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 年,我國啤酒產業實現啤酒產銷量4,921.85 萬千升,同比減少0.96%。行業的產銷放緩,創造了中國啤酒業20 年來除2005 年窄幅增速后的惟一次從未有過的負增長,也是自1900 年中國啤酒產業誕生一個多世紀以來的首次增幅下滑。銷售收入和利潤方面,2014 年,中國啤酒行業實現收入1,886.24 億元,同比增長5.10%;實現利潤總額138.01 億元,同比增長11%。品牌方面,除少數品牌產銷利潤增幅表現稍好外,許多一二線品牌實際產能和利潤不同程度出現了微增、徘徊和下滑。2014 年,盈利能力最強的青島啤酒僅實現21億元人民幣的利潤,僅為百威英博1/37、喜力1/10 的利潤。
6 o9 l" o/ u! `; z9 { 再從全國整個行業的利潤來說,138.01 億人民幣的利潤僅為百威英博一家企業年利潤的1/4,整個行業處于微利低效的窘境。多年來啤酒業產能外延的擴張,形成了有規模沒產量,有產量卻沒有相提并論的市場和利潤的局面。6 G$ J& {& W: [$ Q
當前啤酒業過剩的主要因素5 ?$ K) R7 l' W3 \* z& [/ w# K% K$ v2 g
目前,我國啤酒業雖然已連續13 年位居世界行業第一把交椅,但顯而易見的是,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企業和地方政府好大喜功一哄而起鋪攤子,許多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為了規模競爭而擴張的盲動擴張,讓行業患上了制約我國啤酒業發展的虛胖癥,使整個行業目前普遍存在產業集中度雖高但產能嚴重過剩、效益低迷、職工收入低、行業大而不強、市場競爭無序低價傾銷等諸多問題,并導致整個產業高度同質化和惡性競爭。% s' j! G+ u' `& a9 t. G5 g
而洋品牌利用在我國收購的啤酒企業形成自己的生產基地,本土生產直供終端的高價位洋啤酒,減少了產品從本國遠洋運輸的成本,使洋品牌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利潤劇增,我國本土品牌望洋興嘆。; B8 f w. }" [$ U5 n
與此同時,啤酒主要釀造原料大麥、大米、啤酒花國內外價格雖偶爾窄幅降價,但大多數時候持續寬幅攀升,水、電、煤、油等能源價格及營銷、用工等所有產銷環節成本大幅漲價,加劇了啤酒業的利潤低迷,造成啤酒銷售價格嚴重低于礦泉水及一般碳酸飲料。而終端價格比拼和成本擠壓雙重壓力引發的盈利空間的壓縮,成為整個啤酒行業的“坎”。
+ E4 C! e. H! `: g& Y 2014 年,國內一線品牌業績最好的青島啤酒也僅僅實現19.8億人民幣的利潤,其他諸多一二三線品牌有的虧損,有的微利經營。
* \) t1 u9 x! V8 Z) I 進入2015 年以來,全球經濟依然步履蹣跚,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多,復蘇乏力。截至今年5 月,國內外經濟形勢仍處于u 型的經濟形勢,經濟危機導致居民開支減少和社會消費總體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的低迷。目前看,2015 年,考慮到未來中國外貿發展面臨外部需求不振、傳統競爭力有所弱化、外部限制措施增多等諸多挑戰,我國經濟增長依然呈較大下行壓力,對整個啤酒業來說,在國內外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更決定了2015 年將是中國啤酒業最為嚴峻和非常關鍵和不平凡的一年。
0 i5 W- f# p3 y' D+ C: ~ 2015 年,中國啤酒業產能過剩至少在2,000 萬噸。因此,化解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必須作為行業、企業調整產業結構,開創中國啤酒業發展新局面的首要重要任務。! K+ {2 |2 s3 i! V2 _
5 E; X' ^+ Z" V$ u, f
未來,啤酒業的調整與改革,應以加強企業發展質量建設為突破口,這是基于對我國啤酒業基本矛盾的認識和對行業改革的把握。現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涵已變為不僅推動生產力在量上的適度擴大,更重要的是促進生產力在質上的提高,使啤酒業的生產力以更高的質量發展,加快整個產業的轉變和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企業、行業的產品質量和效益上來。& }0 O2 ^" N( }4 ]$ X$ }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從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市場多銷中高端產品;另一方面要有效抑制某些企業重擴張不重質量,為了擴張而擴張,為了競爭而擴張,銷量再低也要建廠的盲動擴張等消極作用,這就要約束行業、企業主體履行法定的責任和義務,遵守市場競爭規則,維護員工的正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7 |$ ^% H. q" o! d! _
所以,化解啤酒業產能過剩的矛盾作為行業、企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一是在國家層面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內,啤酒產業、企業要竭盡全力、想方設法讓已有的產能發揮作用,積極開拓市場;二是淘汰落后。中小企業高耗能、高污染、不安全、產品質量不高的設備更要淘汰;三是重組兼并優化,規模型的企業要進行改造、提升;四是“走出去”,積極擴大出口,把產業過剩的能量擴大到境外地區,想方設法加大出口;五是最根本的一條,要把住源頭。產能已經過剩的企業要通過不能再重復、不能再鋪新攤子,尤其防止為了競爭而競爭、為了擴張而擴張、為了爭口氣而低水平的重復圈地建設新工廠的盲動行為。
