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面壁深功 于 2017-11-18 08:39 編輯
BBC 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5 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1、電話推銷員:99.0% 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復、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2、打字員:98.5% 現在,憑借“打字”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職業也就是速記員了;但可以想見的是,等到語音識別技術普及的那一天,速記員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3、會計:97.6% 就在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4、保險業務員:97.0% 去年,包括平安保險、泰康在線、太平洋保險、弘康人壽、安邦人壽、富德生命等在內的多家險企已將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業務上,目前主要應用于售后領域。 今年一月,日本富國生命保險用 IBM 的人工智能平臺 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 34 名人類員工,以執行保險索賠類分析工作。 5、銀行職員:96.8% 四川某銀行的“網紅機器人” 6、政府職員:96.8% BBC 的研究人員在這里所指的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 7、接線員: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能語音系統。 8、前臺:95.6% 機器人前臺這兩年已經多次登上了新聞標題,話題度最高的是由日本軟銀公司開發的 Pepper。目前,日本以及歐美多國都已經有醫院、銀行、電器店之類的機構購買了 Pepper,作為前臺接待人員使用。 9、客服:91.0% Siri 誕生了這么多年,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在技術上早已能夠實現,剩下的就是普及化的問題。近兩年,這類人工智能客服平臺也逐漸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熱門的創業項目,其中某些產品的回答準確率據說已經能達到 97%。 10、人事:89.7% 今年 3 月,由北美著名獵頭公司 SourceCon 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 3.2 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除此以外,國內廠商開發的一種名為“iHR人力機器人”的一站式自助辦公服務也獲得了大量媒體曝光。 11、保安:89.3% 硅谷公 Knightscope 研發的 K5 機器人,擁有 GPS、激光掃描和熱感應等多項功能,并備有監控攝像機、感應器、氣味探測器和熱成像系統,自問世以來,在美國的大型商區中很受歡迎。 12、房地產經紀人:86% 美國的一些房地產機構近些年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完成交易。 13、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80%-60% 絕大多數來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作都被 BBC 的研究人員列為了高危職業。 14、廚師:73.4%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這八成不包括中餐廚師,二十類似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酸奶機器人之類的機械廚師。 15、IT工程師:58.3% 專家預測,人工智能將取代 IT 部門里許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統管理、服務臺、項目管理與應用支持等營運面最可能受影響。 16、圖書管理員:51.9% 博爾赫斯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份工作還是交給條形碼和人工智能吧。 17、攝影師:50.3% 在專家的評估中,圖像審美與其他藝術不同,是可以被量化、數據化的。下面是該 AI 系統基于 Google 街景創作出來的一些作品: 18、演員、藝人:37.4% 撇開科幻小說中用虛擬形象取代真人演員的情節不談,單單是當下以假亂真的“摳圖劇”就讓我們對這個行業被取代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19、化妝師:36.9% 就在去年,維也納設計師 Johanna Pichlbauer 和 Maya Pindeus 開發了一種據稱“有獨立審美”的化妝機器人,雖不具備真正的人形,但內置編程系統。 20、寫手、翻譯:32.7% 無論你對微軟小冰創作的“詩歌”有著怎樣的苛責,不可否認的是,在語言學習上,機器和人工智能已經走到了一個令人驚嘆和警惕的地步。 21、理發師:32.7% 看過《剪刀手愛德華》的朋友十有八九幻想過被機器人設計發型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但理發師與化妝師相比,不僅同樣有審美上的高要求,安全指數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22、運動員:28.3% 運動員的立身之本就是人類的肉體凡胎,機械的運動技能再強,也無法與“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相比。當然,如果把機器運動員開發得足夠完善,會是一種陪練的好幫手。 23、警察:22.4% 今年年中,迪拜開發了一款“機器人警察”,預計 2030 年投入使用。目前這款機器人警察可用于報警、指路、提交文件或是繳納交通違章罰款等。 24、程序員:8.5% 10月初,英特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成功了全球首個能自動生成完整軟件程序的 AI 機器人,名為“AI Programmer”。 25、記者:8.4% BBC 研究人員預計記者、編輯的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幾率僅為 8.4%。 26、保姆:8.0% 相比人工智能,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機器模仿的特質就是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因此,在保姆這類真正需要情感投入的職業中,機器人盡管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但終究很難代替。 27、健身教練:7.5% 機器人作為減肥顧問,能夠比人類更加客觀具體的看待問題,算法全面精準,幫助人類減肥的效果將會更好。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比不上看見一個真正練出了八塊腹肌的教練有激勵效果。 28、藝術家 3.8%,音樂家 4.5%,科學家 6.2%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對人類而言,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都是無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后堡壘。 29、律師、法官:3.5% 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模仿的能力,就是基于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斷的微妙平衡。法律不是一塊死板,不是可以計算、生成的代碼,法庭上的人性博弈更是機器人無法觸及的領域。 今年七月,一款可以借助 AI 免費給人做法律指導的聊天機器人正式在全美 50 個州上線,開發者稱其為“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但它的功能僅僅是幫助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訴狀而已。 30、牙醫、理療師:2.1% 在牙科這個技術要求極高的領域,盡管很多手術已經可以由機器人完成,但在整個過程中,依然離不開人類醫師的診斷和監督。 31、建筑師:1.8% 建筑師真正賴以立足的創意、審美、空間感、建筑理念和抽象的判斷都是機器難以模仿的。 32、公關:1.4% 就連人類自己,也很難去模仿那些人情練達者的社交能力,更何況不具備情感反射的機器人。但很好笑的是,今年七月,國內的一家公關公司宣稱他們開始使用一種“公關機器人”,但它的實際功能只是為客戶撰寫公關稿而已。 33、心理醫生:0.7% 有些時候,急于處理問題恰恰是造成問題的原因。機器無法處理這樣的悖論,而習慣了機器思維的人類同樣無法處理。只有同樣生而為人的心理醫生菜有可能跳脫這一思維悖論,讓問題本身變得無關緊要。 34、教師:0.4% 就在這個月月初,國內的一家教育機構舉辦了一場“教學人機大戰”。他們招募了三名 17 年平均教齡的中高級老師進行真人授課,另一組學生完全使用教學機器人進行學習。在四天的對照學習后,真人教師組被判定落敗。 我們不排除這場“人機大戰”背后的營銷戲碼,但之前提到的那些人類獨有的、被視為最后堡壘的能力,都恰恰是機器所無法傳道授業的。 35、酒店管理者:0.4%
除了行業的差異,被機器人接管風險的高低還跟錢有關。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表示,高薪職員被機器人接管的風險相對較低,低薪職位可能最終將被機器人完全接管。 最新報告也贊同這一觀點,稱工資低于20美元/小時的勞動力更可能面臨失業,未來幾年這些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人占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