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頭兒交待了任務,一批機械系本科生來公司參觀實習。 第一站給他們安排了歷史最悠久的機加工車間,指望著來一次工業領域的愛國教育。 還沉浸在給孩子們講述這臺78年進口、國內首臺引進的具備數顯功能、一旦發生故障需24小時內上報的日本三菱產T135落地鏜銑床的身世以及它在那些年的突出貢獻時,沒成想被90后尾巴們教育了。 “王工,那個大鏜床怎么還在用呢?現在都是5軸加工中心了” “這設備都這么舊啦,怎么還沒淘汰?” 聽到這話,真是膈應啊!當真是老了!人老機器也老,你再能折騰,只要不刷綠漆,哪怕沾點銹,就是個絲瓜瓤子!注定不如新鮮黃瓜受歡迎。 現在這個連拉粑粑都納入碎片時間補充知識的時代,喊出“普車已死,數控當先”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條紅燒魚在華人眼里哪都可以下筷,一份牛排卻不得不雙手擎叉。金庸老先生的武俠世界里,神兵現世,江湖必亂;吃瓜群眾往往盯著神兵在誰手,不甚去問問高手在哪里。 一個零件在內行人眼里可以馬上構想出三視圖,空間概念就是內功,畢竟加工圖上不可能標注機床類別。能不能把二維演示變成三維實體,得看操刀人的本事,與自動化無關。 機床說到底還是人的工具,人始終是連接理想與現實的直接橋梁。以敬畏之心從業方為匠;以糊口之意從業方為工;以玩樂之心從業方為徒;以炫技之目的做事,怎么說呢,只能稱為“糟蹋”了。 干了一輩子普車的老師傅,每一次進刀帶來的都是一個不可再復制的工件。裝夾之后的坯料,唯有經過一次次的粗車、檢驗、半精車、再檢驗、精車、拋光而后如璞玉雕琢般熠熠閃光。 數控機床是在普通機床基礎上發展,彌補了人力加工平穩性、穩定性、長效性的不足。但終歸是加工的方法而不是方法的變革,人的經驗仍然是機加工必備的基礎環。 機器的自動化程度仍然是人的意志的延伸。坐在操作間里看著主軸旋轉,鐵屑橫飛,左手搓右手,這加工還有我什么事,我又是人還是機器? 當然,神兵在手總歸比拿菜刀革命要牢靠的多,只是現在機加工需求的弱化和對數控的神話,一點點的影響了社會對普通機床的認識。 我們無數次幻想著機器代替人力勞動,也無數次想著自動化能發展到吼一嗓子,自動進刀。 8 r2 _/ b% q" t( z& {) A- X" `
真要這樣了,為什么還要談戀愛?
( Y! e7 E$ O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