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恁老廝 于 2010-3-15 01:00 編輯 6 H7 Q4 p0 d! G1 v8 U0 Q! F* i
* R7 s$ [; H( K
剛才看臺灣經濟日報主筆和臺灣科技工業情報中心的一個人講解臺灣中小企業發展,很有感觸。隨便說說,也許對創業者有點啟示。
1 O2 u# E, ?3 _. m; o' \& h; Z2007年,臺灣11項電子信息產品居世界第一,筆記本電腦產量占世界產量93%。臺灣企業哪來那么大能量呢?這個問題時常感到困惑。' e7 f) W0 p! ^- v+ K
ans---無工業基礎的臺灣,早在三十年前”當局”政策布局時,選擇全球剛起步信息產業,鼓勵留美學人硅谷工程師歸國創業,政府給予優惠貸款,劃地”新竹科學園區”---
9 W3 g, p+ P7 l( c$ V1 h2 k' Y/ D* r! x
據上述兩位講解,原來是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是以中小企業集群模式在發展。這個模式非常厲害。比如,一個新的市場動態來臨,他們立即會組織若干相關的中小企業進行協作,利益關系清楚,分工專細,很快就會攻下這個項目。事情結束,這個組合協作就告完結。等到下一次動態來臨,可能由另外一些企業成立新的協作組織。這就形成了非同尋常的快速反應能力。中小企業一般是3-10個人,很靈活,創業精神勁頭十足,創新理念都很強,專業化分工水平高。這樣的中小企業集群靈活協作的模式,可能在很多方面會勝過大企業,反正又不搞很基礎的研究。
; Q( {1 x$ B# y ^& x& Cans---這里所指的中小企業估計是專做信息產業生產配套之(非標)專用機設備廠,并非早期創業主流之傳統產業,挨著我住處都會區邊的衛星城市便是生產精密機械與工具機傳統重鎮,但是我都做產品設計,所以工作多遠離住家
g1 K" x! |7 H! \; }+ k) z0 w* h2 d& r% z
另外,臺灣幅員渺小,資源和人力都緊張,他們只有依托大陸這個廣大的資源才能獲得持久發展的基礎。不知道香港的中小企業為何沒有臺灣做得好。
$ b' f2 N! E# Xans---還沒有大陸資源時,MIT產品已攻占(歐)美低階市場,如制鞋.雨傘;”當局”早鼓勵勞力密集產業升級,是傳統制造業懶得提升自我競爭力,適左岸頻招手送秋波,經不起低成本勞力誘惑,幾乎全數移往大陸,再延續個十幾二十年光景,如今同樣遭遇困境;香港以金融服務產業為主,幾乎無制造業,所以不能相提并論9 x! J7 N" [3 J( s, D$ F
% F! D- u8 r% N. q
我感覺大陸現在特別重視大企業,對中小企業注重不夠,成長環境不是很好,協作環境更不好。但我估計是暫時的。
% h; ^( W8 b- F( N( ^/ c臺灣信息科技工業的發展,比如筆記本,主板,液晶等等,與精密機械水平息息相關。社區里研討精密機械的題目好像不多。咱們不能把眼光集中在傳統機械方面。精密機械是所有高科技的基礎,高手們發起一些討論啊
1 |# A ^1 D. L8 x* m9 e" Aans---“王永慶”曾感慨:電子產業是賺錢啦!但其它產業也得兼顧,不能把雞蛋全放一籃里;臺灣傳統中小企業發跡多是自求多福,靠的是勤奮.服務.誠信;在內地曾經與東北某汽車廠退休老工程師共事,對時下社會風氣看法(尤指沿海經濟發達區),他說:道德淪喪容易重建難,意指早期他年輕時大家雖窮,也不至于如此,禮失何不求諸野?最難的應是放下”大”的身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