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創業第一步是要生存,初期一定要集中資源解決一個用戶痛點。我幾乎每周都會收到郵件,“馬總,我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可以幫你創造100億的利潤,但我要面談。”這些人想法太大,創業者最好將想法聚焦一些。 + @9 Z. L- d( s- K0 |/ Z8 P
投資人說 馬化騰 4 g1 q( F3 S- h5 v: |" J4 J' l+ ~
9 N* H4 e7 p+ g8 W1 f, | 創業維艱* z* `5 |1 H5 W# }3 O, y8 A
- M/ j5 k/ h/ C( @2 V) ]' ?4 W3 @ 我在1998年注冊了騰訊公司,當時父母都沒有想到,他們說:“你這個書呆子還可以去開公司啊。”所以他們建議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陷。
7 y, i2 x, d9 C7 P7 ?* G9 |+ i1 ~8 b( P8 s/ n
我對產品比較在行,當時懂計算機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計算機,我剛好在這個跨界中間。張志東絕對是學霸,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很強。陳一丹是政府部門出來的,對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長得就像老板,出去別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寫工程師,不敢寫總經理,怕人家覺得你們這公司玄乎了。; @/ B2 I9 N+ c% m! v9 d
/ n3 x% o. R+ D l! d; U, s1 {# I
當時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我們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項目,副產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網絡尋呼機」,最早的圖標就是一個「BP機」。我們開發出來這個產品是想賣給別的運營商,可是價格一直談不攏。
, h0 Q2 O" ~8 L3 }, k* d) G. o6 b B* i" \
產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戶又瘋漲,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沒錢買服務器,這逼得我們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們夜以繼日地接一些瑣碎活兒,為的是能夠賺到一點點錢,用來養活QQ,比如我們要向通訊局交服務器托管費等。$ `6 p' {2 Z* s, @1 D
+ D/ o! g4 p3 o' q: z3 @. E: I 此外,我當時也四處去籌錢。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可以辦抵押貸款的;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大多是騰訊有多少臺電腦和其他固定資產。1999年下半年,我拿著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數碼,他們給了我們400萬美元。有了這筆資金,公司就買了20萬兆的IBM服務器,那時放在桌上,心里別提有多美了。 [( d, W2 t* p, ~+ {
/ N/ {3 `/ Z6 ?4 {# M1 O 2001年的時候,前幾名的互聯網公司都上市賺錢了,QQ注冊用戶已經達到2億,但缺乏現成的收費渠道,我們心里也很著急。這時候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我想到通過與運營商走二八分賬的協議實現業務增長(運營商20%,騰訊80%),2002年,移動QQ占到騰訊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的70%。
# n' ? a* P! s( S: z' M) ?0 L. t% ^3 k
之后我們繼續以較低的成本開展新業務,并且在新業務和功能方面,通過即時通訊增加客戶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為這是我們和其他國外工具競爭的籌碼。
$ u C% y# k1 A9 ]" y! w& E) Y% W. \8 v( c" {! h% B
那時候MSN很強勢,基本上大家認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時候死而已。但我們針對國內網絡結構做了大量的優化。我們傳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們的頭像是個性化的,口碑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 Z8 @5 M9 ?; J. j! y0 u
% Z) Z2 J( p7 v1 U 講這段歷史,其實是為了說創業最開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來,但這也是最難的。你要創業的話,第一個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資怎么辦,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著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電你能不能掙回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東西,所以當時沒有想那么多什么領導力的,因為這個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難說,小企業的成功概率算下來是很低的。現在創業的這個條件比當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為門檻低了,競爭也更加激烈。) }1 C8 |+ W, i. i" i P9 E8 W0 M( D
9 }8 X/ I9 n) m, K m% B# M! _ 這里我也有兩點建議供你參考:
; T/ d# a, ~5 ?; E8 |
0 C. y1 z6 P0 H0 }. c 1)創業初期一定要集中資源解決一個用戶痛點。
2 @1 q6 c9 Y& ~4 `$ `( f
G" _1 {0 t$ j- L4 a, G6 c0 O 我幾乎每周都會收到一些郵件,“馬總,我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可以幫你創造100億的利潤,但我要面談。”一般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實創業者就要將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B- {# O2 W+ M* c# c4 Q
7 a9 [4 r7 R4 E* D$ A- P% `( }& t3 E
2)留意跨界所產生的機會。
0 @( G5 R1 P2 S ^% c4 V0 f" J1 j5 l; V
現在我們提互聯網+,談論更多的是兩個領域之間是否存在機會,那是藍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兩邊都懂,就有很大機會。
s- {; r/ a3 n: @
/ e* \1 L5 ]0 g/ X. p+ y 自我顛覆
3 ]5 e; }8 K2 ?
