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找到了拖延的原因,對癥下藥就變得更容易了。針對之前所提到的拖延原因,我們將對策也整理成三類:努力創造動機、加強自我認同和重新定義“成功”。1 b6 T9 I! k7 A3 G# O2 E9 P+ J
3 z$ p2 a, h4 Y1 t# V3 y" A) `( d
+ j/ D- ]3 H* V0 C
9 r; B* ?/ T* R; V, Q4 Z4 ?' I7 n努力創造動機9 G: A! y0 |) W. r9 X, u
7 c9 C0 O0 e7 W% F' h- A4 b- K0 \7 y我們之前提到,內在動機總是比外在動機影響力更大。而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任務,特別是學習任務,更多的是依賴外在動機的推動。于是,當外來的要求不夠強或不夠迫切的時候,就不容易驅動我們的行為。
4 m9 M5 ~, R4 A
6 z4 p# e- _7 v: g [如果作業要兩個月后才交,我何必現在開始做呢?即使我知道提前做或是細水長流地做對我更有好處。這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制造一些“壓力”:我要在一周之內完成這些內容,之后就可以和小伙伴們愉快地玩耍了。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計劃”或是“時間管理”。為了讓自己制定的計劃更有效地執行,我們還可以將計劃在朋友、同學之間公開,讓大家一起來監督自己。: H* M- s( A3 k/ G" L9 r
. i q8 P3 ?- f9 X H4 b, P
4 V4 B) c' M# K, T: d
" Y7 s3 a& Z% j6 `! a$ j, Q, I {/ o4 K8 c: P% l x. ~
加強自我認同
q$ x2 U2 R/ t y
: \" j& U+ m" Q1 h- g% g: p# r拖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面對失敗的自我保護,其結果是,我們經常重復“因為沒有充分準備,所以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結果”。長此以往,我們可能都不知道如果準備充分了,究竟可以做得多好。
' [1 K, @. U- ^4 e9 O) i6 I9 _. z6 L
為了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需要認同自己,允許自己失敗。其中,有兩種情況是可以自我肯定的:第一種是,如果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即使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結果,也至少會比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好;第二種是,當我們做了充分準備卻沒得到理想的結果,我們一定可以找到能力以外的原因。
5 h5 ?* U' Q* V6 u# r. b- V* Q0 {) n1 y5 v" ~7 e r5 }
重新定義“成功”
6 b! i0 |' M M% n. C9 }
0 P6 f0 {2 R2 [" }8 [$ M因為“成功”體驗的強化而養成的拖延行為,大概是最難改變的。因為我們可能都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一下所謂的“成功”,也就是“目標”。9 A6 ~ B& A2 e# i8 X* |: T' t
- ^* t! t/ c0 [+ A( {% g; A如果比較一下拖延之后得到的所謂成功和我們最初的目標,會發現它們可能是不同的:開學時我希望所有的科目都能拿到90分,而期末考試之后我很高興地發現,所有的科目都及格了。這真是個好消息,拖延了也沒有失敗。但是相對于最初的目標來說,顯然是降了幾個檔次。; T. J! N8 `! i Z$ o9 l% B! [0 z5 O
% G8 @3 R7 h$ m: |0 p因此需要我們反思一下,一直以來我們的“成功”到底是參考什么標準得到的?
* }! t* K7 L- ]6 ]8 W7 b" H. _. q% u5 N* y) S: [, d( }4 [% t6 p
讓我們一起努力,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做好適合自己的計劃。我想,你一定也想知道“不拖延的自己”究竟可以做得多好吧?
M* R. x) {9 Z7 d9 i; N k" }
7 N; A' i1 J* t) s6 Y—-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