是轉速,滾柱速度提不上來”。
我所謂的“更小的長度”,不是無限制的縮小長度。設計的工況條件,總是有邊界的。
這里用到支撐的概念了,比如男人兩腳跨開站著,女人兩腳并攏站著,誰更有力?有計算的,不能用你的概念.
迴轉體轉子一般來講分兩種:剛性的和柔性的。在徑向空間有限的條件下,爭取更大的直徑,更小的長度,對轉子剛度的提高是有利的。
高速的東西,沒有本身的剛度,不就像根"油條".呵呵.常識!
剛度和載荷是主軸設計中需要綜合考慮的兩個主要因素,高轉速條件下尤為突出。
| ||
點評
徑向軸承,通過預緊后,精度和壽命才能出來
現在的發展,都是在老一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老先生不應該悲哀,而是驕傲。基礎的東西還是一樣的,只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學到。現在有網絡,可看到的東西多,如果先生年輕30歲,那么就不是一個感念了!
這根主軸,前端沒有裝“刀”的大錐孔,人為的把前軸承加大,貌似強大,它受徑向力,如果沒有后面的“拽”住,它不早就散了架?
按主軸前后兩點支撐,其他形式的軸承配合,當然是前大后小,常識。但這里用的是?匹配問題,比如前端用7206,后端用7205,不能挑刺的,看圖示比例呢?差距太大了吧。比如鐘思敏前端2粒7205,后端1粒7203。笑話一樣!
謝謝,已經去過所給網頁。只有鐘思敏的機床介紹,機床介紹中間沒有內圓磨床和內圓磨頭。
再一個,沒有預緊,不就是深溝了?精度就不談了。所以,它這樣的安排2對“角接觸球軸承”,合理嗎?
笑話是一大堆的,前軸承好好的,后軸承先壞了,你拆拆看,咣當,前端兩粒內外圈分開了。
常識是,預緊大,精度低,速度也被限制。如果后端的給與前端的預緊力能保證前端正常運轉,那后端的預緊力該給多少?該預緊力對后端是不是屬于“中或重”了?受傷的該是誰?再一個,前端沒有看到大錐孔。
角接觸球軸承沒有預緊力,跟深溝是沒區別的,還要看你的軸承安排。不然比深溝還不如!圖二單單兩個前軸承是“轉”不起來的,必須有后端兩個“拽”住它們。那么角接觸球軸承的“輕、中、重”預緊聽誰的?
為什么不跟"凡人一個"討論了呢?其實我的觀點都在里面了.他用普通電機拿來比喻,就打住了.這里講的是角接觸球軸承,而且是前后串聯的.畫畫力,分析下前軸承由徑向力派生的軸向力必須由誰承擔,不就清楚了?
http://www.158jixie.com/company/711/
打錯了一個字,鐘思敏
所說“鐘思明”,我在網上找不到它的資料。
生得太早,只能以草根工人終身,其實悲哀。這輩子從來沒接觸過高端設備,別說是國外名牌,就是正規國產的磨頭也沒摸過。不琢磨不請教得不到知識,真心求教,務請指點。
官網的圖片,且不說干什么用的,很多內圓磨頭都是這結構,比如鐘思明的.不管干什么用的,我的結論很清楚了,不良設計,不會推翻自己的看法.先生有何高見?
|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5-3 07:30 , Processed in 0.08336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