& w+ M4 b- H2 ` }5 A) l# d$ N 很多人說騰訊是最早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確是唯一一個在手機上開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機為主的,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 P% x6 {1 _" I8 Y5 G! [: P/ E+ D
4 |6 [, U9 F1 U2 M+ M7 @ 以前都是在傳統互聯網上做好,換掉屏幕,轉到手機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為什么反而特別有魅力呢?因為這個產品讓我們看到很多獨特的體驗。它充分利用手機和PC的區別,把移動端變成人隨身的一個器官。+ W+ u1 m b T
& {: J. l b% f. N) W 微信的誕生源自于騰訊的危機感,因為微博的出現,還是從社交切入,對于騰訊來說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當時騰訊內部有3個團隊報名做一款能夠對抗微博、能夠解決PC到移動端的產品,最后一個團隊做出來了微信。
+ M0 ~& }; A! X9 S6 o: d( J# X* I5 Y# x# s$ h6 \0 ?
坦白講,微信這個產品出來,如果說不在騰訊,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那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回過頭來看,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那時候我們幾個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產品。7 T+ O0 x( l/ E. J4 z# {6 t
/ i: h$ E' U, O2 X) s 微信的第一個版本沒有做通信錄匹配,當時中國聯通說你做了,就觸紅線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來的東西就好像一個閹割版的QQ,沒有意思。即便這樣,正在廣西、云南開會的中國移動知道了也立刻打電話給QQ無線說,這個東西誰做都可以,騰訊做就不行,我們在別的地方要懲罰你。
) c6 l& j$ R' |8 _+ m( S9 }- O" }0 O3 e% S) K+ L! ]+ t
后來市場競爭起來了,國內出現了好幾家同類產品,我說不行了,不管了懲罰也要做,于是通信錄便加進來了。這樣用戶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來,互動就高了。% I% c4 q0 ]+ r& b" W
7 j6 w% _0 ]# p9 I
因為這些緣故工信部壓力很大。我就問工信部,我說如果你能出一個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還有手機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國外的那些軟件就進來做了。
! u. L4 u5 n' D/ {/ c8 n
0 a! n, v4 l9 p) S& m( F( }7 R9 F 微信做起來后,有件事情讓我感觸很大,原來我們有一款老游戲,是單獨的一款手機游戲,叫節奏大師,是音樂類的,已經上線一年多了,日活躍70萬,一放到微信上立刻變成1700萬,這就是社交的力量。
1 F O* q. `# x" E5 j
" {" Y2 T. ]: V$ ] 經歷了這些危機和轉型之后,我有一個比較大的感悟,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實都有大的危機,稍微把握不住這個社會的趨勢,就非常危險,之前積累的東西就很可能灰飛煙滅了。
5 {! ] k: w) {' x- Y
, r( _3 m* C7 ? 很多人問我潮流來了怎么辦?大家都知道要改變,但是好像做不到,因為有時候會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說基因DNA不適應。我的做法就是給自己多一個準備,例如開一個另外的部門、另外一個分支,調一些團隊,做一些可能跟現在已經擁有的業務其實是有矛盾的,不妨嘗試,因為你主動放棄不做,市場上的對手就一定會做,這還不如自己先試一下。" T, }" o, z6 S3 @) p, Q1 z3 F
7 r5 b2 s0 _/ D3 G 產品思維8 U e; l3 t7 @7 _
, y! q0 S+ z1 ~2 ?/ b I' ~
其實抓住機遇只是一個開始,對于互聯網企業產品才是王道。但這是一條孤獨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戶那樣思考,并每天高頻使用產品,不斷發現不足,一天發現一個解決一個,就會引發口碑效應。' e8 O" o2 S) ~) Z% J$ z# d$ c3 ^ b
; z0 ?! Z% u' c) X; h0 X8 g) v 另外,創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戶那里「潛水」,聽取不同的聲音和反饋。我每天都會體驗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也愛給產品部門挑錯,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寫代碼的人有沒有偷懶。$ Q6 j7 n( |0 f
4 l9 c: Z1 k/ j 在騰訊,有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他們必須每天都到各個產品論壇去「潛水」,不僅如此還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訂閱,因為高端用戶不屑于去論壇提出問題,做產品的人就要主動追出來,去查、去搜,然后主動和用戶接觸、解決。這樣,三個月后,產品就會慢慢逼近那個很有口碑的點。3 l% y7 `! M, h" ^) Y
7 P/ I5 S+ e' t/ x. ~ 有了這些基礎后,該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進來,一同打磨產品。在產品中,有很多東西看著很好,但是并不是應該做的。比如,微信選擇不做「在線」、「離線」的概念。第一,因為手機移動端一定是「在線」的,做一個「離線」畫蛇添足。( o1 b# l- ]7 v
2 c) s! @" c3 p" o0 X! U8 {1 W1 c 但為什么也沒有顯示「在線」呢?這里面又考慮了很多細微的區別,消息送達后,你收到了還是閱讀了,這個功能我們可以做出來,但我們希望人們在便捷的時候,又保持一份隱私。* I" Q- E; n7 G
6 y3 T8 }5 r; S# p y6 M+ x2 Y% M
