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幣升值:近期影響不大,未來影響加劇
人民幣升值近期影響不大
由于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在持續升值,一年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下降了接近10%。人民幣升值使得進口零配件的價格有所下降,有利于降低產品成本。但這給諸多出口業務比重較大的公司帶了了不小的匯兌損失。如中國船舶、廣船國際、振華港機、中集集團等公司,但較多公司采取了調整負債結構(借入美元貸款、美元外債等)、遠期結匯等措施,鎖定了企業利潤,大大減小了美元貶值對于公司的影響,甚至還有大筆的匯兌收益。
從歷史數據來看,多數機械類公司匯兌損失并不大,廣船國際、中國船舶、振華港機等出口型公司甚至有大筆匯兌收益。僅有西飛國際、自儀股份、北方股份、中集集團等影響較大。
未來影響加劇
以廣船國際和中國船舶為例分析匯率對企業的影響。
廣船國際2010年上半年之前的手持訂單金額在16億元左右,約有50%的金額即8億美元具有一定匯率風險。為了規避匯兌風險,公司美元借款為2億美金,另外做了6億美金的套期保值業務(結算匯率價格在7.2元以上),公司已經將2010年之前結算的外匯風險全部規避。
中國船舶目前所持2008-2010年的船舶訂單金額約為83億美元,假設其中有3/4訂單采用美元結算即約62億美元,除去30%首付和20%進口零部件,其中大約50%的合同金額會面臨匯率風險,即約為31億美元。根據公司年報披露公司簽訂了2008-2010年遠期結匯訂單17.46億美元,另外有短期美元借款2.62億,長期美元借款約3億。即2008-2010年之間,中國船舶大約有8億美元的訂單具有一定的匯率風險,假設每年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升值10%,則中國船舶每年的匯兌損失將在約2億元。
然而隨著人民幣升值的速度越來越快,銀行給出的美元兌人民幣遠期結匯的報界也越來越低。3月26號,美元兌人民幣12個月后的報價僅為6.3310,遠低于當天的匯率7.0252,也遠低于兩公司先前所簽訂的遠期結匯合約價格。由于目前各方面都對人民幣匯率持升值預期,所以當前遠期結匯的報價過低,3月26日,12個月的遠期結匯報價已經低至6.3310,如此低的價格,即便簽訂遠期結匯,企業也將蒙受匯率損失。另外企業對市場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和幅度也沒有把握,一旦結算時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幅度小于預期升值幅度,遠期結匯反而對企業不利。
雖然部分企業已經采用了遠期結匯、美元借款等手段,提前對未來2-3年的美元收入的匯率進行了鎖定,但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未來出口型企業仍然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匯兌損失將不可避免。
四、重點行業跟蹤
與08年策略報告相比,除了鋼材大幅漲價的利空之外,行業的基本面并沒有太大變化。雖然受鋼材漲價影響較大,行業的盈利空間受到擠壓,但行業的增長性較為確定。重點關注毛利率較高、同時也是增長速度較快的細分子行業:機床、工程機械和船舶制造,關注這些行業中具有高毛利率、高附加值產品的龍頭企業。
機床工具:機械行業景氣度的代表,安全邊際較高
2007年1-12月,我國機床工業保持了較為快速的增長勢頭,5-6月份和11-12月是機床銷售的高峰期,增速較快。2007年我國機床工業共實現銷售產值747.8億元,同比增長28.8%,實現出口交貨值61.02億元,同比增長29.1%。產量方面,2007年我國共生產機床606,835臺,月產量較為平穩,產量同比增長11.7%,生產數控機床123,257臺,同比增長32.6%,特別是數控機床增速遠遠超過行業增速。2007年,我國的產量數控化率約為20.3%,遠低于日本的75%,德國和美國60%左右的水平,發展空間巨大。
機床行業是裝備制造業的母機,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國策之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行業進行大力扶持:減免數控機床產品增值稅;出臺國產設備抵扣所得稅政策,引導企業使用國產設備;對部分設備的進出口進行引導,保護國內產品;對某些關鍵設備和項目劃撥專項資金支持等等。政策的大力扶持給予了行業特殊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機床行業的下游是整個機械行業,如汽車、通用機械零部件、航空航天和模具行業等等,機械行業的迅猛發展必然會帶動機床工具業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下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集體推動必然使機床行業處于高度景氣周期,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
綜合對主要下游行業增速的預測,預計2010年前,我國機床行業的消費增長速度將不低于20%。
船舶制造:仍然處于景氣周期
2007年,我國金屬船舶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824億,同比增長60.9%,實現利潤總額64億元,同比增長188.1%。自2003年來,行業保持了28%以上的銷售收入增速,景氣度較高。
2007年,我國完工船舶訂單量達到189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0%,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3%,完工量增速有所放緩。我國新承接船舶訂單量躍居全球首位,達到984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2%,我國承接新船訂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高達42%,成交量維持高位。我國手持船舶訂單達到1588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1%,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3%,訂單持有量加速上升,行業處于高度景氣周期。
2008年以來,由于鐵礦石漲價等原因,新船造價繼續攀升,未見頂點。船舶的成交量代表了對船舶的需求量,而船舶的完工量則代表了船舶的供給量。06年開始,由于造船能力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致使新船價格不斷上漲,船價上漲為行業帶來了超額的利潤。目前市場狀態下,船舶行業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07年全球船舶需求達到2.4億載重噸,是當年船舶產量(0.8億載重噸)的3倍,即使08年船舶需求量出現大步下降,其年需求量也在1億載重噸以上,行業仍將處于一個供不應求的局面。
目前,我國主要船企手持訂單至少已經排到2011年,行業在2011年前仍將維持一個較高的景氣。而且由于巨大的成本比較優勢,世界造船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未來船市景氣回落,造船業會向中國加速轉移。
工程機械:需求旺盛,競爭優勢逐步確立
2007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銷售產值1468億元,同比增長44.2%,實現出口交貨值134.2億元,同比增長了81.4%。工程機械的旺季一般都在3-4月份,然而2007年,除了二月份春節的因素之外,月份之間波動性較小,淡季不淡。
工程機械行業與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08年我國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但我們預計08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將維持高位。08年1-2月份的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并未出現下降的趨勢。企業自籌資金和其它資金也逐漸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達到80%以上,宏觀調控對固定資產投資影響不大。今年1-2月份的南方雪災的重建工作,也會拉動工程機械的需求,預計08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仍將保持旺盛的需求。
07年工程機械行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出口增速達到了81.4%,增速較快。由于國內企業在制造、研發等成本上的巨大優勢,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已經全面替代進口,并且開始進軍國際市場。未來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技術進步、競爭力的增強以及海外銷售網絡布局的完成,工程機械出口的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2008年全年工程機械行業出口的迅猛增長將會有所放緩,但是幅度有限,出口金額同比增速仍將會在50%以上。
從產品來看,主要產品的出口增速均較為迅猛,且出口的增速均高于進口增速。
部分產品的進口金額出現了負增長,如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履帶式起重機等,這表明這些領域,國內產品已經取得了較大的優勢。與其他產品相比,挖掘機的增速明顯落后于整個行業,這表明我國挖掘機的整體水平較差,還需要依賴進口。(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