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崩潰,是從制造業開始的,而不是泡沫虛高的房地產。 沒有偉大理想和信仰支撐的“中國制造”,沒有工匠精神承載的制造,是山寨路邊沒有靈魂的野鬼孤魂。 時至今日,中國實體經濟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制造業哀鴻遍野,大量企業破產倒閉。輿論和媒體包括制造業從業者自己無不唏噓,悲傷感嘆。“中國制造”之所以有今天,原因無他,純屬咎由自取。 原罪一:過于重視營銷 中國自計劃經濟后,一直實行市場經濟。所有的產品、品牌都在追逐市場,企圖獲得比競爭對手更大的市場份額。以至于現在的產品都在過度依賴營銷,靠所謂營銷的噱頭盈利。 自古以來,好產品之品牌大多靠積淀,靠市場傳播力,靠核心技術和品質取勝。即便是新科技,同樣無法離開品質。否則這樣的新科技不會被人們尊重,最后還是一場空!本末倒置,最后還得回到原來。 原罪二:被“管理死的”中國制造 在制造強國,技術是最被尊重的,只要你的技術足夠棒,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好賣,你的待遇就不會低,不存在很多虛浮表面的東西。 相較而言,中國的制造企業,一堆的管理干部,人浮于事,技術一竅不通,沒邊沒譜的管理學可以不負責的天天講。好好干活的人,誰愿意被管理?有創造力的聰明人正忙著優化的產品,想著下一步新產品如何更加受市場和客戶歡迎呢。 原罪三:企業和員工如同生死敵人 中國缺乏匠人精神。員工和企業之間就只是單純的雇傭關系,招募來的大部分人都是為了錢,所以很難形成那種凝聚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制造企業的非統一性,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具競爭力。 企業的管理階層的問題更多,對企業員工的最基本信任都沒有,當然換不回員工對企業最基本的認同和信任,對人才視而不見,對未來沒有信心,做企業根本就沒有長遠打算。 原罪四:對知識產權不尊重 提起中國制造,想到最多的是山寨、高仿。這也是中國制造水平一直無法提高的根本原因。把“行竊”當成理所當然,拿著別人辛苦熬夜幾個月做出來的東西賣,不帶一點心虛,久而久之,那些熱衷于技術和研發的人也都寒了心。 原罪五:牽強的民族主義 中國企業最喜歡把民族主義、愛過主義掛在嘴邊,妄圖通過民族感情討好悲情的國人。但實際情況是,愛國是假,多賣一些產品是真。 國人能夠被調動起來的情緒是,有一天,你把產品做好,把企業做大,把中國制造推向整個世界,而不是每天賣情懷。 中國制造如果沒有偉大理想和信仰支撐,沒有工匠精神承載,沒有好的體系建設,就只能是路邊沒有靈魂的孤魂野鬼。 社會大崩潰
中國最寶貴的是那些有能力的企業家,可是我們的歷史一直是只重器物不重人。人始終是沒有得到尊重的,而作為企業家,隨時都處于各種盤剝之下。雖然有錢,好像官僚們想怎么弄死你,你就只有按照這個死法去乖乖就死,毫無反抗的可能。 中國的企業家跑路,對我們來說是沉重的打擊,這預示著我們的基礎性制造業,可能要完了。 死亡稅率
在對中國企業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當下中國企業的稅收負擔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我國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率接近40%的水平。40%或30%的稅負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稅率”。因為在我國,除新興行業以及金融等領域外,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都不到10%,30%-40%的稅費負擔足可以導致大多數東部沿海加工業企業處于困境之中,甚至虧損倒閉。 在如此重的稅收下,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活著已經不容易,談何創新和轉型? 當然,在如此沉重的稅負之下,我們的很多企業還是頑強的活了下來了,活下來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偷稅漏稅。 而這偷稅漏稅,又成了每個企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可能砸下來,把任何一個不聽話企業家,以稅務問題弄進監獄關起來。 我相信國家層面,是不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情況的,減稅讓利,應該成為必然,但是在巨大的官僚集團的體制慣性下,任何好的改革基本上都成為了不可能。當初的“營改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信誓旦旦說“只增不減”,最后的結果是,稅費負擔1毛錢沒降,但是給實體經濟增加了3%-8%的綜合稅收成本。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想方設法創收,大勢宣傳稅收如何如何增長,以便向上級表功。 更可怕的是,在大面積制造業破產的情況下,政府為了稅收總額年年增加,還沒有垮掉的企業只能承擔更加重的稅負。 智能時代的競爭
現在,這些實體經濟的企業家見面的時候問候語一般都是:關了沒有?搬到哪個國家了? 美國、德國等工業基本上都進入了智能化時代,機器人開始大規模代替工人生產,我們的制造業,連最基本的人口紅利優勢都失去了,急需轉型來改變當前現狀。 智能化時代的競爭,表現為知識和智慧,當年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之所以能讓很多低級制造業外遷,是因為他們掌握著核心技術,因此,中國需要具備自己的科學研發能力,才有實力和別的國家競爭。 制造業不是單一孤立的行業。未來沒有制造業和服務業之分,更沒有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區別。互相融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只有不斷超越自己,才有可能超越他人。
|