后來我們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議做一個「已讀」,但這樣發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這里面其實是很復雜的,不單單是一項技術或者是一個軟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對人性的把握。. w( h6 T5 b/ K0 B' A) M
! W0 d8 g4 h, P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語音搜索,我們沒有作為重點去做,這個功能看起來方便,其實未必,比如一個人對著手機說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這么說,而且也不私密,寧可多按幾下。* n4 ^9 t( \8 R' {& a
) p- R0 f+ ?' Q S
當然,我們也走過很多的彎路,后來我們發現復制別人的路徑,最后往往是失敗的。我們的團隊曾經照著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們也做什么,沒有想到別的路徑,所以并沒做起來。但搜狗就很聰明,他說我拼搜索拼不過你,我就拼瀏覽器,瀏覽器靠什么帶?輸入法。輸入法帶瀏覽器,瀏覽器帶搜索,開辟了另外一條路,就比我們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錢是我們的三分之一。
5 t. |. m8 S, j) D- i1 H7 V
& m, B8 y( }% J( H( r) o8 S 像我們電子商務原來團隊是照淘寶做,產品是一模一樣的東西,最后越做越沒希望。包括我們的微博,雖然說活躍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終沒辦法突破,最麻煩的是新浪微博也沒突破,跟著別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_( X y8 _$ J( z) A* R4 Y2 a2 `
) j3 J$ C2 k6 t" p% {8 J6 } 我最大的擔憂
" h1 P$ L. S$ j6 m
" l/ u1 n3 }1 c$ b 每一個身處互聯網行業的人都會有一種巨大的危機感——這里產品和用戶需求變化之快,對研發技術能力的依賴之深,都是史無前例的。這里沒有僥幸,沒有永遠的第一,甚至也都沒有對錯,只要用戶沒興趣了,你就會被淘汰掉,這是互聯網行業的殘酷。
* _1 W7 T) ]+ s, |9 N
/ I6 c! c& ]* [/ J7 |8 j 有時候,各個行業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會冒出來。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這是自己最大的擔憂。雖然我們干這行,卻不理解以后互聯網主流用戶的使用習慣是什么。
" y4 ^9 q- F) ^
& b/ ]; e _% e: C1 `7 x Z 而且用戶的需求和喜好瞬息萬變,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們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沒有人保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因為人性就是要不斷更新,可能你什么錯都沒有,最后就是錯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樣順應潮流?是不是沒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 ?) _# @4 {2 O# G4 k/ b% L, ~/ L; ?2 ?* s+ |) C
我的看法有兩點:/ |* d \4 W) m6 N
9 R: _4 u% J8 p2 s% @ 1)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應該找能理解這些的人讓他到前面去闖,讓他們多和年輕用戶接觸,了解需求。我現在有時候就去問小孩,測試一下,這個產品你會喜歡嗎?再問他的小伙伴喜歡嗎?他們有時候比我們還看得準。/ A+ b2 f9 a( ]- Y7 Z7 W1 q, B3 G# k
$ D- o2 K6 D9 L 2)通過投資一些這樣的企業和產品。在這些投資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經歷最令我深思。我記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時候,自己通過私人銀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還往下掉,都快跌破當時拿的那個價錢了,后來終于上來一點之后,熬不住了,25塊就出手賣掉了。
' ~' e% a3 s# [/ f. t% d! {+ M2 B O
當時我都覺得Facebook很難商業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廣告、社交廣告的水平還是全球一流的,當然這也得益于各種各樣APP需要大量廣告。所以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這個行業內的,都會看走眼。
`( ^) m: c5 a) ~) k" F E4 U% a5 P$ t
還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點股票,現在說起來很后悔,當時這家公司的股票還不到1美金的時候沒投。當時他們只有幾個人,我們副總裁說,這個公司不太靠譜吧,在靠近海邊的一個玻璃房子辦公,外面都看得見,扔個磚頭就可以把電腦全拿走了。但后來它的數據增長不錯,我們是在它8億美金估值的時候進入。- k: g. P' d5 N
3 y% x( i, g2 f$ H( P' Y+ Y; l
我試著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發現12歲到18歲的女性用戶很喜歡這款產品,它的服務類似微信,但是不發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著才能看,你一截圖,對方就會知道你在截圖,這個軟件打感知截圖的賣點。后來投資調查指出,用戶覺得這個應用沒有壓力,就是消費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0 `* g' i+ }& c$ ~; Q( }4 ^) ?( q. z
& u6 h( u5 s( j2 B- N) U; d
相信很多創業者會問,我什么不談談錢的問題,因為傳統行業會有資金密集型扭轉的機會,但移動互聯網基本不太可能。這個市場不是拼錢、拼流量,更多是拼團隊、拼使命感和拼危機感。一切取決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T! g9 F; g& T: f; t2 q K9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