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鼓勵實現冶金設備本土化,均為國內冶金設備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據有關部門統計,“十五”期間國內新增設備單從重量來看其國產化率超過80%,甚至達到90%,但是從價值量來看,國產設備比重不足70%,盡管比“九五”期間提高了約20個百分點,但相對于重量來說仍偏少。2004年,我國軋鋼設備進口額高達10億美元,占冶金設備進口額的67%,而國內裝備制造業承擔著2/3以上重量的設備的制造任務,價值卻不到設備總價的1/3。那么,在我國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階段,冶金裝備制造業應怎樣提高企業競爭力,推進裝備國產化進程呢?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
- e& ]8 d2 `- O# ? ^ 分包制造: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機遇
“九五”和“十五”期間,國內一些大型企業建造的連鑄機、大型寬帶鋼熱冷連軋機、大型寬厚板軋機等多為引進設備,這些設備基本上來自西馬克?德馬格、奧鋼聯(現已并入西門子)、達涅利、得興等企業。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只能作為分包商參與部分設備的制造。以寶鋼5米寬厚板軋機為例,該項目主要由西馬克負責,其核心技術主要來自外方制造商。
專家認為,設備的分包制造為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和鋼鐵企業互動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鋼鐵企業從成本因素考慮,會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國內產品,原因是國內產品的價格要比國外產品低1/3甚至l/2。盡管寶鋼的5米軋機是從西馬克引進,但與以往的一攬子引進不同,寶鋼大量選用了國產設備。雖然我國企業傳動和控制系統的制造能力與國外相關企業相比較弱。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一重、二重在大型設備如大型冷熱連軋機、寬厚板軋機研制方面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優勢,太重則在軸承、矯直機等輔助設備制造方面具備優勢,大連重機在中小型連鑄機制造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據了解,近兩年我國冶金設備進口量猛增,并不能簡單歸因于國內設備研制水平不敵國外,這里面有很多深層次原因,如鋼鐵行業的發展過于集中,在一個時期內超過了制造企業的制造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很多鋼廠由于投資規模大、進度快,在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制造能力飽和的情況下,不得不從國外引進。以中厚板軋機為例,我國4米以下的軋機基本實現了自主設計制造,4米軋機也具備了制造能力,但是由于交貨期的限制,很多還是從國外進口。
專家認為,我國冶金裝備國產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九五”和“十五”期間,我國針對熱連軋和冷連軋設備進行了技術攻關,使我國的軋機制造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表面上看,國內大型企業的新增設備仍以進口為主,但這種引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其次,由于國內鋼鐵工業的發展和冶金設備市場供給能力的提高,使國外設備的價格下跌,鋼鐵企業的設備成本也隨之降低。國內中小民營鋼鐵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快速建設,往往會購買國內設備。由于國內競爭的加劇,國外裝備制造企業越來越多地與我國裝備制造企業聯合進行制造,合作比例已經達到總合同額的50%~60%。國外先進企業的介入,使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大大加強,制造水平也顯著提升。
專家表示,總的來看,國內一些大型礦山設備、大型高爐系統、大型板坯連鑄機、5米以上大型寬帶鋼熱連軋機等尚需進口,主要是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裝備制造的材料和技術水平,二是裝備制造企業的制造能力、交貨期、性能和運行穩定性,三是裝備制造廠商的業績。相關人士指出,我國在燒結、球團、高爐冶煉等鐵前系統的設備制造技術較為成熟,但在煉鋼、連鑄和軋鋼方面設備制造技術的成熟度和先進性與國外企業相比仍有差距,導致目前我國連鑄機、軋機進口相對較多。總承包:考驗裝備制造企業綜合競爭力
部分人認為,鋼鐵企業對待國產設備和進口設備的態度有很大不同,總是認為國外的好。對此,專家表示這并不絕對,鋼廠的考慮是多方面的,他們考驗的是裝備制造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首先,鋼廠對設備的第一要求是具備可靠性和穩定性。西馬克等知名企業由于豐富的設備制造經驗和諸多成功的項目總承包背景,深受國內鋼鐵企業信賴。其次,國外很多技術和工藝是固化在其出售的設備上,如控制系統、輥系、輥型;國內雖然可以生產出同類設備,但操作技術仍然需要國外支持,而國外裝備制造商往往要求技術和產品同時引進。鞍鋼在建第二套冷軋生產線時,曾經想讓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負責總承包,但國內當時并不具備這種能力。現在,雖然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總承包能力有所提升,但大型、高端的項目總承包仍不是以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為主體。如鞍鋼的幾套冷連軋系統,實際上是由鞍鋼自己總承包,綜合了國內設計部門、裝備制造企業和其他一些研究部門進行共同開發技術和裝備是相互結合的,單單說裝備制造,沒有工藝和技術,很難實現流程生產。我國設計部門、制造部門和用戶的分割,導致很長時間以來裝備國產化和企業自主創新的進展緩慢,這也是重大裝備技術實現國產化的體制性障礙。
其次,專家也指出,總承包能力欠缺是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瓶頸。只有工藝、技術、設計、制造相結合,才能使鋼鐵企業的項目順利完成。國外一些知名的裝備制造企業如達涅利、奧鋼聯,原來本身就有鋼廠。鞍鋼的幾個連軋項目由其自身總承包,是因為鞍鋼本身具備設備運行的經驗和技術,這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具備的。
再者,由于體制原因,我國生產技術、工藝技術和裝備制造技術三者無法成套。因此雖然裝備制造企業掌握其制造技術,但因未能掌握生產工藝控制技術,所以失去了承包設備的機會。
本土化: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壓力與動力
今年4月16日,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區景園街8號的達涅利冶金設備(北京)有限公司新址竣工,新廠房的裝配間具有組裝1000噸冷剪的能力,最大設備擔重能力將達到100噸。據了解,達涅利還在泰國建立了設備工廠,部件的生產是在泰國完成,中國工廠負責安裝。另一方面,得興在天津塘沽劃定50000平方米 的區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工廠,并將于今年10月份投產。而不久前,得興與西馬克一起收購了德國的LOI公司,并接管了該公司的120多名專家級工程師。有關人士認為,國外裝備制造企業大規模進軍中國,說明中國冶金設備市場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國際裝備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給中國裝備市場帶來了更加激烈的競爭。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總承包能力開始加強,如鞍鋼的AsP成套設備輸出、寶鋼機械公司的技術設備總承包等等。據知情人士透露,針對某些特定的設備項目,寶鋼與西馬克、鞍鋼與三菱重工開展了深度合作開發,這將對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和設備輸出能力產生巨大作用。鋼鐵企業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和技術經驗,在設備成套輸出方面也能取得好成績,這不僅為鋼鐵企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為冶金裝備制造企業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業內專家認為,由于國際裝備制造巨頭的本土化戰略,其優勢已不僅在于技術,價格優勢也逐漸顯現。未來的市場競爭關鍵看企業的市場定位、產品質量和服務配套。我國冶金設備在設計、制造和功能研究設置上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且國外的核心技術還沒被我們所掌握,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必須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冶金設備的開發制造與鋼鐵行業緊密相關,裝備制造企業必須與鋼鐵企業保持緊密聯系,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增強技術競爭力,提高服務能力和信譽,加強綜合實力,這是其決勝市場、推進裝備國產化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