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一線品牌代工經驗,錘煉了東莞時代皮具制品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代皮具”)的技術、工藝。 只是,代工生意從2008年開始,越來越步履維艱。終于,他們決定做自己的品牌。經過苦心經營,時代皮具的自主品牌在全國開了80余家專賣店。 東莞市委政策研究室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數據顯示,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浪潮中,一大批加工貿易企業紛紛創設自有品牌,東莞累計新增品牌近5000個。 而時代皮具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要么轉移,要么品牌” 在時代皮具行政部經理林永泉印象中,二十世紀90年代是開工廠的黃金時代。 “做什么都賺錢,根本不愁沒有訂單,利潤還很高,”他說,即便往前倒推五六年,開工廠都還是有利可圖的行當。 直至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后,國際市場時過境遷,國內勞動力價格飆升,老板們的日子艱難起來。此后,出現了代工廠大規模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現象。 “要么就轉移,要么就做品牌。”林永泉說,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之后,留給制造業的時間已經不多,要想生存下去,二者只能擇其一,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事實上,當加工貿易受到人力資源成本高企的沖擊,工廠主們首先想到的應對方式便是戰略轉移。然而,這條道路并非一馬平川的坦途。“那邊基礎比較差,很多又都回來了。”東莞市虎門鎮商務局招商股副股長吳志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東南亞國家勞動力素質有待提升,產業鏈不夠健全,一些搬遷過去的企業水土不服后,又出現了回流。 即便如此,林永泉仍然認為低端產業轉移已勢不可當。他掏出手機,算了一筆賬:國內產業工人的月薪為500~600美元,而越南雇傭一名員工的月薪為200美元。兩者差距明顯。 “雖然基礎差一點,但那邊的廉價勞動力優勢還是很明顯的。”林永泉告訴本刊記者。 他認為,東莞的加工制造業是由港臺地區轉移而來,現在東南亞是在走中國30年前的老路。“轉移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反復,但一定會是大勢所趨,因為附加值低的制造企業在國內已無利可圖。” 搬工廠是求生機會,但并不是最好的發展出路。“到了那邊,還是給人家打工,”林永泉順著賬本繼續算下去,“在國內上萬元的皮包,代工廠只能拿到300元的辛苦費,到了越南,因為工資低了,品牌商只愿意出250元。”他認為,產業鏈上低端環節的流失,并不值得惋惜。 對此,已經開始收割品牌戰略成果的東莞銀輝玩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輝玩具”)業務部經理肖文典深有體會。 “材料、人工、管理成本都算死了,給別人代工,就只能賺一點點辛苦費。有好幾家公司已經垮了,規模比我們還大,但是垮掉了。”肖文典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借殼突圍 代工廠轉型做品牌,最棘手的問題是營銷、推廣。 “國際品牌也不是一下子就闖出名堂的,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名牌都是慢慢打出來的。”東莞常禾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禾電子”)經理朱景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打造品牌是非常消耗資本、時間的戰略。 中國制造用了30年時間,基本追趕上了國外的技術、工藝,而塑造品牌所要下的功夫,并不比攻克技術難題要少。 以至于,在音響行業出現了一些有實力的,善于宣傳、策劃的銷售公司,設計一款產品注冊為獨立品牌,專攻品牌宣傳,培養起客戶訂單后,直接把生產的所有環節甩給生產企業。事實上,這一模式操作起來之后,后端的加工企業連設計環節也“越俎代庖”一手包辦。 但囿于自身實力,制造商推廣起自主品牌反而步履蹣跚。“主要是投入太大,而且見效比較慢。”平衡了長遠利益與短期效益的關系后,常禾電子實行一邊做代工、一邊做品牌的發展方案。 時代皮具也沒有放棄他們的代工業務,但在打造品牌方面,獨辟蹊徑摸索出一條捷徑——斥資千萬收購意大利一個近40年歷史的品牌TUSCAN'S,此后迅速在成都、重慶、上海等全國一二線城市開設80余家獨立零售店及9個百貨店專柜。品牌之外,產品的材料、設計、生產全部由時代皮具獨立完成。 堅持走高端路線的東莞琪勝鞋業有限公司,先是收購了意大利品牌“迪寶·阿治奧”,買“外國殼”鑄就自主品牌。2011年,又拿到了西班牙休閑品牌卡拉漢的獨家代理權。 渠道焦慮 “就像炒股票,做品牌就是做長線,雖然慢,但是收益高。”肖文典說,其公司下設兩個產品工程部,每年投入銷售額的5%進行研發,目前已經申報了發明專利148項,外觀設計1177項,商標專利146項。 經過努力,銀輝玩具在國內籌建起北京、上海、武漢、成都、東莞5大辦事處,建立了覆蓋華北、西南、華東、華中、華南的5大物流倉儲。與此同時,在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等國家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并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歐美市場站穩腳跟。 銷售渠道是營銷推廣的關鍵環節。為外國品牌做代工出口起家的時代皮具,有了自主品牌后,將方向瞄準了內地市場。作出這一部署,一方面是因為內需成為不容小覷的增長點。“他們那些大牌子,很多也是賣給中國的。”他說。 于是,近兩年來,時代皮具投入大力氣鋪開近百家門店及賣場專柜,艱難打開了國內市場。 然而,一旦進入浩瀚的國內市場,宣傳品牌知名度的投入,往往會杯水車薪。鋪設網點式的銷售模式非一般中小企業實力所能及,資本不算雄厚的廣大工廠,患有深深的渠道焦慮癥。 “渠道問題非常麻煩,比較難解決。”為此,常禾電子把目光投向了電子商務,朱景巖說,這可以省去中間環節,使得他們不再唯經銷商的“如意算盤”馬首是瞻。 然而,渠道鋪設并非一朝一夕,在自創品牌的路上,中國企業依然路遠且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