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張麻子 于 2018-11-9 14:12 編輯
. ^7 E4 e7 q: J% U
# s9 Q3 Q; m8 `; p% n德國前總統羅曼·赫爾佐克曾說,“為保持經濟競爭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這里所說的技師,指的是支撐“德國制造”的“工業技師”。 . ~6 }$ w" f7 a
0 ?- X1 N7 |" x% J% U" N提起德國,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大眾”、“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歐寶”等這些德國名車,聯想到德國的機械設備,聯想到德國的工具。要知道,德國在制造業的卓越成就歸功于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全社會對技工的尊重。 + T( E8 d( [* x6 O2 h+ f& k
德國企業家認為,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技工來制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沒有技工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
/ { d) I" B) ~
德國技工工資高于全國平均工資,技校畢業生的工資幾乎普遍比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高,大學畢業生白領的平均年薪30000歐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則是35000歐元左右,不少行業的技工工資遠遠高于普通公務員,甚至高過大學教授。 * C' m. H; ~3 G+ U8 Y2 D
由于德國技工的工資高,制造業技工需求量大,每年有65%的初中畢業生放棄讀高中繼而讀大學的道路,直接進入職業學校。德國的職業教育由政府全額撥款,一個學生一年可獲政府4100歐元的教育經費。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期間就被企業“訂購”成為企業的準員工,企業要按規定向“訂購”的技校生每月支付600-800歐元的學習津貼。 $ H" X( O& I P: n: E
德國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在世界首屈一指,這才讓德國技工的工資普遍較高。德國實干者更是人才輩出,他們以精湛的工藝技術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德國制造”。雖然德國歷經風雨,但德國制造讓德國經濟穩健增長,牢牢地支撐了歐洲的危局。歐元區至今屹立不倒,德國制造功不可沒。 / w5 ^% ~( `) l% r) k
德國制造之所以如此強悍,關鍵是這個國家積蓄了豐厚的“工匠”資源,包括工程師、高級技工、普通技工。德國的工匠精神就是嚴謹、規范、一絲不茍,規定螺絲需要擰五圈,他們絕不會擰四圈半。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絕活,有的是祖上傳承,但更多來自遍布德國的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甚至應用技術大學,此外德國行業協會的培訓和企業內部的實地訓練也非常普遍。
$ i; \0 ]( U3 X j# A! w9 G8 A& P
問題是,為何那么多德國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是普遍追求高校文憑?
9 ^! a ~( r0 A2 w' R; @3 \: [
' V6 A4 h% [: c: L+ Z( k: H$ u& {! a8 T
1、在德國,做技工不丟人,他們在社會上同樣享受其他“高等職業”所擁有的聲譽和尊敬。 6 b p8 F- E1 a' J4 r5 O
在德國人看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無論是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工程師還是技工,他們僅僅是職業之別,不存在尊卑貴賤。德語“職業”一詞,意即天職或上帝的召喚,每個人從事的職業,從“天職”的意義上看都是神圣的。正因為如此,德國人做事認真負責,能靜下心來做好分內工作。 2、第二個原因是技工同樣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歐元(約14500-22000人民幣)的收入,一點也不比大學畢業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 I- D% |6 }# j( |0 }
高級技工則是企業之寶,他們的收入更高,養家糊口已經不在話下,而且還可以買房買車,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就算是一人養家,同樣可以到國外度假或專注于自己的業余愛好,比如名酒收藏、古董字畫收藏等,這些并不是只有受過高等教育人士才享有的“專利”。從職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同樣是人才,他們也有機會被派往海外工作,享受高工資和海外補貼。我的一個朋友從技校畢業后就職于辛克全球貨運,工作幾年后被分別派到北京和上海擔任技術主管,不僅能存下很多錢,而且每年還邀請父母到中國旅游。 . d5 R8 h2 o9 e* z2 w$ C4 o6 P, X
3、第三個原因是德國的教育通道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非常暢通。從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轉換跑道”,也可以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后拿到國家承認的碩士文憑。 , X- v& r. ?3 d7 l
當然也可以通過補習,取得“Abitur”(完全中學畢業文憑)后,同樣也可以申請綜合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德國上學沒有年齡限制,屬典型的活到老學到老的范例。因此,如果大學課堂上見到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那根本就不足為怪。 ) [; s) q* x( w7 J \- b
由于德國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觀念、技工也享有較高的收入、隨時可以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所以不少德國人寧愿選擇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學文憑。正因為如此,德國不僅有眾多“仰望星空”的思想家,而且也有大量“腳踏實地”的實干者。 ( W# q, j2 ~- J% l0 h
3 v4 H! d. A4 J: M3 n* R0 A. {
問題的本質:不單是文化問題,而是經濟問題! . ?4 j/ U$ W. L2 f; l, D& N3 q- _: }
知乎作者“城市獵人”如是回答: 這個問題不單純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如果一個社會要抑制人們過度投向管理、金融、銷售等所謂的“虛”的崗位,引導高質量人力資本投向科技、制造等所謂的“實”的部門,必須拉低社會的貧富差距,同時給技術工人比較強的保障。
4 j0 o! _' o/ j. |
德國是一個福利社會,日本則是公司(注意:我說的是私營企業)CEO與一線工作人員薪資差異最小的國家之一。日本、德國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了一線的工程師、工人有可能被說服老老實實堅持搞工程技術。
, m* W- R* {5 z* c3 I4 L
我認為,單純號召中國人學習德國人或者日本人的民族性,那是徒勞無功的。關鍵在于經濟結構的變革,竊以為至少要做到三點:
- P' W( K. p1 Y7 f, J# K+ ?
1、拉低貧富差距。不僅僅要拉低全國的貧富差距,還要拉低企業內部高管與一線工程師、技工的貧富差距。 2、給工人比較強的保障。私營企業的工人有了工傷,社會、企業就能拋棄他么?不能。 3、適當抑制社會“賺快錢”的渠道,適當抑制金融業、房地產業。
2 A, C* x. Y* z4 f( F3 [
如果做不到上述三點,一個國家的人當然熱衷于搞管理、當官、賺快錢、投機,誰扎扎實實搞技術(尤其是傳統工業技術)誰是傻子。 建議廣大羨慕日本、德國制造業的同胞們不要花太多時間研究所謂的“國民性”“文化”,應該多花時間研究日本、德國的產業結構、薪酬結構等等。
& h n1 y# c( z, }
我不相信德國人年紀很小就服從該國教育分流制度、自愿去走技術工人之路的主因是熱愛技術、報效國家,我認為主因是德國孩子與家長覺得走這條路經濟回報很不錯(至少不算差)。
; A n8 ^' T7 h' l# }/ `
我也不認為日本人對工作無比負責的第一原因是文化,我認為第一原因是日本私營企業家把公司利潤的更多份額給了一線人員,然后才能做到對員工洗腦說“以公司為家”。 1 U" C( X! x1 w
老板住海景別墅、銷售經理買得起大房子、一線工程師與技工買不起房子的國家,大家當然不愿意搞技術工作!
$ i: E3 m, C9 _1 J4 F, f/ n
優秀的技術工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理該得到全社會的更多的重視,也只有得到了更多的禮遇和尊重,中國這只重要的隊伍才能不斷的發展壯大和進步!!
$ A& q+ g# x8 E.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