8 o$ N) r7 F& ]4 y# f
3 r1 H. o0 i5 N+ _/ B 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產品結構,步入行業國際化發展進程,盡快縮短與世界啤酒業強國的差距。作為已連續13年居于世界首位,規模發展持續擴大、產銷量持續增長、盈利水平持續攀升、技術和裝備水平持續提高的中國啤酒產業,這一切無不昭示著該產業日漸彰顯的魅力。啤酒產業經過充分的國際競爭和國內結構資源重組,正迎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步入國際化發展進程。6 A# A" c7 u$ e- a5 [: ~
首先,經過10 余年的發展,代表啤酒業未來發展方向,有新鮮水果之稱的純生啤酒為我國啤酒業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取得一系列的成績。純生啤酒的推出,不僅是啤酒業調整產品結構、努力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突破,也使中國啤酒業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同時,純生啤酒的生產強化了企業管理制度,促進了微生物管理水平,逐步實現“無菌釀造”,這是檢驗行業硬實力進步的重要標志。美、日等啤酒強國純生啤酒市場比例分別達到60% 和90% 以上的實際銷量,更給我國啤酒產業帶來了方向性的指南和借鑒,這是中國啤酒業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產品結構,步入行業國際化發展進程,盡快縮短與世界啤酒業強國差距,實現行業寬幅盈利,使中國啤酒業大而強富而美的最主要措施。 ]: O# D9 m0 j. J* g
持續加快行業產業集中度。盡管中國啤酒業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但瑕不掩瑜,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有利的因素:一是國內啤酒行業自身軟硬實力的增強。全國啤酒企業數量由上世紀90 年代的近千家通過大浪淘沙銳減至目前的200余家。啤酒產業的集中度持續提高是行業發展,開創中國啤酒業發展新局面的大勢所趨;二是消費水平持續得到升級;三是外資企業進入刺激并帶動了國內啤酒業發展。啤酒產業是一個競爭相當充分的行業,市場環境千變萬化,業內競爭越來越激烈。國際大公司或收購或參股大舉進入中國啤酒市場,并占據了高檔啤酒市場份額60% 以上,而國內啤酒品牌在和外資的競爭中,也鍛煉和提升了自己在品牌建設和渠道開拓以及管理上的經驗。
; O+ o! Y. Q y& o 在鞏固中、低端市場規模優勢和發揮本土化、低成本優勢的基礎上,逐步加強了向高端市場的滲透。轉變啤酒外貿增長方式策略。今后,我國啤酒業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球需求狀況的變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從更長的時期看,則取決于我國及啤酒業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外貿戰略的調整。我國啤酒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處理好促進出口穩定回升與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之間的關系。
: v! Z' N5 j. ~$ c% E% _" x) k 把外貿發展重點從追求出口增長速度和規模轉變到追求外貿增長效益和質量上來。一方面,在全球需求縮水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形勢下,穩定出口的措施要高度關注主要貿易伙伴的反應;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危機壓力倒逼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切實落實出口市場多渠道戰略、以質取勝等戰略,在繼續保住歐美、東南亞市場份額的同時,增加新興出口市場的拓展力度。同時實施啤酒貿易增值鏈提升戰略、綠色貿易戰略、和諧貿易戰略等新政策導向,建立中長期外貿增長效益和質量的約束性指標體系。
" j2 D" O' B# m$ ]* H 啤酒業外貿工作的重點應放在重點扶持的發展戰略。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行業層面,采取各項針對性措施,切實幫助在國際市場有影響力的企業走出去,下大氣力改善企業的發展環境和支撐條件。包括從擴大市場準入、政策扶持等入手改善有啤酒出口能力企業的創業、創新環境;從信貸、征信、擔保、政策性金融等入手改善出口企業的融資環境;從內外貿一體化入手幫助啤酒出口企業合作建立境外分銷網絡、“走出去”平臺、生產基地、物流及配送體系。
' |6 |4 A/ A' N+ n2 d9 I8 K 實施貿易再平衡戰略,大力發展東亞區內貿易,推動啤酒出口。在經濟危機后危機時代,東亞板塊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進一步上升,東亞模式將出現進一步調整,東亞經濟一體化將成為新趨勢。中國的貿易再平衡戰略的中心是減少對歐美市場的長期依賴,加大東亞區內貿易比重。其區域核心板塊一環是兩岸四地之間的經濟和貿易進一步整合;二環是東盟與中國經濟之間的進一步整合;三環是東盟與中日韓經濟之間的進一步整合;四環是東亞整體經濟的進一步整合;五環是更大區域經濟的整合。
* C! C/ q7 Z$ Y/ z6 f2 ~9 Y5 `6 ]7 }# c6 E" k0 p$ Q*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